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讽刺与幽默

讽刺与幽默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112 更新时间:2023/12/10 10:46:20

讽刺与幽默像一对孪生兄弟,相伴相生。讽刺之中含着幽默,幽默之中又带着讽刺。

把讽刺和幽默的手法用于对联中,可以淋漓地嬉笑怒骂,可以委婉地批评规劝。人们读了之后,高兴的,有时会欣然一笑,有时会捧腹大笑;不高兴的,或如骨鲠在喉,或如芒刺在背。郭沫若同志十四岁离家去乐山读书,进城时见到守门官吏衙役横行乡里,对老百姓肆意敲诈勒索,挑一担粪要捐一个铜板。这激起了意气少年的满腔愤怒,于是就写下一副兼带讽刺和揭露的对联:

自古未闻粪有税;

而今只有屁无捐。

从古至今,这类含有讽刺与幽默意味的对联层出不穷。清代文廷式《闻尘偶记》中写道,中日甲午战争和议达成后,慈禧太后粉饰太平,大庆寿辰,有人就在城门上贴了这样一副对联: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不久后社会上又传出一副对联:

台湾省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这两副对联是对慈禧太后一边卖国,一边庆寿可耻行径的辛辣讽刺。下边的一联,相传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名画家吴湖帆为讽刺汉奸梁鸿志、吴用威而作的对联:

孟光轧姘头,梁鸿志短;

宋江吃败仗,吴用威消。

这副对联用了两个历史故事中的四个人名:其中,孟光是梁鸿的妻子,封建时代“举案齐眉”的佳话就是源自他们两人的故事;吴用是宋江的军师,人称智多星。此联的巧妙之处,在于嵌字浑然天成,还颇带些歇后语的味道,从中我们可以体会作者对这两个汉奸丑恶灵魂和无耻面目的无情揭露。

清代有个叫蒋伯生的官吏,在外做官期间狠刮了好大一笔钱后罢官回乡,盖了一座园子。他的弟弟实在看不下去,就在园邸建成的那天,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上:

造成东倒西歪屋;

用尽贪赃枉法钱。

这位蒋大人见了这副对联只干笑一阵,说不出一句话来。还有个叫陈本钦的长沙巡抚,他在任职期间忽然提出要给自己修书院和楼房,于是他巧立名目,募捐纳税,大肆搜刮。快要完工的时候,有人写了一副对联:

一木焉能支大厦;

欠金何必起高楼。

联中的“一木”合起来是本字,“欠金”合起来是钦字。作联的人巧妙地用对联的形式对陈本钦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讽刺。另外,清代一个叫乌达峰的尚书和一个叫恽次远的学士,一同被派到浙江主持考试。可这位乌尚书一肚子草包,那位恽学士又是个大烟鬼。有人就因此为这两位官员题了副对联:

乌不如人,胸中只少半点墨;

军无斗志,身边常倚一条枪。

它以乌、恽两人的姓做文章,用讽刺性的笔调将二人的神态活灵活现地加以描绘。历史上还有一个故事说,害死岳飞的秦桧是个遗臭千古、万人唾骂的卖国奸贼,因此清代的阮元在西湖岳坟的对联中对他进行了幽默地讽刺。他以秦桧夫妇的口吻用追悔的口气写道:

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秦桧

啤!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王氏

上下联分别贴在岳飞庙中铁铸的秦桧与王氏的像上,联中幽默里含讽刺,风趣中有痛斥,连阮元本人以后谒岳飞庙时见了这副对联也不禁失笑。

还有的对联以幽默的笔调讽刺了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其中就有一些是关于对封建迷信思想进行讽刺的内容,也颇具含义,下面是财神庙里的一副对联:

颇有几文钱,你也求,我也求,给谁是好?

不作半点事,朝也拜,夕也拜,教我如何!

下面这副挽联是为某道士写的,它同样是用幽默的笔调讽刺了迷信的骗人本质:

吃的是老子,穿的是老子,一生到老全靠老子;

唤不灵天尊,拜不灵天尊,两足朝天莫怪天尊。

而这一副城隍庙的对联,模仿阎王对死者说话的口气,也很幽默:

德之不修,吾以汝为死矣!

过而不改,子亦未见我乎?

张毕来先生曾在他的《清初士大夫禅悦之风与<红楼梦》一文中指出,这副对联反映了儒教与佛教的密切关系,不过他没有引“德之不修”与“过而不改”两句,只引了上下联的后两句,而这后两句出自《论语》。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当时,清朝政府中有个大臣叫那桐,他是一个顽固派,有严重的排外思想。而他的府第又离东交民巷(当时各外国大使馆所在地)很近。所以他曾写下一副对联自嘲:

与鬼为邻;

望洋兴叹。

可是,这个顽固派大臣,最后被崇洋媚外,卖国投降的慈禧给杀了。

还有一些对联幽默、诙谐却不含有任何讽刺意义,也值得人们欣赏玩味。比如《楹联三话》录载的两副酒肆联,其中一副是:

刘伶借问谁家好?

李白还言此处佳。

联中古代两位以饮酒着称的名士、诗人一问一答,店家在诙谐之中为自己的酒店做了鼓吹。虽然说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但是夸得十分巧妙。另一联是:

入座三杯醉者也;

出门一拱歪之乎。

标签: 秦桧幽默讽刺还有一个可以对联清代

更多文章

  • 蒲松龄撰励志联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创作,孩子,大小,坎坷,不平,父亲,自己,激励

    公元1640年农历四月十六日深夜,志怪小说大师蒲松龄降生了。他的父亲看他胸脯上长着一颗米粒大小的黑痣,便圆了个梦,说他刚刚梦见一个生了病的瘦和尚走进屋来,身披袈裟,袒露右臂,乳旁还贴着一张如钱大小的膏药。他想到儿子可能是佛子投生,说不定是个有慧根的孩子。却又怕命中注定这孩子将来不是个安享荣华富贵的热

  • 宿命对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大家,自己,下联,上联,木匠,翰林,使用,最后

    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一位名叫戴名世的才子横空出世。少年时代他便显露出敏捷的才思,聪颖过人。有一年他乘船赴京赶考,在船上听到大家都在议论一位木匠。话说这位木匠手艺极好,他打的木枷坚固耐用,县衙门的许多木枷都出自他之手。不料木匠后来犯了罪,他万万没有想到亲手造的木枷有一天竟套上了自己的头颈。就在大家议

  • 古代科举违规如何处理?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制度,考试,应试,规定,举人,会试,复试,中式

    中国古代的“殿举”、“罚科”制度,是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五代及宋元时期称为“殿举”、“殿罚”,明清时期称之为罚科,指科举时代对违规、舞弊或文理纰缪者暂时废止其继续考试资格的一种处分。乡试中式者罚停会试,会试中式者罚停殿试,并根据所犯轻重以定处罚停考之科数。罚

  • 小学童妙句免罚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出门,一个,小子,先生,那个,学童,大家,准备

    话说一个在私塾里教书的老先生,好抽旱烟。他有一长一短两根旱烟袋。长的一根是早年他在朝做大官时一位同窗送给他的,湘妃竹作的管,镶翡翠的嘴,甚是名贵。他只在家里用它。短的一根是普通烟袋,他出门时总是将它插在腰间。一天,他正在塾中教书,忽然有人相邀,他便留了长烟袋在塾中,带上短烟袋匆匆出门。先生刚一出门,

  • 中国名称考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建立,名称,九州,华夏,地区,正式,中国,中原

    作为伟大祖国名称的“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她牵动着无数炎黄子孙的心;在人类文明史上,很多文明都因和“中国”两字相联而显得灿烂生辉。然而,“中国”这个令人骄傲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1周年之际,为了使读者对此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本版刊发了华林甫先生从地名历史学等角度,考证“中国”

  • 中国历史上的娃娃皇帝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娃娃,西汉,南宋,司马,皇帝,南朝,东汉,三国

    中国的封建社会,帝王的“宝座”是世袭的,因此,出现了许多乳臭未干的娃娃皇帝。据统计,仅10岁以下的娃娃皇帝就有20多人。最早的娃娃皇帝是西汉的昭帝刘弗陵。他10岁时继承皇位。最后一个娃娃皇帝是末代皇帝溥仪,他继位时是3岁(1908年)。最小的娃娃皇帝是东汉的殇帝刘隆。他出生100天就当了皇帝。2岁时

  • 古人上厕所用什么擦屁股?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自己,太公,厕所,值得,实在,使用,没有,人家

    造纸是中国早在汉代时的一大发明,但是直到元朝,这一技术的产品才被运用于人们最实际的生活:如厕。后人揣测,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文化相对比较落后,没有汉民族“敬惜字纸”的意识,所以才使得厕纸进入人们的生活。而之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都用竹片做如厕的卫生用品,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唐宋之前,人们用的

  • 历史上冷宫真的存在吗?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没有,康熙,问题,一个,一句,就是,皇帝,妃子

    都说后宫粉黛三千,真正得宠的就那么几个,而更多的妃子们,是在受宠没两天后,就被打入冷宫。一旦被打入了冷宫,就会被太监、宫女们欺负,虐待至死,这是电视剧里经常会出现的情节。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却并不是这样。因为后宫毕竟是皇宫,没有必要刻意去虐待一个人,只给政治惩罚就可以了。因为级别降低,待遇就会随之降

  • 着反贪倡廉论的茹太素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一次,起来,文章,不能,财政,朱元璋,交换,官员

    茹太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刑部主事,每上奏章动则七八千字,且语意艰涩,隐晦暗喻又多,每次朱元璋一看到他的长篇大论的奏章,就显得很不耐烦。某次,茹太素又上奏章了,朱元璋懒得看,就叫中书郎王敏念给他听,当王敏一念到题目是反贪倡廉论时,朱元璋眼睛一亮,直说:好!赶快念。当念到第六千三百字时,朱元璋火大了,说:

  • 视贪官如寇雠的朱元璋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一个,有人,贪官污吏,朱元璋,只要,方面,更是,贪官

    明朝对于贪官污吏的惩罚,其严峻程度堪为历代之最。尤其开国君主朱元璋,更是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在法令倡导方面,他特制申诫公侯铁榜〈共有九条严律〉,并将历代昏君如商纣、秦二世胡亥、隋炀帝、宋徽宗等败国史迹,制成壁画,要求皇子百官引以为诫;同时经常发表惩贪与贪官亡国等言论,如亲自编写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