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草菅人命的典故

草菅人命的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胖次 访问量:3855 更新时间:2024/1/19 15:48:55

草菅人命是什么意思?人的性命看得像野草一样轻贱;随意加以摧残。这则成语多用于形容官吏草率处理案件,使无罪者屈死。也指反动统治者滥施淫威;任意残害人命。也作“草菅民命。草菅人命有着怎样的的历史典故和历史故事呢?今天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

草菅人命的历史故事: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称霸了天下。为了维护自己的霸权事业,秦始皇采用韩非子的意见,以法治为主,崇尚刑罚,提倡以吏为师,严刑酷法成为当时的风尚。

秦始皇在世时犯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让赵高做了太子胡亥的老师。赵高心理奸诈刁刻,手段狠毒残忍。他教胡亥的都是些有关斩杀、割鼻、断筋、甚至夷灭三族的酷刑及其手段,致使胡亥养成了一副残酷暴虐的铁石心肠。赵高原受过宫刑,犯过大罪,曾被蒙毅判处死刑。因为他善于钻营,竟从死刑下逃生,后来又成了秦始皇的心腹。他怀抱私仇,千方百计煽动胡亥夺取帝位。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故,经过一番密谋,他们毁掉了秦始皇赐给扶苏的玺书,接着又赐令扶苏自杀,就这样,胡亥在赵高和丞相李斯的扶植下,得立为太子,并承袭帝位,称二世皇帝,史称“秦二世”。胡亥即位后,即下令将秦始皇后宫中没有子女的妃子都要去陪葬,就这样,很多的妃子都被活埋了。秦二世担心各大臣不服,更害怕诸公子与他争夺皇位,于是去请教他的老师赵高。

赵高说:“只有用严刑峻法把先帝大臣和诸公子全部消灭,陛下才可以高枕无忧。”二世听了,便更改法律,将公子十二人全部在咸阳杀死了,公主十人也被分尸,就是秦始皇亲信大臣蒙恬、蒙毅等也不能幸免,株连者不可胜数。这之后,诛罚日益加剧,群臣人人自危。在胡亥的恐怖统治下,人们都敢怒不敢言。看着一批批秦国的旧臣被杀掉,人们连同情的眼泪都不敢流,因为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判个株连之罪。

为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秦二世从全国征调民工70万人,在当时生产力的条件下,很多的人都被累死了。更让人感到不寒而栗的是,为了不使墓内秘密泄露,秦始皇尸体一入墓,不等民工出来,秦二世就下令封闭墓门,把他们全部活埋在里面。就这样,70万老百姓没有一个回到自己的家乡。

不仅如此,胡亥还把沉重的赋税压在人们的头上,使人们喘不过气来。右丞相冯去疾上奏说:“陛下,先如今税赋太重,恐怕会导致百姓造反啊!”于是,胡亥又将他残酷杀害。李斯曲意迎合胡亥,建议他对大臣的罪过要责之以重罚。胡亥听后哈哈大笑,遂做出“税民深者为名吏”、“杀人众者为忠臣”的法令。在这样的酷刑峻法之下,到处都有受刑之人,闹市上被斩首级多得堆积如山。对此,百姓震恐,宗室官员人人自危。

没过多久,胡亥的暴政终于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汉代青年博士贾谊,在总结秦二世灭亡的教训时写道:“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为之诽谤,深计为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这里的“视杀人若艾草菅”,意思是把杀人看得如同割草一样。后人将此语简化成“草菅人命”,用来形容反动统治者及其执法者滥施刑罚,随便残杀人命。

草菅人命的基本资料: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入,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刈)草菅然。”

人物: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

释义:菅,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细长而尖,花绿色,结颖果,褐色。把人命看得和野草一样,指反动统治者轻视人命,任意残杀。

用法: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仗势行凶,不顾别人死活

示例:像某人这样的官,真正是~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七回)

造句:旧社会土匪视人的性命如儿戏,动不动就~。

近义词:滥杀无辜、生杀予夺、杀人如麻、视如草芥

反义词:为民请命、为民除害、人命关天

草菅人命的典故:

汉文帝任命贾谊担任梁王刘揖的太傅,希望能让梁王多读书。贾议说:“辅导皇子,教他读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他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像秦朝末年赵高教导秦二世胡亥,传授给胡亥的尽是严刑酷狱,所学的不是杀头割鼻子,就是满门抄斩。所以,胡亥一当上皇帝,就乱杀人,对待杀人,就好像看待割茅草一样,不当一回事(草菅人命)。这难道只是胡亥的本性生来就坏吗?他之所以这样,是教导他的人没有引导他走上正道,这才是原因所在。”

贾谊对梁王悉心教诲。可惜不久梁王不慎骑马摔死。一年后,由于伤心过度,33岁的贾谊也死了。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伐性之斧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伐性之斧是什么意思?伐:砍伐;性:性命,生机。砍毁人性的斧头,比喻为害身心的事物。那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历史成语故事呢?今天小编为你分享伐性之斧的成语故事! 伐性之斧的故事: 世界上的事物是为生命而存在的,生命不是为这些事物存在的。如果音乐听得能忘了自我,不要再听。美色看得能忘了自我,不要再看。美

  • 以羊替牛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以羊替牛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以羊替牛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它的寓意是什么?对牛的怜悯与对羊的残忍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杀牛和杀羊都是屠杀生命,都不能算是仁慈。齐宣王的以羊替牛只不过是骗人的把戏,可见他的虚伪。 以羊替牛的故事: 古时候,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

  • 枭将东徙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枭将东徙常被用来表示“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着手。”毕竟“治根不治本”不是一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任何事都应从其本身着手,从而解决问题。枭将东徙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今天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 枭将东徙的故事: 汉代的刘向为了说明“知己者不怨人”的道理,举了个寓言故事:枭(

  • 踊贵屦贱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踊贵屦贱来自于春秋时期晏子的故事,踊贵屦贱是什么意思?原来讽刺滥施刑罚,后用以比喻世态失常,社会现象不合理。今天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踊贵屦贱的故事与典故吧! 踊贵屦贱的故事: 晏子是春秋时代齐景公的大夫。景公最喜欢的一匹马突然暴死了,景公很生气,要肢解养马人。晏子问景公说:“不知道尧舜肢解人时,先

  • 反裘负薪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反裘负薪是什么意思?反穿皮袄背柴。形容贫穷劳苦。也比喻为人愚昧,不知本末。同“反裘负刍”。那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精彩的历史成语故事! 反裘负薪的历史故事: 魏文候是战国时一位聪明的君王。有一次魏文侯出游,见路上一个人反穿着一件皮裘(古人穿皮裘以毛朝外为正),背着柴行走

  • 割肚牵肠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割肚牵肠是什么意思?“割肚牵肠”形容非常牵挂,很不放心。那割肚牵肠出自哪儿?这个成语出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想人生最苦是离别,可怜是千里关山,独自跋涉。似这般割肚牵肠,倒不如义断恩绝。”那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成语历史故事呢?今天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割肚牵肠的历史故事: 蜀后主刘

  • 手不释卷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手不释卷的意思是什么?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谁?手不释卷,出自于汉光武帝刘秀的事例,史书记载“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意思是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那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说明了什么道理?今天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手不释卷的故事: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

  • 弹冠相庆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弹冠相庆(tán guān xiāng qìng):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其他人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含贬义。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王吉传》。 弹冠相庆成语故事 西汉宣帝时,王吉和贡禹都是琅邪的才子。他们很早相识,而且因为两人兴趣相投,很快就成为交情深厚的朋友。他们两个人,

  • 余音绕梁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余音绕梁,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语出《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馀音绕梁欐,三日不绝。”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宋欧阳修》:“至若叙事处,滔滔汩汩,累百千言……所惜意随言尽,无复馀音绕梁之意。那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 龙山落帽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龙山落帽是什么意思?在龙山上被风吹掉了帽子。形容人气度恢宏,临乱不惊。那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历史典故呢?今天小编为你带来精彩的历史典故。 龙山落帽的历史典故: 东晋时。北方豪强士族南逃,偏安江左。江陵为长江中游政治军事重镇,荆州刺史治所终置江陵。江陵城由此又称荆州城。其时江陵镇将,往往拥兵自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