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揭开东女国消失之谜 ,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女儿国!

揭开东女国消失之谜 ,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女儿国!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75 更新时间:2024/1/27 21:36:32

揭开女儿国消失之谜:据《旧唐书》第一百九十七卷《南蛮西南蛮传》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称,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百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22行。有大小八十城。”

《西游记》中的描述并非完全虚构———一位美丽痴情的女王、一条喝了其中的水就能生孩子的子母河,《西游记》中描写的“女儿国”曾经留给人无数的幻想。“女儿国”究竟是吴承恩全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虚构出来的理想乐园,还是历史上果真有过这样一个“女儿国”呢?

史书中记载的东女国是否就是传说中的“女儿国”呢?

“‘女儿国’在历史上的的确确存在过,而且现在有一些村寨一直将‘女儿国’的古老习俗留存至今。”任新建说。任新建是四川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四川康藏研究中心副主任,他经过长期研究和实地考察发现,今天四川甘孜州的丹巴县至道孚县一带就是《旧唐书》中记载的东女国的中心。

东女国是否就是传说中的“女儿国”呢?据《旧唐书》第一百九十七卷《南蛮西南蛮传》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称,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百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22行。有大小八十余城。”

据任新建解释,按照《旧唐书》的记载,东女国南北长22天的行程,东西长9天的行程,如果按照过去一天骑马40公里或者步行20公里,那么东女国应该南北覆盖400公里到800公里,东西覆盖180公里到360公里。

据史书记载,东女国建筑都是碉楼,女王住在九层的碉楼上,一般老百姓住四五层的碉楼。女王穿的是青布领的绸缎长裙,裙摆拖地,贴上金花。东女国最大的特点是重妇女、轻男人,国王和官吏都是女人,男人不能在朝廷做官,只能在外面服兵役。宫中女王的旨意,通过女官传达到外面。东女国设有女王和副女王,在族群内部推举有才能的人担当,女王去世后,由副女王继位。一般家庭中也是以女性为主导,不存在夫妻关系,家庭中以母亲为尊,掌管家庭财产的分配,主导一切家中事务。

历史上的东女国后来难道已经消失了?

《旧唐书》关于东女国的记载是十分详细的,但是到了唐代以后,史书关于东女国的记载几乎就中断了。难道东女国的出现只是昙花一现吗?

任新建说,唐玄宗时期,唐朝和土藩关系较好,土藩从雅鲁藏布江东扩到大渡河一带。可是到了唐代中期的时候,唐朝和土藩关系变得紧张,打了一百多年仗,唐朝逐步招降一部分土藩统治区的少数民族到内地,当时唐朝把8个少数民族部落从岷山峡谷迁移到大渡河边定居,这8个部落里面就有东女国的女王所率领的部落。

当时东女国女王到朝廷朝见,被册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虽然是虚衔,但是品级很高,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官员。后来到了唐晚期,土藩势力逐渐强大,多次入侵到大渡河东边,唐朝组织兵力反击,在犬牙交错的战争中,东女国的这些遗留部落,为了自保就采取两面讨好的态度。

后来,唐逐渐衰落直至分裂,土藩也渐渐灭亡。土藩崩溃后,曾经被他们统治的青藏高原重新回到了原来的部落时代,唐代分裂后,也没有力量统一管理,到了后来的元明三代,对于青藏高原地区的统治很薄弱,因此基本没有史料记载,一直到清代才把土司制度健全。而东女国的遗留部落有些由于靠近交通要枢,受到外来化的影响,女王死后没有保留传统习俗,逐渐演变成父系社会,而有一些部落依旧生活在深山峡谷,保留了母系社会的痕迹。

为什么东女国的习俗能够保留到今天呢?

任新建认为,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这个地区至今仍旧保留着母系社会的痕迹,是适应当地生产环境的需要,这个地区处于高山峡谷之中,生产条件差,土地、物产稀少,如果实行一夫一妻制,儿子娶妻结婚后要分家,重新建立一个小家庭,以当地的经济能力根本无法承受,生产资料分配不过来。而且地处封闭的深山峡谷,和外界交流几乎隔绝,不容易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专家万建忠教授也认为,一定的生产力,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与之相配,在这种生产能力比较落后,相对封闭的地方,劳动强度不大,居民自给自足,男性的优势得不到充分的显示,女性掌握着经济大权和话语权。另外还有一种深层的社会心理因素,保持母系氏族制度,表明了人们对过去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的一种追念。

扎坝依旧保留着东女国的古老习俗

根据任新建的考察,历史上的东女国就处在今天川、滇、藏交汇的雅砻江和大渡河的支流大、小金川一带,也是现在有名的女性文化带。“而扎坝极有可能是东女国残余部落之一,至今保留着很多东女国母系社会的特点。”任新建说。

扎坝过去是一个区,现在有7个乡,5个乡在道孚县境内,2个乡在雅江县境内,一共生活着将近一万人。任新建在扎坝调查时发现,女性是家庭的中心,掌管财产的分配和其他家庭事务,与东女国“以女为王”相似,有的家庭有30多个人,大家都不结婚,男性是家中的舅舅,女性是家中的母亲,最高的老母亲主宰家中的一切。“很明显是母系社会的残余,经过现代社会的冲击,已经和原始的母系社会不完全一样,只是保留了一些基本特点。”任新建说。

扎坝人依然实行走婚,通过男女的集会,男方如果看上了女方,就从女方身上抢来一样东西,比如手帕、坠子等,如果女方不要回信物,就表示同意了。到了晚上,女方会在窗户边点一盏灯,等待男方出现。扎坝人住的都是碉楼,大概有十多米高,小伙子必须用手指头插在石头缝中,一步一步爬上碉楼。此外,房间的窗户都非常小,中间还竖着一根横梁,小伙子就算爬上了碉楼也要侧着身子才能钻进去,就好像表演杂技一样,这个过程要求体力好,身体灵活,这其实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选择。第二天鸡叫的时候,小伙子就会离开,从此两人互相没有任关系。男方可以天天来,也可以几个月来一次,也可以从此就不来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叫做“甲依”,就是伴侣的意思。女方可以同时有很多“甲依”,但也有极少数姑娘一辈子只有一个“甲依”,两个人走婚走到老。

女方生小孩后,“甲依”一般都不去认养,也不用负任何责任,小孩由女方的家庭抚养。但奇怪的是,当地的小孩一般都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中国蹴鞠的起源及发展:古代足球起源于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我国古代的蹴鞠活动,自战国起经历了几千年,在汉、唐、宋时代,曾经象彗星一样,发出闪亮的光辉;后来,投入清代社会的水中,只留下一点泡沫,终于没落了。“蹴鞠”一词,最早载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淄:“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

  • 傣族泼水节的传说 ,历史上泼水节是怎么形成的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泼水节的传说: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那么泼水节又有着什么美丽的传说呢?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凶恶的魔王,他身有魔法,落在水里漂不走,掉在水里烧不烂,刀砍不烂,枪刺不入,弓箭射不着。他自持法力过人,傲慢自大,整天横行霸道,为非作歹。那时,天有十六层,

  • 古代帝王为什么要坐北朝南?坐北朝南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皇上为什么坐北朝南?我国古人很重视南方,帝王大都坐北朝南,天子诸侯见群臣以及卿大夫见僚属都是南面而坐;甚至在他们百年之后的陵寝,其墓碑也总是坐北朝南的。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根据对我国相关历史文化的了解,“坐北朝南为尊”源自于古人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和五行八卦之说,最早见于《周易》。我们知道:在我国,建房

  • 中国古代四大流放地在哪里?流放地怎么挑出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五千年的历史中,流放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也形成了自己的一种文化。中国古代有四大流放地,都位于偏远地区,那么这些流放地是以什么样的标准选出来的呢?一、湖北(房县)房陵流放文化房陵,是中国四大流放地之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流放到这里的

  • 东皇太一是谁?东皇太一的神话事迹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东皇太一是谁:出自屈原《九歌》中的篇名。东皇太一是《九歌》中的太阳神,即最高的天神。战国时期,楚国人认为自己是太阳神的后裔,于是把太阳神当做最强大的天神来祭祀。而《东皇太一》是屈原对“东皇太一”的颂歌,是“屈赋”中,最为隆重、庄肃的一篇。其诗自始至终只是对祭礼仪式和祭神场面的描述。诸多小说中将东皇太

  • 解读古人们所说的脑后有反骨的人不靠谱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伸手摸自己的后脑勺,有的人可以摸到一个明显的突起。这样的一块突起并不影响日常生活,但是有关“反骨”之说却让人心中难安。按照通俗的说法,脑勺平的人多是顺民,后脑勺有“反骨”的人大都有反叛之心,这种说法不可信任。而关于这个说法在《三国演义》里面被明显放大,诸葛亮就是通过魏延脑后的“反骨”和一些事情判断魏

  • 神话中法力排在前32的神仙:孙悟空垫底 谁第一?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我国自古就有很多神话传说和著作,无一不彰显着古代人民的想象力。我们小时候就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什么孙悟空、如来、女娲等等,都是如数家珍的人物。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盘点古代神话人物TOP32,相信其中很多你都会很熟悉的。32.孙悟空孙悟空是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迸裂见风而成之石猴,乃一仙石吸收天地

  • 古代的古人们为什么都喜欢占梦?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古人都喜欢占梦,希望用占梦之法给一些难以解释的事情找一个合理说法。古书也记载了很多占梦的故事,《诗经》《尚书》《周礼》等经书里就有许多天子占梦的记载,而且梦境都与现实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比如:商高宗武丁因梦得到贤德的丞相傅说;周文王梦见天帝赐予他九年的寿辰,因而他活了97岁;武王因为做梦与占卜相同,

  • 登闻鼓制度:击鼓鸣冤这个词的制度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过去臣民或如今日之所谓“犯罪嫌疑人”,若有冤案或不服地方判决,可以直接到中央上诉。朝堂外置有一鼓,由升朝官掌管,臣民可击鼓上闻。这种“登闻鼓”,《晋书》上就有记载,此后历代都有设置。而宋代还有专设的与这面“鼓”有关的机构。宋初叫鼓司、登闻院,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改鼓司为登闻鼓院,改登闻院为登闻

  • 吐谷浑怎么读?吐谷浑历史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吐谷浑”这个名词怎么读?很多人都读错。“吐谷浑”的读音是:tū yù hún,发音:突欲魂。1、吐谷浑简介吐谷浑,亦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吐谷浑,慕容廆之庶长兄也,其父涉归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隶之。及涉归卒,廆嗣位,而二部马斗。廆怒曰:‘先公分建有别,奈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