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数字取名风俗:朱元璋又叫“朱八八”

数字取名风俗:朱元璋又叫“朱八八”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112 更新时间:2023/12/12 12:41:49

据说元朝有个规矩,普通百姓取名,要依据父母年龄之和或者兄弟排行,也就是说,名字是一堆数字编号。果真如此,还是以讹传讹了呢?

朱元璋家三代的名字

都跟数字关系密切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本名很怪,叫朱重八。他爸爸名字也怪,叫朱五四。他爷爷呢,叫朱初一。“重八”就是“八八”,也就是说,朱元璋又叫“朱八八”。由此可见,朱家三代都跟数字关系密切:祖父是一,父亲是五十四,孙子是八十八,全是一百以内的自然数。

朱家三代为啥要这样取名呢?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老师解释道:朱元璋及其父祖生在元朝,元朝有个规矩,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来命名。当年明月老师给了解释,没给这解释的出处。

我上网去搜,搜到了出处。清朝人俞樾在《春在堂随笔》第五卷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意思是元朝禁止老百姓取正式名字,只让他们按照排行或者父母的年龄编个号。俞樾还举出道光年间绍兴一带的取名风俗为证:“近年绍兴乡间颇有以数目字为名者,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名四五。”照这个逻辑,朱元璋名叫“重八”(八八),很可能是因为他爸他妈生他时年龄相加刚好八十八岁;朱元璋的爸爸名叫“五四”,则可能是因为他爸他妈生他时年龄相加刚好五十四岁。这样看来,夫妻双方的年龄应该都在二十岁以上和五十岁以下,这是很正常的生育年龄。

但是朱元璋的爷爷朱初一的名字就不能这样解释了,他叫初一,不可能他爸他妈生他时年龄相加只有一岁,人类的繁殖力没这么强。那么朱初一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按照当年明月老师的解释,该名字应该源于出生日期,也就是说,大约是因为朱初一生在初一那天。不过翻看朱元璋的家谱,朱初一下面还有个同胞兄弟叫朱初二。初一那天生初一,初二那天又生初二,这日子挑得也太巧了吧?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朱初一的名字源于排行,不一定是同胞兄弟间的排行,还有可能是同族兄弟间的排行。换言之,在同族同辈的男子当中,朱初一可能是头一个出生的。

跟朱元璋同时代的另一位猛人张士诚也是拿数字当名字,叫张九四。“九四”这个数字可能是张士诚父母年龄的和,也可能是张士诚在同族兄弟间的排行。你知道,过去盛行大族,一族人成千上万,同辈男子排行排到九十四是完全有可能的。

另据俞樾考证,朱元璋手下小弟常遇春的曾祖叫常四三,祖父叫常五五,父亲叫常六六,都是数字编号。朱元璋手下另一位小弟汤和的父祖名字更有意思,曾祖叫汤五一,祖父叫汤六一,父亲叫汤七一,非常有规律不说,而且全是节假日曾祖是劳动节,爷爷是儿童节,爸爸是建党节。

用数字取名的风俗

并非元朝的行政命令

朱元璋也好,张士诚也好,常遇春、汤和及其父辈也好,都是生在元朝,而且出身都是无官无爵的平民。既然这帮平民取名时无一不用数字,那么当年明月“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来命名”的说法也许是对的。

不过翻查《元史》、《元典章》和《通制条格》,并不能发现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政策条文,甚至连类似的记载都没有。所以我怀疑当年明月的说法是否属实,也怀疑俞樾的论证是否靠谱。

其实有确凿事例可以证明,元朝有一些非官非士的百姓不用数字做名字,或者除数字之外另有正式名字。我经常参阅《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一书,该书收录有大批元代合同,合同里的交易双方多为平民,如祁门县李文贵、徽州谢智甫、休宁县吴兰友、晋江县蒲阿友等等,这帮人或为商人,或为农民,用的却都是正式名字而非数字编号。如果元朝政府确实严禁百姓使用正式名字,那么这帮人最多只能私下里以名字相称,而签合同时恐怕不敢不用数字编号。

再向上追溯,我们会发现用数字取名并非元朝人的专利,而是老早就有的风俗。我手头有一份北宋的收养文书,收养人叫史四三,这个名字跟朱初一、常五五、张九四等名字一样,也是数字编号。至于它是源自父母年龄,还是源自兄弟排行,恐怕得问问史四三本人才能知道。

我手头还有一本《名公书判清明集》,是南宋时几位著名官员的判词汇编,其中好多民事案件当事人的名字也都是数字编号。比如说,有一份判词提到一位复姓闾丘的人,此人娶妻阿张,生了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女儿分别叫闾丘四二和闾丘四四,男孩则叫闾丘继祖。后来这位复姓闾丘的人死了,他老婆阿张改嫁给一个姓胡的人,又生下两个女儿,分别叫胡四十和胡五十。再后来,阿张的儿子闾丘继祖长大后,娶妻阿曹,阿曹给他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闾丘九十。如果把阿张当成这个家族的始祖,那么这位始祖的后代除了闾丘继祖有正式名称之外,其他后代全用编号做名字。很夸张。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用数字取名是一种风俗,至少在宋朝就有,元朝人只是沿用了这个风俗,并非出于官方的强制。

标签: 数字朱元璋取名初一名字元朝年龄排行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的夜班族:杜甫也值过夜班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皇上,秘书,乾隆,没有,大臣,夜班,一个,于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古人遵循的生活规律,让人反其道而行之,那是非常不情愿的。但古时也需要上夜班的人,如更夫、门僮等,且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寺院里的钟就得有值夜的,不然就没有张继的千古佳句了。唐代朝廷有大臣上夜班的制度清代阮葵生的《茶余客话》卷一

  • 李彬教子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对联,妻子,以后,夫人,儿子,朝廷,三个,父亲

    清朝顺治年间,有个才子叫李彬,他无书不览,博学多才。一年,李彬赴京赶考,金榜题名,做了大官。李彬老家在苏州,他赴任以后,便与妻子和三个弱冠之年的儿子分开了,很少有机会了解到家中的情况。只能通过看妻子捎来的几封信来获知一二。他虽身在朝廷,却时时牵挂家中,尤其是三个儿子的学业。朝中事务繁忙,李彬一走,几

  • 古代姓名有哪些忌讳?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希望,竟然,就是,名字,自己,取名,三个,进士

    小时候每次看武侠小说,最向往的就是大侠与人过招前,犹不忘豪气万千地说道:“来者留名,本大侠剑下不容无名之鬼。”大家在人生路上熙熙攘攘、奔波劳碌,其实也只不过是希望别让自己成了“无名小卒”吧!然而重视名字的传统,似乎也不是自古就有的。从殷代的甲骨文看,能考据出来的帝王名字,无非也只是随便的以干支定名而

  • 一曲戏词配良缘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一首,江南,和尚,月华,这个,大人,不禁,小姐

    故事发生在元朝的明州。阳春三月,姑娘小伙们都三五成群外出踏春。其中有个名叫柳含春的姑娘,年方十七,生得秀丽端庄。这日她与女伴相约去城外七塔寺烧香。寺里一个叫竺月华的小和尚,见到柳含春貌美异常,就主动上前与她搭讪,探问她姓什名什,家住哪里等等情况。柳小姐含羞脉脉地一一相告。听后,那和尚便说:“小姐名字

  • 张生对句定姻缘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高兴,之后,张生,丈人,员外,小姐,读书,结为

    从前有两个好朋友同朝为官,一个姓张,一个姓王,亲如手足。那一年,两家夫人都怀了孕,两人非常高兴,便决定:若各生男娃,便结为兄弟;各生女娃,便结为姊妹;若是一男一女,就结为夫妇。十月满足,张家生男,王家生女,欢欢喜喜的两家结成了亲家。数年之后,张氏得罪了朝中权贵,贬官福州,两家从此音信不通。心情郁闷加

  • 明清皇帝后宫有多少女人?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女人,不断,一个,不是,后宫,一生,就是,皇帝

    经常招募妻子的皇家宗室们到底有多少女人呢?我们常说后宫佳丽三千,那是不是真有三千呢?其实明清两个朝代后宫加在一起,都没有达到过三千人。在清朝后宫的女人是有等级的,皇后肯定是一位,那就是死了皇后别人再顶替。皇贵妃一位、贵妃两位、妃四位、嫔六位;贵人、常在、答应这三级叫不定员,也就是说可多可少。要这么一

  • 小孩妙对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读书,小孩,说道,秀才,一路,上联,老汉,下联

    西安城内一共两条广济街,一条叫南广济街,一条叫北广济街。一年,广济街口来了个秀才,他热天进城访友,走得一身大汗,看到一棵大树下有个老汉摆着茶摊,正在卖茶,便走过去买茶解渴。那老汉看他一身秀才装束,便对他说:“你是秀才,想必腹中有才,我这里有个上联,至今无人能对,你若对得出,这些茶任你喝,分文不取;若

  • 郑板桥对联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渔民,朋友,自己,郑板桥,对联,百姓,板桥,老先生

    郑板桥赴任郑板桥去山东潍县赴任那日,为了欢迎新县官上任,潍县全城张灯结彩,鞭炮齐鸣。当郑板桥到达衙门口时他没有进门,而是吩咐随从到墙上凿洞。不一会儿的工夫,墙上就凿出了十个如铜盆大的洞,从外边就能一直看见里面。恰在这时,有人小声地问道:“敢问大人,这样完好的墙壁,为何要凿出这么多窟窿?”郑板桥微微一

  • 讽刺与幽默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桧,幽默,讽刺,还有,一个,可以,对联,清代

    讽刺与幽默像一对孪生兄弟,相伴相生。讽刺之中含着幽默,幽默之中又带着讽刺。把讽刺和幽默的手法用于对联中,可以淋漓地嬉笑怒骂,可以委婉地批评规劝。人们读了之后,高兴的,有时会欣然一笑,有时会捧腹大笑;不高兴的,或如骨鲠在喉,或如芒刺在背。郭沫若同志十四岁离家去乐山读书,进城时见到守门官吏衙役横行乡里,

  • 蒲松龄撰励志联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创作,孩子,大小,坎坷,不平,父亲,自己,激励

    公元1640年农历四月十六日深夜,志怪小说大师蒲松龄降生了。他的父亲看他胸脯上长着一颗米粒大小的黑痣,便圆了个梦,说他刚刚梦见一个生了病的瘦和尚走进屋来,身披袈裟,袒露右臂,乳旁还贴着一张如钱大小的膏药。他想到儿子可能是佛子投生,说不定是个有慧根的孩子。却又怕命中注定这孩子将来不是个安享荣华富贵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