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怒族的介绍、民族文化及服饰特点

怒族的介绍、民族文化及服饰特点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319 更新时间:2024/1/24 6:50:58

怒族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人口为2.8万人(2000年)。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无字,大都使用汉文。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方言之间差别很大,几乎不能通话。但由于与傈僳族期共处,多数人会讲傈僳语。

此外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及西藏的察隅县也有少量怒族分布。怒族是该族的自称,另外还有“怒苏”、“怒”、“阿龙”等自称,后统称为怒族。

怒族族名来自于其民族居住于怒江两岸,是怒江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由早期居于今云南省福贡、贡山的土著与唐代“庐鹿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来。从八世纪起,先后受云南的南诏、大理政权管辖,元、明以后属丽江纳西族木氏土统治。从17世纪开始,怒族除受丽江纳西族木氏土知府所属维西康普土千总和叶枝土千总统治外,还受察瓦龙藏族土干总和喇嘛寺及兰坪菟峨白族罗姓土司的管辖。

辛亥革命后,1913年在兰坪县的营盘街设立怒俅殖边总局,先后设置菖蒲桶(贡山)行政委员署及(福贡)、知罗(碧江)2个殖民公署;1918年,统一改为行政委员公署。1933年国民党政府又将3个公署改为贡山、福贡、碧江3个设治局,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

怒族的传统信仰是民族的原始图腾,但也有的信仰藏传佛教以及基督教。

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

怒族习惯于日食两餐。其主食绝大部分以玉米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从爆米花逐渐发展为煮焖成咕嘟饭(类似玉米面稠糊)、包谷稀饭,做成包谷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少数信奉喇嘛教的怒族也吃酥油糌粑。

不论男女,都能豪饮,而且饮酒必歌,每饮必醉。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毛南族位于何处?有着怎么样的民族文化及服饰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毛南族也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自称“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称谓表明他们是岭西的土著民族。宋、元、明时代的“伶”,与毛南人的先祖有渊源关系。史籍中曾先后出现过“茅滩”、“茆滩”、“茅难”、“冒南” 、“毛难”、“毛南”等名称。 以农业为主,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植杂粮

  • 蒙古民族的介绍、文化及服饰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蒙古人的先世是东胡,东胡被匈奴单于冒顿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分为乌桓和鲜卑二族。

  • 古代西北民族羌族的党项羌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党项是中国古代西北民族羌族的一支,称党项羌。南北朝末期(6世纪后期)开始活动于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隋书·党项传》记载:党项"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牧养牦牛、羊、猎以

  • 东乡族简介 ,东乡族民族文化及服饰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东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自称为撒尔塔人。人口为51.4万人(2000年统计)。 东乡族源于中亚撒尔塔人与蒙古人,信伊斯兰教,由六种色目人为主体发展出来。即回回、乃蛮、钦察、葛逻禄、甘土鲁、康里,这些中亚人成为签军,由赤老温统帅,留驻东乡。后来这些军人被组织入社(也与一部分汉人藏人混合),定

  • 彝族的简介及民族文化、服饰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彝族,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少数分布于越南。占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37%,列第七大少数民族。中国彝族聚居区和彝族人口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三省。 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与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等族皆源于古彝族,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祖国的西南,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今的彝族。这种

  • 仫佬族民族文化及图腾 民族服饰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仫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他们自称“伶”、“谨”。壮族称之为“布谨”,汉族称之为“姆 佬”。“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 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发展演变而来的,晋人常璩《华阳公志·南中志》中,即有关于“僚人”在云贵高原云岭山脉南沿一带活动的记载。唐宋以后,《岭外代答

  • 哈尼族民族文化及图腾 服饰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列中国第16大民族。云南是哈尼族世居地。 哈尼人的一支阿卡人(又称为雅尼人,阿卡的语义即是奴隶),在缅甸、老挝、泰国都有分布,缅甸、老挝称其为高族. 哈尼族可能源于古代氐羌族群。汉文史籍中,对哈尼族有“和夷”、“和蛮”、“和泥”、“离泥”、“倭泥”、“哈尼”、“斡泥”等

  • 闽越国篇 ,闽越文化及传承几千年的奇特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闽越国是福建历史上地方割据政权中时间最早最长也最为强盛的古国。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中,闽越人既保持了福建远古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宗教观念等,又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效法中原内地,从而创造出灿烂一时的闽越古国文化。1、勾践的后人开创闽越国 闽越国,位于今中国福建省北部,是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被楚

  • 柔然篇, 柔然汗国的兴起与灭亡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柔然在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中游牧于蒙古高原。他们辫发左衽,居穹庐毡帐,逐水草畜牧,无文字,以刻木记事。最盛时期,势力北到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达大兴安岭,与地豆于族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达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服属于山南路南北两道诸国。 柔

  • 鲜卑别支吐谷浑族史记, 吐谷浑的后裔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吐谷浑,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原为人名,是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涉归分户700使别部以牧。4世纪初,涉归死,其嫡子奕(一作若)洛环继为单于,与吐谷浑不和,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止于佨罕(今甘肃临夏桴罕山,即大力加山),以此为据点,子孙相承,侵逼氐羌,成为强部。 吐谷浑死,长子吐延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