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传统庙会的由来, 揭秘古代的庙会是怎么来的?

传统庙会的由来, 揭秘古代的庙会是怎么来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709 更新时间:2024/1/29 7:43:30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根。而在唐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 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

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们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进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而这些宗教活动逐渐世俗化,也就是说更多的是由民间俗众出面协商举办。这种变化,不仅大大增加了这些活动自身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在宗教界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协助下,使庙会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这一时期的庙会不论从其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都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但就庙会的活动内容来说,仍偏重于祭神赛会,而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庙会的真正定型、完善则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雨伞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雨伞到底是谁发明的?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是谁发明了雨伞?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埃及人最早使用雨伞,早在公元前1200年,埃及的贵族们外出旅游时常常要奴隶为他们撑太阳伞。其实,中国才是伞的故乡,早在4000年前伞就出现了。据《史记》载,最早的伞叫“盖”,如“五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这里的盖就是伞,是避暑用的。又如:“孔子将行,

  • 放爆竹的起源, 我国放鞭炮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我们中国人历来有这么一个习惯,每逢新春佳节来临的时候,要在街头巷尾燃放鞭炮。在大城市的闹市区,为了安全起见是禁止燃放爆竹的。小孩子放小爆竹,批劈啪啪;大人放大爆竹,轰轰隆隆;甚至那一串串从好几层高的窗口挂下来的爆竹,要放好一阵子,简直要把你的耳朵也要震聋。这时,你会感到奇怪,那爆竹里面明明没有竹子,

  • 宝塔的由来与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塔是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塔,梵语音译“窣堵坡”,意译高显或坟,又可译作塔波、塔婆、浮屠、浮图,因常以珍奇宝物作为装饰,通称宝塔,简称为塔。公元前五世纪,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了纪念、瞻仰释迦世尊,便建宝塔来供奉佛骨舍利,宝塔最初的形状如同一个倒扣的钵盂,因此又称做“覆钵式”。佛教的礼仪,佛弟子见宝塔如见佛陀

  • 惊蛰节气的由来 ,传统文化中惊蛰有哪些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惊蛰节气的由来和习俗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今年3月5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

  • 八卦的起源 ,我国传统文化中八卦的由来和发展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八卦”的源起是远古先民对于宇宙空间的感触和认识表现,也是生活所需而产生的记事符号。“八卦”的最初用途与前面的四方台“结绳记事”一样,记录生产基地的状况和变化。后来逐渐演进用以推测气候变化和占卜未来事情。探讨“八卦”的由来还需回到“无字天书”的上古时代,由“八卦”的 “阴阳爻”、“八卦成图” 和“太

  • 传国玉玺的由来 ,我国古代传国玉玺是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在公元前741年,卞和在外游玩,走到荆山(现湖北省襄樊南漳县巡检镇城南约一百一十公里有玉印岩,传说是卞和采玉处),看见一风凰在块石头上,他看了几天、每天风凰都在此石上,他确定这一定是块好玉石,他就将此石搬回家,将此石献给楚历王。历王叫玉工看、玉工说:石也不是玉。厉王说:竟敢欺哄本王,来人将此右脚刖去

  • 纸币的起源 ,揭秘中国古代纸币的起源与发展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纸币轻便易携,代表着一种先进的货币形态。纸币的出现,带来了货币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飞跃。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在北宋时已使用纸币,元代纸币通行全国。《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大都设有造币厂,使用桑树皮制成纸币,价值与金币、银币相等。由于马可波罗是商人,而当时西方尚未有纸币,所以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

  • 谥号庙号的由来, 古代皇帝的谥号庙号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帝王,除了他们的姓名外,一般在死后都有庙号、谥号。所谓“庙号”,就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在上古时,帝王在生前死后都用的是同一个名字。后来,人们觉得直接称呼已死的先帝、先王不大方便,祭祀时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所以,商时祭祀时就用每个王生日的天干来称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

  • 财神节的由来 ,古代传统节日财神节是哪一天?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以商朝比干为文财神,以三国关云长为武财神。每年正月初五专祭财神。祭祀时,红烛高烧,鞭炮齐鸣,用面做成元宝、圣虫,或用钱做成钱龙,吃水饺谓之“元宝”,意谓招财进宝。临清每年七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为财神会,唱戏三天。潍县是七月二十一日为祭财神日。其财神庙有对联云:“颇有几分钱,你也求,他也求,给

  • 中元节简介 ,揭秘中国传统节日盂兰盆节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