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草原狼纛—突厥篇

草原狼纛—突厥篇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50 更新时间:2023/12/27 8:50:27

“突厥”一词,根据17世纪成书的《突厥语辞典》,意为“最成熟的兴旺之时”。突厥人属于中亚民族,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字为西方的阿拉米字母拼写。突厥人创造文字,开北方民族之先河,遗字散见于阴山和乌兰察布草原的岩画和蒙古国的碑刻上。

突厥人原为柔然人的锻奴,有发达的冶铁技术,但以游牧经济为主。552年突厥打败柔然,建立起幅员广阔的突厥汗国,势力迅速扩展至蒙古高原。其文化及风俗习惯,如制造高轮木车、东拜日、崇拜萨满巫师等,对契丹、蒙古多有影响。突厥人的后裔古部在阴山以北游牧,因支持成吉思汗建国有战功,被蒙古人视为“安答(伙伴)”,与成吉思汗家族保持世世通婚的密切关系。突厥汗国后分东、西突厥和后突厥,立国近200年(552年—745年)。突厥人以狼为图腾,旗帜上绘制金狼头。可汗征发兵马时,刻木为信,并附上一枚金箭,用蜡封印,以为信符。各部接到信符,立即应征作战,战马的装备、给养皆由牧民自备。

突厥人善战,以战死沙场为荣。实行火葬,死者集尸于帐内,子孙及亲属们杀羊马祭奠,并走马绕帐7周,其中一人至帐门前用刀割破自己的脸,血泪交流,连续7次。随后,择日取死者平生所乘之马和经服用之物,与尸体一同焚化,收其骨灰。春、夏死者,待秋时葬;秋、冬死者,待春季葬。埋葬之日,各地亲友前来会祭,仍举行设祭走马和割面仪式。葬毕,于墓前立石树标,依生平杀人之数立石,杀一人,立一石,并以供祭的羊、马头挂于石标上,石上刻有死者相貌及生前所经过的战争场面。在内蒙古北部草原上,常见此类石人墓。有单石圈、双石圈以及多石圈等,石圈中间竖立一石人。石人有的刻得很简单,用一天然石条刻出眉、眼、鼻、嘴,稍加工以显出头部。有的石人一手握剑,一手端一杯。这样的石人墓在中国新疆以及今蒙古国境内、俄罗斯西伯利亚均有发现。

732年,突厥毗伽可汗为纪念其亡弟阙特勤的功勋而立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则立于735年。二碑分别记述后突厥汗国的建立者阿史那骨吐禄的长子毗伽可汗和次子阙特勤的生平事迹和功绩。二碑俱在今蒙古国后杭盖省和硕柴达木,彼此相距约1公里,为大理石制成。阙特勤碑正文60行,毗伽可汗碑正文80行,分汉文和突厥文两部分。阙特勤碑的汉文碑文为唐玄宗亲书,而毗伽可汗的汉文碑文则是唐史官融书写的,突厥文部分则由两人的外甥也里特勤撰写。两碑是研究突厥历史和文字(文学)及其与唐朝关系的珍贵实物资料。

突厥汗国与隋唐间时有战争,但主要以臣属、姻亲关系为主,如隋代曾两次以公主下嫁突厥可汗,突厥亦多次降附中原朝。突厥人亦通过唐朝在内蒙古草原的大单于都护府及东、中、西3座受降城,进入中原营商,更有突厥人在唐朝中任官。

盛极一时的突厥汗国,由于对外战争屡遭失败,加之内部分裂,以及单一游牧经济的脆弱性,终于由分裂而衰亡。

标签: 蒙古死者以及突厥战争草原唐朝关系

更多文章

  • 白族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白色,云南,民族,历史,白族,大理,一个,曾经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中国第15大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和”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历史上是大理国人的后裔。隋朝时为爨族的一部分。史书上称为“僰人”、“白人”,明代以后称为“民家”。历史上白

  • 水族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水族,他们,已经,世纪,女子,以及,文字,古代

    水族是中国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以及贵州的荔波、独山、都匀、榕江、从江等县,在广西省的融安、南丹、环江、河池等县。人口约为40.7万人(2000年统计)。水族的远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水族与古代“骆越”族有历史渊源,是其中一只发展起来的。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

  • 横扫中亚-西辽帝国-契丹余辉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一个,完颜,女真,自己,军队,帝国,契丹,大石

    耶律大石(1087-1143),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第八代孙。公元1115年,29岁的耶律大石考中了进士,成了《辽史》记载中辽朝唯一的契丹进士。当时,盛极一时的辽王朝已经走上了末路,在位的天祚帝昏庸无能。就在耶律大石中进士的前一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率部反辽。短短几年,强悍的女真铁骑把辽军打得抱头

  • 中国少数民族食俗趣谈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食用,食品,树叶,蚂蚁,昆虫,表示,姑娘,小伙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宗教信仰的差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饮食习惯。不仅食物结构不同,而且许多食品的烹制方法也不相同,使得我国的食俗文化更加显得丰富多彩。我国许多民族,包括汉族在内,都有食用昆虫的习惯,早些年间,听说在天津就把油炸蚂昨当成当特有的美味小吃。山东有地

  • 普米族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信仰,民族,中国,文化,自治县,以及,自治州,语言

    普米族是中国云南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丽江市的宁蒗、玉龙、永胜等地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2000年人口为33600人。普米族是中国古代民族氐羌的后裔,汉文史书称之为“西番”、“巴苴”等。其自称为“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等,是同一名称

  • 突厥别支—沙陀篇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起义,王朝,唐朝,李克,他们,后来,突厥,长安

    唐朝衰落时,一支新的突厥部落登上历史舞台,即汉文转写名为处月、汉文意译名为沙陀的部落,沙陀的意思是沙漠之民。沙陀虽称突厥,其形状,据史籍所载,是属于白种人的。巴托尔德倾向于把处月(沙陀)归于九姓乌古斯部落,它们中至少有一部分人于10至12世纪在威海以北游牧。事实上,沙陀部落已经从西突厥主体中分裂出来

  • 大宛国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匈奴,大夏,使者,于是,天子,他们,汉朝,出使

    《大宛列传》是记述西域诸国史实的传记。其中详记大宛、乌孙、康居、奄蔡、大小月氏、安息、条枝、大夏八国之事;附记扜罙、于窴、楼兰、姑师、黎轩、身毒、驩潜、大益、苏薤九国之事;偶涉西南夷駹、冉、徙、邛、僰氏、笮、嶲、昆明、滇、越十国之事,而以大宛、乌孙事为主,且以大宛事开篇,以大宛事终篇,故名曰《大宛列

  • 西域孤烟—黑汗篇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王朝,突厥,中国,地区,喀什,民族,东部,伊斯兰教

    中国五代十国末期至南宋(约940~1211)时期,西北地区操突厥语的民族在今新疆、中亚建立的封建汗朝,亦称黑汗王朝。黑汗王朝起源于回鹘。公元840(唐开成五年),回鹘从漠北分四支外迁,除一支南下,其他三支西迁,其中最大的一支在汗族成员庞特勤和相馺职的率领下西奔葛逻禄(今阿尔泰山以西地区)。这支西迁回

  • 壮族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以后,主要,服饰,地区,文化,壮族,传入,中央

    壮族旧称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为古代百越族的一支,与布依族,越南的岱依族,侬族,热依族语言文化很相似,并称为僚人。壮族是由中国古代岭南的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她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译音“俚”字,实是壮语中对“蛇”的称呼)、乌浒,宋以

  • 客家人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形成,中原,客家人,一个,南下,地区,客家,迁徙

    客家人,又称为客家民系,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因从北方中原地区南下迁徙而产生,迁徙给了客家人坚韧的品性。尽管所处环境位于偏僻的山区,但是勤劳的客家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客家人并非是指我们平常所说的客居他乡的客人,而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