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群策群力的典故

群策群力的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274 更新时间:2024/1/22 3:15:59

群策群力是什么意思?群:大家一起。策:谋划。成语的意思是大家共同想办法,一起出力。用法:形容遇到问题时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出力想办法。出自汉·扬雄《法言·重黎》:“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那这个成语有着怎么样的历史故事呢?今天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

群策群力的历史故事:

西汉时期,有一位名叫扬雄的文学家,他的文章、辞赋写得非常精彩。

他曾经模仿《论语》的形式,创作了《法言》一书。此书的《重黎》一文讲述了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龙争虎斗的情形。

在楚汉战争中,本来西楚霸王项羽的实力比较强,但最终他却被汉王刘邦围困在垓下,等待援兵。项羽见援兵迟迟未到,就带领战将拼死杀出重围。等到他逃到乌江边时,身边只有二十八名骑兵了,而成千上万的汉军却从后追杀过来。

望着黄沙漫卷的沙场,项羽不得不认输,他长叹一声说:“这是老天爷要消灭我,不是我作战失误的缘故!”然后,他拔剑自尽,命丧乌江。

关于项羽临终前的看法,扬雄是不同意的。他认为,不能把战争失败的原因只归结于天命。在《法言·重黎》中,他说:“汉王总是虚心接受众人的意见,而这些正确意见的实践,又使众人的力量得到增强。可是项羽却与汉王正好相反,他总是觉得凭着自己的勇力就能征服天下,根本不会吸取别人的意见。这样一来,使得他只依靠自己的勇猛鲁莽做事。

“善于吸取别人意见,就会取得胜利,而听不进别人的话,只靠自己的勇敢就会失败。项、刘之争的结局不能仅仅归结于天命,项羽临终前的感叹真是大错特错。”

群策群力的基本信息:

【词目】群策群力

【拼音】:qún cèqún lì

【解释】:群:大家,集体;策:谋划,主意,这里用作动词,献计策;力:力量,力气,这里用作动词,出力气。指发挥群体作用,一起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出自】:汉·扬雄《法言·重黎》:“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

【近义词】:同心协力、集思广益、万众一心、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反义词】:独断独行、离心离德、一意孤行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褒义。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草菅人命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草菅人命是什么意思?人的性命看得像野草一样轻贱;随意加以摧残。这则成语多用于形容官吏草率处理案件,使无罪者屈死。也指反动统治者滥施淫威;任意残害人命。也作“草菅民命。草菅人命有着怎样的的历史典故和历史故事呢?今天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 草菅人命的历史故事: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称霸了天下。为了

  • 伐性之斧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伐性之斧是什么意思?伐:砍伐;性:性命,生机。砍毁人性的斧头,比喻为害身心的事物。那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历史成语故事呢?今天小编为你分享伐性之斧的成语故事! 伐性之斧的故事: 世界上的事物是为生命而存在的,生命不是为这些事物存在的。如果音乐听得能忘了自我,不要再听。美色看得能忘了自我,不要再看。美

  • 以羊替牛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以羊替牛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以羊替牛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它的寓意是什么?对牛的怜悯与对羊的残忍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杀牛和杀羊都是屠杀生命,都不能算是仁慈。齐宣王的以羊替牛只不过是骗人的把戏,可见他的虚伪。 以羊替牛的故事: 古时候,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

  • 枭将东徙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枭将东徙常被用来表示“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着手。”毕竟“治根不治本”不是一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任何事都应从其本身着手,从而解决问题。枭将东徙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今天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 枭将东徙的故事: 汉代的刘向为了说明“知己者不怨人”的道理,举了个寓言故事:枭(

  • 踊贵屦贱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踊贵屦贱来自于春秋时期晏子的故事,踊贵屦贱是什么意思?原来讽刺滥施刑罚,后用以比喻世态失常,社会现象不合理。今天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踊贵屦贱的故事与典故吧! 踊贵屦贱的故事: 晏子是春秋时代齐景公的大夫。景公最喜欢的一匹马突然暴死了,景公很生气,要肢解养马人。晏子问景公说:“不知道尧舜肢解人时,先

  • 反裘负薪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反裘负薪是什么意思?反穿皮袄背柴。形容贫穷劳苦。也比喻为人愚昧,不知本末。同“反裘负刍”。那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精彩的历史成语故事! 反裘负薪的历史故事: 魏文候是战国时一位聪明的君王。有一次魏文侯出游,见路上一个人反穿着一件皮裘(古人穿皮裘以毛朝外为正),背着柴行走

  • 割肚牵肠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割肚牵肠是什么意思?“割肚牵肠”形容非常牵挂,很不放心。那割肚牵肠出自哪儿?这个成语出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想人生最苦是离别,可怜是千里关山,独自跋涉。似这般割肚牵肠,倒不如义断恩绝。”那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成语历史故事呢?今天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割肚牵肠的历史故事: 蜀后主刘

  • 手不释卷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手不释卷的意思是什么?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谁?手不释卷,出自于汉光武帝刘秀的事例,史书记载“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意思是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那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说明了什么道理?今天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手不释卷的故事: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

  • 弹冠相庆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弹冠相庆(tán guān xiāng qìng):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其他人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含贬义。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王吉传》。 弹冠相庆成语故事 西汉宣帝时,王吉和贡禹都是琅邪的才子。他们很早相识,而且因为两人兴趣相投,很快就成为交情深厚的朋友。他们两个人,

  • 余音绕梁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余音绕梁,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语出《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馀音绕梁欐,三日不绝。”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宋欧阳修》:“至若叙事处,滔滔汩汩,累百千言……所惜意随言尽,无复馀音绕梁之意。那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