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郑板桥对联故事

郑板桥对联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112 更新时间:2023/12/18 15:54:21

郑板桥赴任

郑板桥去山东潍县赴任那日,为了欢迎新县官上任,潍县全城张灯结彩,鞭炮齐鸣。当郑板桥到达衙门口时他没有进门,而是吩咐随从到墙上凿洞。不一会儿的工夫,墙上就凿出了十个如铜盆大的洞,从外边就能一直看见里面。

恰在这时,有人小声地问道:“敢问大人,这样完好的墙壁,为要凿出这么多窟窿?”

郑板桥微微一笑说:“我听说从前的很多官吏,对百姓进行敲诈勒索,老百姓因此叫苦连天,我决心把府衙里的腐败之风放掉,因此凿了这些窟窿,透一透气!”

把窟窿凿好后,郑板桥立刻命人在衙门口贴出一张告示:“本官不分时间,日夜受理诉状。”

郑板桥紧接着又亲自作了一副对联:

黑漆衙门八字开;

有钱没理莫进来。

于是,喊冤的、告状的百姓络绎不绝,郑板桥一直忙碌到天亮。由于他判案公正,当地百姓都尊称他为青天大老爷。

自画像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堪称三绝。一天他的一位好友笑着对他说:“您才思敏捷,出口成对,何不为自己写一副联语呢?”郑板桥听后并不以为是玩笑,立即认真地写起来: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雪梅无两百枝。

这副联语,确实可以看作是郑板桥的自我写照。他对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总愿意他人虚心求教;而又不屈从于封建官场的歪风邪气,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虽做官,却处处关心民众,不逢迎拍马,最后被罢了官。这副联语出自他自己的手笔,可谓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郑板桥虚心好学、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

入木三分

有一次,郑板桥写了一些诗作,送给朋友看,并附上一首诗,诗中写道:“我诗无部曲,弥漫列卒伍;顽石乱木根,凭君施巨斧。”他要求朋友们用笔巨斧来砍削他诗中的顽石乱木。

郑板桥特别珍视别人的批评意见,还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隔靴搔痒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亦精。

他认为那种隔靴搔痒式的庸俗捧场对自己没有任何益处,而实事求是、中肯直率的批评却很可贵。鲁迅极为赞赏这副对联,曾特地手书此联赠给日本的汉学家增田涉。

湖光月色图

秋日的一天,郑板桥租了一叶扁舟,下兴化北乡。船到中堡湖时,已经是晚霞纷飞,夕阳西下。船后的船家摇着橹,小船悠悠地行荡着,板桥端坐船头,观赏着秀丽的湖光山色。举目湖心,艘艘渔船上升起了袅袅轻烟;侧耳湖滩,只只菱舟上传来了阵阵渔歌。这时,天也渐渐地黑了。正待回舱之际,板桥忽觉眼前一亮,只见半轮上弦月从湖面轻跃了出来,皎洁的月光映着微波细浪,像满湖的碎银在闪光,好一幅“湖光月色图”啊!板桥脱口吟出一句:半湾活水千江月;

上联刚吟出,下联还待寻出之时,天色陡然变了。一阵狂风无来由地刮来,平静的湖面顿时翻腾了起来,小船被打翻了,人也被抛到了水中。就在这危急的时刻,附近几只回家的小船赶忙拢来相救。渔民们从水中救起了受惊的板桥和船家,并热情地请他们到庄上换衣服、用晚饭。席间,渔民们告诉板桥:“岸上产稻麦果蔬,湖中出鱼虾菱藕,而其中的一种大蚌里面还经含着绿豆大的珍珠呢!”听着听着,板桥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这里一滴水、一粒砂,哪样不是宝呢?真是“一粒沉砂万斛珠”啊!板桥感叹道。

临别时,渔民朋友请他留下几个字作为留念,板桥欣然提笔,一挥而就:

半湾活水千江月;

一粒沉砂万斛珠。

板桥走后,当地渔民就请石匠把板桥的手迹镌刻在石碑上,以资纪念。

板桥自寿联

郑板桥早年家贫,一生只做过两任知县。他为官清正,体察民情,后来因帮助农民打赢官司以及办理赈济,而得罪了权贵,被罢官。他做官前后,都在扬州卖画。过六十寿诞时,他给自己写了一副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俗;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这副对联,笔调轻松愉快,洒脱自在,极为有趣。它传神地表达出郑板桥的风度和胸怀,以及他年老时的兴趣和性格。

老先生巧对郑板桥

清朝年间,有一位教书先生在一户有钱人家的私塾里当老师。春天时双方商定一年的酬金为八吊。可是,到了年终,主人不仅分文不给,还把老先生辞退了。这位可怜的老先生就到县衙告状,县令郑板桥听了老先生的申诉后说:

“只怕是你才疏学浅,误人子弟。不然,人家怎么会不给你酬金呢?我今天就要当场考考你,试试你的学问。”

老先生急忙申辩,并表示愿意当场一试。郑板桥随手指着大堂上挂着的灯笼说:

“那我就以灯笼为题出一上联,你对下联。”

于是郑板桥出了一句上联: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老先生听了,不消片刻沉思,便脱口而出: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听了,很欣赏老先生的才华,当即下令传来被告,结了此案,并把这位老先生留在自己身边当差。

标签: 渔民朋友自己郑板桥对联百姓板桥老先生

更多文章

  • 讽刺与幽默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桧,幽默,讽刺,还有,一个,可以,对联,清代

    讽刺与幽默像一对孪生兄弟,相伴相生。讽刺之中含着幽默,幽默之中又带着讽刺。把讽刺和幽默的手法用于对联中,可以淋漓地嬉笑怒骂,可以委婉地批评规劝。人们读了之后,高兴的,有时会欣然一笑,有时会捧腹大笑;不高兴的,或如骨鲠在喉,或如芒刺在背。郭沫若同志十四岁离家去乐山读书,进城时见到守门官吏衙役横行乡里,

  • 蒲松龄撰励志联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创作,孩子,大小,坎坷,不平,父亲,自己,激励

    公元1640年农历四月十六日深夜,志怪小说大师蒲松龄降生了。他的父亲看他胸脯上长着一颗米粒大小的黑痣,便圆了个梦,说他刚刚梦见一个生了病的瘦和尚走进屋来,身披袈裟,袒露右臂,乳旁还贴着一张如钱大小的膏药。他想到儿子可能是佛子投生,说不定是个有慧根的孩子。却又怕命中注定这孩子将来不是个安享荣华富贵的热

  • 宿命对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大家,自己,下联,上联,木匠,翰林,使用,最后

    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一位名叫戴名世的才子横空出世。少年时代他便显露出敏捷的才思,聪颖过人。有一年他乘船赴京赶考,在船上听到大家都在议论一位木匠。话说这位木匠手艺极好,他打的木枷坚固耐用,县衙门的许多木枷都出自他之手。不料木匠后来犯了罪,他万万没有想到亲手造的木枷有一天竟套上了自己的头颈。就在大家议

  • 古代科举违规如何处理?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制度,考试,应试,规定,举人,会试,复试,中式

    中国古代的“殿举”、“罚科”制度,是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五代及宋元时期称为“殿举”、“殿罚”,明清时期称之为罚科,指科举时代对违规、舞弊或文理纰缪者暂时废止其继续考试资格的一种处分。乡试中式者罚停会试,会试中式者罚停殿试,并根据所犯轻重以定处罚停考之科数。罚

  • 小学童妙句免罚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出门,一个,小子,先生,那个,学童,大家,准备

    话说一个在私塾里教书的老先生,好抽旱烟。他有一长一短两根旱烟袋。长的一根是早年他在朝做大官时一位同窗送给他的,湘妃竹作的管,镶翡翠的嘴,甚是名贵。他只在家里用它。短的一根是普通烟袋,他出门时总是将它插在腰间。一天,他正在塾中教书,忽然有人相邀,他便留了长烟袋在塾中,带上短烟袋匆匆出门。先生刚一出门,

  • 中国名称考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建立,名称,九州,华夏,地区,正式,中国,中原

    作为伟大祖国名称的“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她牵动着无数炎黄子孙的心;在人类文明史上,很多文明都因和“中国”两字相联而显得灿烂生辉。然而,“中国”这个令人骄傲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1周年之际,为了使读者对此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本版刊发了华林甫先生从地名历史学等角度,考证“中国”

  • 中国历史上的娃娃皇帝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娃娃,西汉,南宋,司马,皇帝,南朝,东汉,三国

    中国的封建社会,帝王的“宝座”是世袭的,因此,出现了许多乳臭未干的娃娃皇帝。据统计,仅10岁以下的娃娃皇帝就有20多人。最早的娃娃皇帝是西汉的昭帝刘弗陵。他10岁时继承皇位。最后一个娃娃皇帝是末代皇帝溥仪,他继位时是3岁(1908年)。最小的娃娃皇帝是东汉的殇帝刘隆。他出生100天就当了皇帝。2岁时

  • 古人上厕所用什么擦屁股?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自己,太公,厕所,值得,实在,使用,没有,人家

    造纸是中国早在汉代时的一大发明,但是直到元朝,这一技术的产品才被运用于人们最实际的生活:如厕。后人揣测,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文化相对比较落后,没有汉民族“敬惜字纸”的意识,所以才使得厕纸进入人们的生活。而之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都用竹片做如厕的卫生用品,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唐宋之前,人们用的

  • 历史上冷宫真的存在吗?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没有,康熙,问题,一个,一句,就是,皇帝,妃子

    都说后宫粉黛三千,真正得宠的就那么几个,而更多的妃子们,是在受宠没两天后,就被打入冷宫。一旦被打入了冷宫,就会被太监、宫女们欺负,虐待至死,这是电视剧里经常会出现的情节。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却并不是这样。因为后宫毕竟是皇宫,没有必要刻意去虐待一个人,只给政治惩罚就可以了。因为级别降低,待遇就会随之降

  • 着反贪倡廉论的茹太素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一次,起来,文章,不能,财政,朱元璋,交换,官员

    茹太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刑部主事,每上奏章动则七八千字,且语意艰涩,隐晦暗喻又多,每次朱元璋一看到他的长篇大论的奏章,就显得很不耐烦。某次,茹太素又上奏章了,朱元璋懒得看,就叫中书郎王敏念给他听,当王敏一念到题目是反贪倡廉论时,朱元璋眼睛一亮,直说:好!赶快念。当念到第六千三百字时,朱元璋火大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