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三字经》典故:孔融让梨

《三字经》典故:孔融让梨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112 更新时间:2023/12/22 21:31:56

《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神童小孔融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孔融小传

孔融(153~208年),东汉文学家,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文举,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父亲孔宙,做过太山都尉。孔融少时成名(着名的孔融让梨讲的就是他的故事),几次辞谢了州郡的辟举,于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后汉书·孔融传》,以下引文凡未另注明者均出自此处),开始步入仕途。中平初(185年),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东汉郡国名,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为相,因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兴平二年(195年),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孔融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这时曹操专权,他与曹操政治上颇有分歧,每多乖忤,终于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曹操所杀。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悬赏征募他的文章,誉为建安七子之首,叹为"扬(雄)、班(固)俦也"(《典论·论文》)。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荐祢衡表》力荐青年才士祢衡,要求"令衡以褐衣召见",称赞祢衡"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仇",盛夸他"飞辩骋辞,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引经据典,反复论证,从人情友道、宰相惜贤等方面讽谕曹操解救被孙权围困的盛孝章,义不容辞;至于讽刺曹丕纳袁熙妻为妾,比喻为"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与曹公书》);嘲弄曹操远征乌桓,可以把从前"肃慎氏不贡□矢,丁零盗苏武牛羊"一并查究;反对曹操禁酒,则发怪论说"非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难曹公表制酒禁书》)等;都可见文如其人,以才气取胜。所以曹丕论其文"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以至乎杂以嘲戏"(《典论·论文》)。《临终诗》抒泄忠悃孤愤之情:"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风格与无名氏古诗相近。题一作《折杨柳行》(《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八),亦可见当时古诗与乐府五言往往相混。其六言诗3首叙汉末董卓作乱及曹操迁许史事,为咏史一类,而语言通俗,叙史简明。此外,《古文苑》载有孔融《杂诗》2首,但《文选》李善注引屡作李陵诗,真伪莫定。而其诗亦近无名氏古诗一类,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系入《李陵录别诗》。曾作《郡国姓名离合诗》分扣“鲁国孔融文举”六字,在灯谜界被尊为文人诗谜的开山作。

标签: 小时候一边文章通报许多父亲山东聪明

更多文章

  • 解缙斗权贵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官员,尚书,春联,自己,什么,对联,门外,一个

    毛泽东曾引用过这样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对联是用来讥讽那些徒有虚名而并无实学的人。对联的作者,是明代文学家解缙(公元13691415年)。他出生在江西吉水,自幼家境贫寒,一家人省吃俭用,才得以勉强供解缙上学。解缙聪明好学,作对联十分拿手。少年时,他家对面住

  • 数字取名风俗:朱元璋又叫“朱八八”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数字,朱元璋,取名,初一,名字,元朝,年龄,排行

    据说元朝有个规矩,普通百姓取名,要依据父母年龄之和或者兄弟排行,也就是说,名字是一堆数字编号。果真如此,还是以讹传讹了呢?朱元璋家三代的名字都跟数字关系密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本名很怪,叫朱重八。他爸爸名字也怪,叫朱五四。他爷爷呢,叫朱初一。“重八”就是“八八”,也就是说,朱元璋又叫“朱八八”。由此可

  • 中国古代的夜班族:杜甫也值过夜班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皇上,秘书,乾隆,没有,大臣,夜班,一个,于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古人遵循的生活规律,让人反其道而行之,那是非常不情愿的。但古时也需要上夜班的人,如更夫、门僮等,且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寺院里的钟就得有值夜的,不然就没有张继的千古佳句了。唐代朝廷有大臣上夜班的制度清代阮葵生的《茶余客话》卷一

  • 李彬教子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对联,妻子,以后,夫人,儿子,朝廷,三个,父亲

    清朝顺治年间,有个才子叫李彬,他无书不览,博学多才。一年,李彬赴京赶考,金榜题名,做了大官。李彬老家在苏州,他赴任以后,便与妻子和三个弱冠之年的儿子分开了,很少有机会了解到家中的情况。只能通过看妻子捎来的几封信来获知一二。他虽身在朝廷,却时时牵挂家中,尤其是三个儿子的学业。朝中事务繁忙,李彬一走,几

  • 古代姓名有哪些忌讳?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希望,竟然,就是,名字,自己,取名,三个,进士

    小时候每次看武侠小说,最向往的就是大侠与人过招前,犹不忘豪气万千地说道:“来者留名,本大侠剑下不容无名之鬼。”大家在人生路上熙熙攘攘、奔波劳碌,其实也只不过是希望别让自己成了“无名小卒”吧!然而重视名字的传统,似乎也不是自古就有的。从殷代的甲骨文看,能考据出来的帝王名字,无非也只是随便的以干支定名而

  • 一曲戏词配良缘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一首,江南,和尚,月华,这个,大人,不禁,小姐

    故事发生在元朝的明州。阳春三月,姑娘小伙们都三五成群外出踏春。其中有个名叫柳含春的姑娘,年方十七,生得秀丽端庄。这日她与女伴相约去城外七塔寺烧香。寺里一个叫竺月华的小和尚,见到柳含春貌美异常,就主动上前与她搭讪,探问她姓什名什,家住哪里等等情况。柳小姐含羞脉脉地一一相告。听后,那和尚便说:“小姐名字

  • 张生对句定姻缘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高兴,之后,张生,丈人,员外,小姐,读书,结为

    从前有两个好朋友同朝为官,一个姓张,一个姓王,亲如手足。那一年,两家夫人都怀了孕,两人非常高兴,便决定:若各生男娃,便结为兄弟;各生女娃,便结为姊妹;若是一男一女,就结为夫妇。十月满足,张家生男,王家生女,欢欢喜喜的两家结成了亲家。数年之后,张氏得罪了朝中权贵,贬官福州,两家从此音信不通。心情郁闷加

  • 明清皇帝后宫有多少女人?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女人,不断,一个,不是,后宫,一生,就是,皇帝

    经常招募妻子的皇家宗室们到底有多少女人呢?我们常说后宫佳丽三千,那是不是真有三千呢?其实明清两个朝代后宫加在一起,都没有达到过三千人。在清朝后宫的女人是有等级的,皇后肯定是一位,那就是死了皇后别人再顶替。皇贵妃一位、贵妃两位、妃四位、嫔六位;贵人、常在、答应这三级叫不定员,也就是说可多可少。要这么一

  • 小孩妙对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读书,小孩,说道,秀才,一路,上联,老汉,下联

    西安城内一共两条广济街,一条叫南广济街,一条叫北广济街。一年,广济街口来了个秀才,他热天进城访友,走得一身大汗,看到一棵大树下有个老汉摆着茶摊,正在卖茶,便走过去买茶解渴。那老汉看他一身秀才装束,便对他说:“你是秀才,想必腹中有才,我这里有个上联,至今无人能对,你若对得出,这些茶任你喝,分文不取;若

  • 郑板桥对联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渔民,朋友,自己,郑板桥,对联,百姓,板桥,老先生

    郑板桥赴任郑板桥去山东潍县赴任那日,为了欢迎新县官上任,潍县全城张灯结彩,鞭炮齐鸣。当郑板桥到达衙门口时他没有进门,而是吩咐随从到墙上凿洞。不一会儿的工夫,墙上就凿出了十个如铜盆大的洞,从外边就能一直看见里面。恰在这时,有人小声地问道:“敢问大人,这样完好的墙壁,为何要凿出这么多窟窿?”郑板桥微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