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姓名有哪些忌讳?

古代姓名有哪些忌讳?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112 更新时间:2023/12/25 4:55:42

小时候每次看武侠小说,最向往的就是大侠与人过招前,犹不忘豪气万千地说道:“来者留名,本大侠剑下不容无名之鬼。”大家在人生路上熙熙攘攘、奔波劳碌,其实也只不过是希望别让自己成了“无名小卒”吧!

然而重视名字的传统,似乎也不是自古就有的。从殷代的甲骨文看,能考据出来的帝王名字,无非也只是随便的以干支定名而已,例如武丁太甲盘庚等。随便打开历史一看,那些出将入相的不凡人物,他们的名字竟然会粗到“俗又有力”的地步。像司马相如的小名竟叫犬子,范晔叫砖儿、桓熙叫石头等等,这些大人物的小名竟然也不过尔尔。

当然,这其实和现在民间仍然盛行的命名风俗一样,将小孩名字叫得贱才比较好养。除了名字不免俗气外,古人取名时对男女之别也不甚讲究。今天我们只要一看到武雄、根旺之类的大名,就知道一定是昂藏七尺的须眉男子;而听到淑贞、丽美之类的芳名,也一定会想像是娉婷可爱的窈窕淑女。但这种联想在古代则不一定应验了。例如《孟子·尽心篇》里提到,那位空手搏虎的勇士,大名竟然是叫“冯妇”;而《左传》里第一位君王鲁隐公,大名竟然是叫“息姑”。如果只依这两位仁兄的“芳名”去想像,必然只会以为是女扮男装,安能辨他是雌雄呢?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开始对自己的名字重视起来,总希望自己发达后,不因名字而被旁人看扁。尤其到了明清两代,所有的市井小民,无论是发了财的暴发户,还是坐拥地利的土财主,全都附庸风雅地改掉小名,搞些雅号或官名,企图让人另眼相看。所以当时坊间流行的小曲就这样唱着:“粜米的唤子良,卖肉的呼仲甫,开张卖饭的呼君保,磨面登罗的叫德夫。”

也就因为社会上流行这种“名”不惊人死不休的取名方式,所以真正有钱有势的人,自然不希望那些本该叫阿猫阿狗的老百姓来鱼目混珠,更严禁普通人在说话或行文中提到他自己的名字,甚至连相近的声音都不允许。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后世流传甚广的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了。

在历史上最著名的为文反对避讳的,大概就是唐代韩愈的那篇《讳辩》了。话说唐代郑王后人李贺,字长吉,7岁能诗,文名轰动一时,韩愈因而劝他去考进士。但等李贺中了进士后,其他人却毁谤他说李贺之父名为“晋肃”,因为犯了“进士”的讳,李贺因此不该去考进士,韩愈就以《讳辩》一文为他申辩。其实早在《礼记疐曲礼》上便有“二名不偏讳”的说法,意即避讳只要两个字不要完全一样即可,更何况“晋肃”与“进士”仅是声近而已。

在以往的封建社会里,取名时除了因避讳要注意字音之外,更要提防因字义造成的“犯上”或“谋反”等不当联想。即使到了近现代,仍不时出现一些因“名”贾祸的故事。比如“文革”时就出现过因名获罪的事件。1949年新中国刚建立时,有个姓李的农民就为儿子取名李爱国。后来第二个儿子出生时,他认为新中国不是强调人民当家作主吗?因而取名叫李爱民。而为第三个儿子取名时,他又认为人民能当家作主,这一切都是党的功劳,因而就叫李爱党。这三个名字乍听之下似乎还不错,但“文革”一开始,这家人就倒大霉了。有人检举他的三个儿子叫李爱国、李爱民与李爱党,分明就是他还在爱“国民党”,于是将其批斗,让其交代内心肮脏的思想。直到“四人帮”垮台文革结束后,此农民才翻案重回自由。但他自己和三个儿子的一生,却因这三个政治味太浓的名字,留下了永难痊癒的伤痕。

标签: 希望竟然就是名字自己取名三个进士

更多文章

  • 一曲戏词配良缘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一首,江南,和尚,月华,这个,大人,不禁,小姐

    故事发生在元朝的明州。阳春三月,姑娘小伙们都三五成群外出踏春。其中有个名叫柳含春的姑娘,年方十七,生得秀丽端庄。这日她与女伴相约去城外七塔寺烧香。寺里一个叫竺月华的小和尚,见到柳含春貌美异常,就主动上前与她搭讪,探问她姓什名什,家住哪里等等情况。柳小姐含羞脉脉地一一相告。听后,那和尚便说:“小姐名字

  • 张生对句定姻缘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高兴,之后,张生,丈人,员外,小姐,读书,结为

    从前有两个好朋友同朝为官,一个姓张,一个姓王,亲如手足。那一年,两家夫人都怀了孕,两人非常高兴,便决定:若各生男娃,便结为兄弟;各生女娃,便结为姊妹;若是一男一女,就结为夫妇。十月满足,张家生男,王家生女,欢欢喜喜的两家结成了亲家。数年之后,张氏得罪了朝中权贵,贬官福州,两家从此音信不通。心情郁闷加

  • 明清皇帝后宫有多少女人?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女人,不断,一个,不是,后宫,一生,就是,皇帝

    经常招募妻子的皇家宗室们到底有多少女人呢?我们常说后宫佳丽三千,那是不是真有三千呢?其实明清两个朝代后宫加在一起,都没有达到过三千人。在清朝后宫的女人是有等级的,皇后肯定是一位,那就是死了皇后别人再顶替。皇贵妃一位、贵妃两位、妃四位、嫔六位;贵人、常在、答应这三级叫不定员,也就是说可多可少。要这么一

  • 小孩妙对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读书,小孩,说道,秀才,一路,上联,老汉,下联

    西安城内一共两条广济街,一条叫南广济街,一条叫北广济街。一年,广济街口来了个秀才,他热天进城访友,走得一身大汗,看到一棵大树下有个老汉摆着茶摊,正在卖茶,便走过去买茶解渴。那老汉看他一身秀才装束,便对他说:“你是秀才,想必腹中有才,我这里有个上联,至今无人能对,你若对得出,这些茶任你喝,分文不取;若

  • 郑板桥对联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渔民,朋友,自己,郑板桥,对联,百姓,板桥,老先生

    郑板桥赴任郑板桥去山东潍县赴任那日,为了欢迎新县官上任,潍县全城张灯结彩,鞭炮齐鸣。当郑板桥到达衙门口时他没有进门,而是吩咐随从到墙上凿洞。不一会儿的工夫,墙上就凿出了十个如铜盆大的洞,从外边就能一直看见里面。恰在这时,有人小声地问道:“敢问大人,这样完好的墙壁,为何要凿出这么多窟窿?”郑板桥微微一

  • 讽刺与幽默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桧,幽默,讽刺,还有,一个,可以,对联,清代

    讽刺与幽默像一对孪生兄弟,相伴相生。讽刺之中含着幽默,幽默之中又带着讽刺。把讽刺和幽默的手法用于对联中,可以淋漓地嬉笑怒骂,可以委婉地批评规劝。人们读了之后,高兴的,有时会欣然一笑,有时会捧腹大笑;不高兴的,或如骨鲠在喉,或如芒刺在背。郭沫若同志十四岁离家去乐山读书,进城时见到守门官吏衙役横行乡里,

  • 蒲松龄撰励志联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创作,孩子,大小,坎坷,不平,父亲,自己,激励

    公元1640年农历四月十六日深夜,志怪小说大师蒲松龄降生了。他的父亲看他胸脯上长着一颗米粒大小的黑痣,便圆了个梦,说他刚刚梦见一个生了病的瘦和尚走进屋来,身披袈裟,袒露右臂,乳旁还贴着一张如钱大小的膏药。他想到儿子可能是佛子投生,说不定是个有慧根的孩子。却又怕命中注定这孩子将来不是个安享荣华富贵的热

  • 宿命对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大家,自己,下联,上联,木匠,翰林,使用,最后

    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一位名叫戴名世的才子横空出世。少年时代他便显露出敏捷的才思,聪颖过人。有一年他乘船赴京赶考,在船上听到大家都在议论一位木匠。话说这位木匠手艺极好,他打的木枷坚固耐用,县衙门的许多木枷都出自他之手。不料木匠后来犯了罪,他万万没有想到亲手造的木枷有一天竟套上了自己的头颈。就在大家议

  • 古代科举违规如何处理?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制度,考试,应试,规定,举人,会试,复试,中式

    中国古代的“殿举”、“罚科”制度,是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五代及宋元时期称为“殿举”、“殿罚”,明清时期称之为罚科,指科举时代对违规、舞弊或文理纰缪者暂时废止其继续考试资格的一种处分。乡试中式者罚停会试,会试中式者罚停殿试,并根据所犯轻重以定处罚停考之科数。罚

  • 小学童妙句免罚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出门,一个,小子,先生,那个,学童,大家,准备

    话说一个在私塾里教书的老先生,好抽旱烟。他有一长一短两根旱烟袋。长的一根是早年他在朝做大官时一位同窗送给他的,湘妃竹作的管,镶翡翠的嘴,甚是名贵。他只在家里用它。短的一根是普通烟袋,他出门时总是将它插在腰间。一天,他正在塾中教书,忽然有人相邀,他便留了长烟袋在塾中,带上短烟袋匆匆出门。先生刚一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