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面对李承乾、李泰的争储风波,李世民为何果断废掉他们?

面对李承乾、李泰的争储风波,李世民为何果断废掉他们?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94 更新时间:2024/1/17 3:35:38

公元643年4月,当李承乾李泰争储风波彻底爆发后,当时已在位17年的李世民绝对没想到,自己英明一世,竟然也会犯下与父亲李渊的同样的错误,差点经历了人生中第二次骨肉相残的悲剧。而果断废掉这两个儿子,既是他的补救措施,也是对过往的反思,最终确实产生了积极的意义。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为啥说李渊、李世民犯下同样的错误呢?无论是玄武门事变,还是李承乾、李泰争储风波,在位的皇帝都是第一责任人。

看到史书中关于李建成、李世民在玄武门手足相残的记载,我们感叹于亲情在权力面前的脆弱,却极少注意到一个情况:在李氏兄弟走到这一步的过程中,他们的父亲李渊扮演了什么角色?

当初李渊称帝后,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李元吉则被封藩王,这属于常规操作,没什么问题;

不过在接下来,李渊在两方面的做法存在巨大争议:

其一,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李渊过于偏好使用宗室为将,如李孝恭李神通、李道玄...等等;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工作更是逐渐集中到了能力特别突出的秦王李世民身上。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从道理上来说,让亲儿子掌握军权是最放心的;然而,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李世民的战功滚雪球般越来越大,李渊也只能不断给他加官进爵,最后甚至创造了“天策上将”这个位居藩王之上、太子之下的官位,同时还让其兼任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几乎掌握了关东地区的军政大权。

人的野心并不是天生膨胀的,大多与权力、地位成正比。为大唐打下大半个江山的李世民,自然希望自己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幕府中的文武也希望自己的领导能成为未来的天下之主,以便自己随之提升,这都算是情有可原;

而李建成那边,对于弟弟的战功、威望自然是心存忌惮,即是李世民对储君之位没什么想法,李建成想必也定会设法除之而后快、清除自己的威胁。

因此,兄弟俩围绕着储君之位展开了多年的明争暗斗。这个时候,李渊的态度就非常关键了。如果想避免局面向着不可控的趋势恶化,李渊应当机立断,要么坚持立储以长,旗帜鲜明地维护李建成,打压、剥夺李世民的权位;要么立储以贤,改立功劳赫赫、深得军心民心的李世民。

然而,这两种方式想要实行起来都会伴随着相应的代价,于是乎,李渊犯了第二个错误:在好几年的争储之战中,他几乎啥都没干,基本采取了和稀泥、模棱两可的态度。这就造成了一个必然的局面:两大集团野蛮生长,最终在玄武门靠着计谋、武力,以血的代价自行决出了高下。

从后来李世民对李渊的方式来看,他应当是心怀不满的:如果当初父亲当机立断,看在功劳、贡献的份儿上果断改立自己,怎么会让事情发展到兵戎相见的那一步?自己怎么会背上手足相残、弑兄杀弟的恶名?

然而,“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随着李世民成为父皇,他也犯下了当初父亲犯下的错误。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8岁时就被立为太子,自幼聪明可爱、宽厚仁慈,为了培养他,李世民也花了不少心思。但是,随着年纪渐长,李承乾患上了腿疾,外形上受到损害,内心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加上察觉弟弟魏王李泰觊觎太子之位,他越发变得叛逆,经常有一些不合时宜之举;

同时,李世民则犯下了一个错误:虽然对长子不离不弃、费尽心思教育,但在不经意中却对嫡次子李泰高看一眼。史书记载,李泰多才艺、善于写文章,得到了李世民的喜爱,享受了以下特殊待遇:

被允许自行设立文学馆、吸纳文人(意味着能够形成政治派系,就像当初李世民在天策府招揽文人一样);

由于身体肥胖、行动不便,李世民允许他可以坐着轿子入朝,这是凌驾于制度之上的殊荣;

贞观十四年,李世民亲临李泰宅邸,还刻意在长安范围内颁布赦令、免除了所在地百姓的当年租赋,并对魏王府的官员们大加赏赐;

李世民每月配给李泰的银钱财物,额度超过了太子李承乾,以至于谏议大夫褚遂良专门上书劝谏,提醒李世民不可以违反制度,让“当亲者疏,当尊者卑”;

后来,李世民又破例让李泰入住皇宫的武德殿,这次魏征也看不下去了,他愤而上书一封,使得李世民收回了成命。

正是对李泰的特殊恩宠,才在无意中刺激了对方的欲望;特别是看到哥哥腿脚不方便、有损大唐形象时,李泰的夺嫡之意越发强烈。他在朝廷收买人心、拉帮结派,亲信韦挺、杜楚客甚至带着钱财为他“要结朝臣,津通赂遗”。

而李承乾对这种局面自然也不会束手就擒,两人各显神通,搅得朝廷暗流涌动,甚至还形成了不同的派系:“文武群官,各有附托,自为朋党。”

随着形势的恶化,李承乾、李泰兄弟也逐渐走到了与玄武门相似的一幕。公元643年4月,在凌烟阁功臣侯君集的支持下,不甘心失败的李承乾意图发起政变,不过因人告密而东窗事发、宣告流产。

随后,在面对父亲的诘问时,李承乾如是说:

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

直白点说:自己贵为法定的太子,怎么会有发动政变的道理?只是因为李泰处心积虑、步步相逼,自己在情急之下、受了心怀不轨者的教唆,才走到了这一步。如果改立李泰为太子,那就正好让他得逞了。

李承乾的这番话,无异于再度揭开了李世民内心中本已接近愈合的伤疤:

自己在皇位上拼了17年,表现也许并非尽善尽美,但绝对称得上文治武功、为大唐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即使如此,当初在玄武门手刃兄弟这一事实,仍是自己心中迈不过的坎。

悲剧的是,眼下自己的亲儿子却也要步上自己的后尘;更让人难以面对的是,自己确实像父亲当初那样,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随后李世民对身边人说:“承乾说的也有道理,他固然大逆不道,而李泰也居心险恶,两人决不能当太子。并且,如果我立李泰当太子,那就等同于告诉世人,储君之位可以通过苦心经营而来。自今往后,太子失德背道,而藩王企图谋取的,两人都要弃置不用,这一规定要传给子孙后代。”

此外,基于对几个儿子性格的了解,李世民认为,如果李泰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势必没好果子吃;但假如李治接班,李承乾、李泰必定会安然无恙。

随后,李承乾被废为庶人,李泰被降级,但都保住了性命。同时,如李世民预料的那样,为人仁厚的李治上位后,对当时仍在世的李泰优待有加,并没有加以迫害。

虽然同样是争储,但李世民三个嫡子的命运,比当初李渊三子的处境好了太多;并且在后来的两百多年里,大唐王朝极少再次出现兄弟争位的事件。由此来看,李世民吸取教训、及时止损的手段是无比英明的,可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因此司马光赞道:“唐太宗不以天下大器私其所爱,以杜祸乱之原,可谓能远谋矣!”

标签: 李承乾李泰

更多文章

  • 现代常说“傻狍子”,那么“狍子犯傻”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现代,傻狍子

    人们常说“傻狍子”,为什么说狍子傻呢?比如说,和它一起的同伴被打中了,它不但不会跑,而是会跑过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就被猎人捉住了。看到人类也不会跑,而且有车撞过来都不知道躲,反而跟着车的灯走。如果它们被吓到了,屁股上的白色的毛就会炸开成心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 古代遇到需要打仗时,为何军队容易出现缺粮的情况?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古代,缺粮

    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战事。为了应对这些战事,那不同的势力主或者说国家的君主便会非常注意组建能拿来抗敌的军队。而军队人数众多,为了能更好地跟敌人抗衡,国家或者势力主怎么也得让兵将吃饱才行。既如此,那他们怎么也该时刻注意保障粮食的充足供应。可实际上,有资料显示,古代很多国家或者势力主每

  • 在宋朝时期,雁门关这里上演了哪些悲壮的边塞战事?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朝,雁门关

    在山西忻口以北的雁门山处,有一处天下雄关。在古代,此关作为天险抵挡着数不尽的北部塞外游牧民族的侵袭,从春秋战国的胡服骑射,到唐代的北镇突厥,直至家喻户晓的守关忠烈杨家将的故事,都在这里上演,这便是被誉为历史上的中华第一关——雁门关。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由于此关屹立于险

  • “桑梓”这个词语代指家乡,那么古代为何会植桑树和梓树?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桑梓,古代

    古人在写作时,经常会用“桑梓”这个词语来代指家乡,其实这种用法早在千年以前就已形成,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这样的用法。那桑梓为什么会指家乡呢?并不是因为桑梓的古音是家乡,而是因为古人会在自己家旁种植桑树和梓树。古代,桑梓被视为生命之树,可以说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桑树和梓树。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

  • 南宋诗人陆游晚年长期闲居在家时,他如何对猫起了兴趣?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陆游,猫

    说起陆游老先生,我们的印象一般是这样的:爱国标兵。整日介想着收复中原。勤奋小达人。一辈子写了上万首诗。催泪扛把子。一曲《钗头凤》,哭煞无数人。然而,你以为故事就到此为止了嘛?才不是嘞!陆老先生的正确打开方式其实是这样滴:没错,他还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铲屎官!下面趣历史就来扒一扒,陆老先生是如何一步步沦为

  • 刘备为何却在临终前对诸葛亮说,万万不可重用赵云?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备,赵云

    公元220年,曹丕在洛阳篡汉建立魏国;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建立吴国。这三个政权的相继建立,标志着华夏大地东汉时期的结束,从此进入了三国鼎立的时期。在这历史时期人才辈出,名臣、武将更是家喻户晓,明朝初年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将这一历史时期,写成长篇小说《三国演

  • 都说“秦晋之好”,晋国为何却成为了秦国最大的阻碍?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晋国,秦国

    许多人都听说“秦晋之好”这个成语,说的是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的关系非常亲密,两国之间多次联姻,建立起了盟友的关系。可是许多人并不了解,在秦国发展的过程中,晋国成为秦国最大的阻碍,双方多次交战,而秦国败多胜少,其东进中原战略遭到遏制。那么,晋国和秦国之间有哪些恩怨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

  • 在关羽死后,青龙偃月刀和赤兔马都被谁占为了己有?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关羽,青龙偃月刀

    襄樊战役是关羽的高光之战,因为在这一战中,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同时这一战又是关羽的落幕之战,关羽在被东吴以及曹魏两方夹攻的情况下,最终兵败麦城,当关羽从麦城突围的时候,却不慎被东吴小将马忠用绊马索绊倒被俘遭擒,最后被孙权下令斩杀,自此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纵观关羽的一生战绩颇多,斩颜良诛

  • 董卓被吕布杀死之后,西凉军为何愿意报仇攻入长安?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董卓,西凉军

    董卓在东汉末年可谓是一个权倾朝野的人物,他出生于陇西临洮,早年喜欢行侠仗义,经常到凉州羌人部落游玩,结交了一帮羌人首领,为他后来的发迹打下了基础。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董卓在成年后,参与了抵御匈奴游牧民入侵的战争,董卓率领军队击败了来犯的匈奴人,并通过后来的一系列战争,

  • 神童在每个朝代都有,唐朝如何创立了科举的童子科?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朝,童子科

    神童在每个朝代都有,唐朝为了最大限度将这些早慧儿童培养起来,创立了科举的童子科,但是这其中又诞生了许多波折,导致最后没有发展起来。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唐代科举中,尚有专为早期教育成功者设置的童子科。这是汉魏时期就有的传统,就是12岁以下、至少能背诵一部儒家经典的早慧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