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在没有普通话的时代,「官话」是怎么玩的?

在没有普通话的时代,「官话」是怎么玩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051 更新时间:2023/12/12 21:53:59

以前没有普通话,人们怎么沟通的?看过一篇文章说光绪召见康有为(广东人),听他的长篇大论一句话都听不懂。那个时候也没有新闻联播看,也学不了普通话,现在一些广东福建老人都不会说普通话,人们出远门怎么沟通呢?今天,历史君就和大家来聊聊这个话题。

古代没有普通话,但有官话。

没有声音类资料可供复制,语音的传承,在古代主要依赖图书与口耳。哪一种语音能够成为“官话”,主要取决于谁在人际交往中拥有的权力最大一般来说,这个“谁”就是皇帝,皇帝选择在哪里建都、选择在哪里生活,哪里的的语音就大概率会成为那个时代的“官话”。

先秦的“雅言”,大体相当于一种以当时周天子所在的镐京、洛邑地区发音为基准的书面语。孔子周游列国,依赖的就是“雅言”。因为没有语音保存工具,“雅言”传播出去后,会与传播者及接受者的地域口音发生结合,产生一些变化。到了两汉,朝廷的通用语“雅言”,就变成了皇帝所在的长安与洛阳地区的口音了。

图: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接近雅言”之意

东晋的皇帝与贵族集体南迁至金陵,他们带去的“洛语”与金陵方言发音结合到一起,形成了“金陵雅音”。之后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朝堂之上都用“金陵雅音”。读书人想要去金陵做官,生意人想要去金陵发财,佛教徒想要去金陵传教,都要学着说“金陵雅音”。同期的北方,则因胡汉交融产生了另一种“中原雅音”

隋朝统一中国后,两种雅音的存在很自然地给上层社会的交流造成了困扰,于是就有了公元601年的“长安论韵会议”,以陆法言为首的8位语言学者讨论出了中国第一部韵书《切韵》,将金陵雅言与中原雅言折中兼顾起来,成为一种新的“中原正音”。隋唐之人读书做官、吟诗作赋,一度以这种口音为准。但《切韵》的折中做法,与现实中唐朝皇帝所在的关中秦音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在唐朝中后期,又出现了修正版的《韵英》《考声切韵》,以关中秦音为唐朝的口语标准音。

五代与北宋的政治中心首推开封,次为洛阳。皇帝在哪里,标准音自然也在哪里,“河洛方言”成了当时“中原正音”的基础。南宋偏安江南,也仍以赵家皇室和南迁士大夫惯用的“中原正音”作为朝廷的通用语言,陆游曾感慨“中原唯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大约杭州的“正音”已与当地的吴语产生了某种结合,才使得陆游有这种感触。在金人统治的北方,“中原正音”与胡语结合,产生了另一个通用语言分支。

元朝曾尝试全面推行蒙古话,未果。元朝中期出现的《中原音韵》,大体是以大都话为基础,也就是以元朝皇帝所在的北京地区的发音为准朱元璋建都南京,推广《洪武正韵》,自然是以朱熟悉的江淮方言为基础朱棣迁都北京,将数十万南京人一并驱赶北上,改变了北京的人口结构与语音结构,这种新北京话,也就成了新的官话。清朝入关后,一开始要求朝堂之上必须使用满语,但不久之后也全面换成了明朝的北京官话,不过,这种官话中掺入了不少满语元素(比如“罢了”)。

图:洪武正韵内文序言

清朝中期,由雍正发起,曾有过一场持续了大约80年之久的“官话推广运动”。推广的原因是雍正发现自己听不懂福建、广东等地官员说话,于是要求两省设立“正音书院”,教两省官员学说标准官话,不能说标准官话者,不许参加科举考试。这场推广工作持续到嘉庆时代,但收效甚微。

“官话”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皇帝及官僚士绅系统,旨在便利他们之间的沟通。这也是帝制时代制定“标准音”的主要动力所在,以皇帝所在主要活动区域的方言为官话基础,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到了晚清,知识分子的现代国家意识觉醒,才开始变“官话”为“国音”。但在标准音的选定上,南北学者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出现了“北音派”和“南音派”。北音派主张以北京话为标准音,南音派主张以南京话为标准音。

进入民国后,新政权成立了“读音统一会”,由19省代表“每省一票,服从多数、逐字审音”的方式,确定了6500多个汉字的标准读音,称之为“国音”。但这种国音需要民众从头学习,语言学家赵元任的评价是:“这种给四亿、五亿或者六亿人定出的国语,竟只有我一个人在说。”于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又推出了“新国音”方案,该方案“以现代的北平音为标准音”。

其实,无论是哪种“普通话”方案,其最终能否被全面推广,成为全民普及通用的语音,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合适的手段,将这种语音直观地推送到民众耳边。这也是为什么普通话的普及,会与广播、电视的普及高度同步。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才是普通话最得力的推手。

图:1912年,孙中山在香港总督府

回到文首的问题。在没有普通话的帝制时代,官绅与读书人需要学习官话;普通民众大多没有学习官话的途径,也没有出远门的机会。如果必须要出远门,最好掌握基本的文字书写能力,如果不会说官话,也不掌握文字书写能力,那必然是困难重重事实上,即便到了民国,孙中山、蒋介石这样的政界核心人物,也会因为没有普通话可用,而在信息传递上陷入困境。

孙中山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幼时说的是粤语。13岁到夏威夷,开始说英语。回国后从事政治活动,又学会了官话。据张永福回忆,孙平时讲话“多用广东方言或国语,对于英文,不轻易出口,演说时,亦不讲英语”。1912年元旦,孙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是用粤语发表的演讲,据参加典礼的戢翼翘回忆,他对演讲的内容“根本听不懂”。这大约说明,孙的官话水平比较有限,不足以应付这种大场面。

孙的官话水平如何,可以听一听下面这段孙的录音。音频内容为“诸君:我们大家是中国的人。我们知道中国几千年来,是世界上头一等的强国……”,文字较长,就不全文转载了。

孙中山演讲音频

蒋介石一生说话,都带着浓重的宁波方言(奉化方言)口音,学习新国音对他而言有不小的难度。蒋的宁波话演讲,常让听者一头雾水。抗战时期流亡大后方的学生韦晓萍,听过蒋的演讲,她说:

听了一个多钟头,蒋介石讲了什么,谁也不知道,反正我是一句也没听懂。一是他的那种奉化口音听不懂;二是当时的扩音质量差听不清。”

第二天报上刊出讲话全文,韦晓萍才知道,蒋“讲的是抗战时期青年人应有的责任和努力方向”。

在四川参加过“游干班”的黄开仁也回忆,蒋给学员训话时,“讲话是用奉化口音,我们不太听得懂,最后由班主任王旭夫补充重述一遍”。听蒋演讲,实在是一个辛苦活。具体情形,可参考下面这段蒋的讲话录音:

蒋介石讲话录音

不止演讲,平常对话中,蒋的口音也常常让人难以理解。蒋任黄埔军校校长时,常找学生单独谈话。据郑洞国回忆:

“他的浙江奉化口音,我听起来很费力,所以不得不格外留意听他讲话。”

1944年,蒋到南开中学参加校庆,当时还是学生的唐贤可,正好见到张伯苓送蒋出来。唐回忆说,“蒋介石的奉化口音我听不懂”。

这种语言障碍,有时候会影响到公务的处理。有传言称,1933年,蒋打算起用被免职的徐庭瑶。会面时,徐一再解释之前领兵失利的原因,蒋用宁波话怒斥他“强辩”,徐错听为“枪毙”,吓得不轻。还有传言称,抗战时期,蒋给顾祝同交代任务,对话务员说“要顾总司令电话”,结果接电话的是朱绍良,原来话务员把宁波话的“顾”错听成了“朱”。这些传言未必真实,但会有这样的传言,自然是因为众人都觉得蒋的宁波话难懂,这也是他身边有常有奉化籍工作人员的原因之一。

附带一提,蒋介石骂人的口头禅,并不是“娘希匹”。

“娘希匹”之说,出自唐人的长篇小说《金陵春梦》。该书极爱让蒋介石使用“娘希匹”一词,凡描述蒋介石发怒处,皆可见到“娘希匹”的身影,受其影响,许多影视剧也有类似情节。而据研究宁波方言的周志锋考据,“希匹”二字,“是一个很粗俗的、宁波人个个心知肚明而口里一般不说的方言词”。

图:蒋介石与他极为痛恨的史迪威合影

按说,蒋是宁波人,“娘希匹”是宁波的粗鄙骂人话,唐人在书中让蒋骂“娘希匹”,似乎也很顺理成章。但据蒋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蒋最经常使用的是当时的国骂“混蛋”,而不是“娘希匹”。比如:

(1)1933年进入侍从室的汪日章说,“我没有听到过他骂娘希匹。有时实在气极了,就露出句‘混蛋东西,我听到他对王世和骂过几次”。

(2)侍从参谋周振强回忆自己的挨骂情形:“(蒋介石)指着我的鼻子,破口大骂:‘你这个笨蛋,不分青红皂白,随便放枪……有时他骂我‘混蛋……”

(3)励志社副总干事侯鸣皋也回忆说:“据我所知,蒋介石发脾气时,是要打人骂人的,经常挨讲打骂的,首推侍卫长王世和。……此人贪污腐化,曾被蒋两次革职。蒋经常骂王‘混蛋”。

其实,这是一件很容易理解的事情。无论什么时代,无论是谁,只要是离开了家乡出来闯荡,都会很自然地投入国骂的怀抱,而不会继续使用家乡土骂。因为别人听不懂的土骂(比如“希匹”),是毫无杀伤力的,也是毫无意义的。走出宁波奉化的蒋介石,身边有宁波奉化籍工作人员,但更多被他痛骂的对象,肯定听不懂“娘希匹”。

皇帝早就没有了,“娘希匹”成不了官话。蒋介石必须使用“混蛋”之类的国骂,才能切实传递自己的情绪。


参考资料

①《汉字汉语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②邵铭煌:《孙中山影音档案与政治宣传之探究》。

③陈蕴茜:《崇拜与记忆 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④周志锋:《“娘希匹”小考》,语文出版社,2012年。

⑤韦晓萍:《联合·斗争·坚持·胜利》,《鱼峰文史(第13辑)》,1995年。

⑥黄开仁:《回忆解放前夕“游干班”受训经过》,《蒲江文史资料选辑 (第7辑)》,1993年。

⑦郑洞国:《我的戎马生:郑洞国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12年。

⑧唐贤可:《怀念张伯苓校长》,《张伯苓纪念文集》,1986年。

⑨言九林:《蒋介石骂人的口头禅,并不是“娘希匹”》

标签: 普通话官话

更多文章

  • 古代士兵都训练哪些项目,为何重视耐力训练而不是力量训练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古代士兵

    ​宋朝诗人辛弃疾曾有一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被人熟知,词中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描写了一幅声势

  • 三国文化:中国民族文化和大众文化最集中最生动的体现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民族,三国,文化,中国

    三国文化是荆州的一大文化特色,现在已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何谓三国文化?对三国文化怎么看?认识上还有差异。笔者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有位发言者就谈到,他原先不认为有三国文化,只认为有楚文化。当时听了颇为愕然,继而一想这恐怕主要是我们对三国文化的宣传还很不够。所以,有必要对三国文化乃至对文化这个概念的一

  • 中国第一个“红十字会”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红十字会

    最近,武汉红十字会因为物资分配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红十字”是个纯粹舶来的概念,100余年前才传入中国。1938年,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在汉口进行“空袭救护”1911年10月23日,沈敦和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他手里是一封刚收到的电报:“以两军死

  • 致敬勇士:这些人,也不能遗忘!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这些,勇士,那美,也不能,好的,人,致敬,遗忘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圣经·提摩太后书》郝慧英永远记得,她去偷看父亲、国军第九军军长郝梦龄的最后一面。那是1937年9月,武汉汉口火车站。当时,侵华日军直攻山西雁门关,并兵指华北要塞太原,为了拱卫华北,郝梦龄整

  • 七月十五:古代人中元节都干些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七月十五,中元节,古代

    夏历七月十五,从前是个重要节日中元节。关于此节的来历,其说不一,道教、佛教各有说辞。先说道教的。汉代张道陵及其子孙张衡、张鲁等创五斗米道(即道教源头,又称天师道),崇尚天官、地官、水官。入道者有病不吃药,而是关在净室里忏悔思过,然后写出“检讨书”,抄成三份;一份放在高山上,一

  • 他设计了中国第一枚口罩,67天内控制了百年前的东北大鼠疫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鼠疫,伍连德

    百余年前,东北鼠疫,短时间内,横扫东北三省,人一家家的死,收尸都来不及。当时,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是最高危人群,死亡率超过40%。然而,就在鼠疫发源地,哈尔滨傅家甸,一名医者在累累尸首间,坚定的行走,最终扼制了这场灾难。这名医生叫伍连德,马来西亚华裔,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从小生长在国外,连中国话都说不利

  • 满语为何会消亡?承载的文明体量太小了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满语

    ​问:为什么首崇满洲“国语骑射”的满清皇帝,最后还是选择汉人严复为清帝国国歌作全汉字歌词,且该国歌曲也为古代汉地雅乐风格?这是否能说明,因为满文化相对于同时期汉文化是落后的弱势文化,所以最后满语文在清末丧失了统治地位呢?清廷的国歌,颁布于1911年10月4日,名为《巩金瓯》,

  • 唐朝人在寒冬里疯狂的泼水游戏:泼寒胡戏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朝,游戏

    唐朝前期,有一种起源于西域的疯狂游戏渐渐流行开来,那就是泼寒胡戏。泼寒胡戏最初是古代西域的一种乐舞。每年寒冬腊月,戏者头载面具,赤身裸体,击鼓歌唱,互相追逐泼水,为乞寒之戏,据说可以消灾祛病。泼寒胡戏的另一个名称是“苏莫遮”。苏莫遮是西域妇人戴的一种帽子,羊皮制成,外面涂油。

  • 浅谈唐朝等级森严的婚姻制度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朝

    首先我们不妨来看看当时的婚姻制度。唐朝是个极为看重门第与地位等级的社会,讲究“色类相从”,当时人按照身份可以分为四种:贵人(官吏)、良人(农工商贾白丁)、贱人(杂户、官户、部曲、 客女)、奴隶。这些不同阶层的嫁娶除了贵、良可以互相通婚外,其他的必须按照“人各有偶,

  • 分餐我国自古有之,该“出口转内销”了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分餐

    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分餐的形式。如周天子需“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等,它们共同营造出严整的氛围,秩序井然原本,分餐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能随时代变迁而融入创新意味,最终演变为个体服务的方式,将会一举多得今年的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