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他设计了中国第一枚口罩,67天内控制了百年前的东北大鼠疫

他设计了中国第一枚口罩,67天内控制了百年前的东北大鼠疫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051 更新时间:2023/12/18 19:37:00

年前,东北鼠疫,短时间内,横扫东北三省,人一家家的死,收尸都来不及。当时,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是最高危人群,死亡率超过40%。然而,就在鼠疫发源地,哈尔滨傅家甸,一名医者在累累尸首间,坚定的行走,最终扼制了这场灾难。

这名医生叫伍连德,马来西亚华裔,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从小生长在国外,连中国话都说不利索的他,来中国没几年,就遇上百年一遇的大灾难,临危受命成为东三省防鼠疫全权总医官。

伍连德的父亲伍祺是广州人,16岁就独自跑到马来西亚的槟榔屿闯荡,后来和本地建筑商的长女林彩繁成婚。两人共生了15个孩子,存活下来的却只有11个,伍连德是他们的第4个儿子,取名伍连德,意为兼备五种美德。

从小,伍连德就显露超乎人的勇气和决心。

1886年,7岁的他进入大英义塾就读。家里没有专门供他学习的房间,他就哪里空就在哪里学。他家只有一盏煤油灯可以照明,为了不影响家里的其他人,他每次都等到家人入睡后,才点燃起碗里的小椰油灯,在摇晃不定的烛光下苦读。

有一次,他放学回家后就病倒了,请了很多医生,都表示无能为力。三个星期过去了,大家都绝望了,打算给他准备后事,没想到,他的病竟奇迹般地好转了!

从这以后,原本想当一名翻译的他,最终选择了医学作为职业。

1899年,伍连德获得剑桥大学学学士学位,并考取圣玛丽医院奖学金,成为该院的第一名中国实习生。

1903年,年仅24岁的他,就被剑桥大学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4年后,胸怀报国理想的伍连德,接受了清政府直隶总督袁世凯的邀聘,回国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

1910年,东北瘟疫流行,得病者发烧、咳嗽、出血,然后死亡,皮肤几天内变成紫色,每日死亡人数以百计,引起民众和政府的极度恐慌。

当时日本与俄国政府以保护侨民为理由,威胁中国政府,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疫情,将不准中国人进入东北参与防疫。为了使中国出洋相,俄国更是尽量夸大这场瘟疫,竭力强调中国的落后,说中国不像文明国家俄国那样有应付这种突然灾难的能力。如果将防疫大权交与日俄,更等于交出东北主权。

伍连德在临危之时,受清廷之命任北满防疫处总医官。

那一年他只有31岁。

在当时的医学界,以日本细菌学家北里柴三郎,为首的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鼠疫是由鼠传染给人的,对抗鼠疫的方法也非常简单:灭鼠。

伍连德最先认为这次疫情是“肺鼠疫”,可以通过人和人之间传播的。

伍连德提出防治措施:划定疫区,加强检疫,消灭致病源。但是在当时,切实做好每一项措施,都是在对传统宣战。

头一件,临近春节,中国人就讲究团团圆圆。人口流动,疫情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伍连德说服清政府,在出入东北的铁路设下重岗。对进出的民众,挨个排查。

另一件,鼠疫尸体堆积如山,致病菌随着地下水进入河道、水井,挥发在空气中。伍连德决定冒天下之大不韪,烧尸体。当时的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此言一出,外务部长直接大骂他骗子。尽管如此,伍连德据理力争,坚持不屈。这把火在他坚持和努力下,终于熊熊燃烧起来。

短短几天,疫区死亡率就开始下降。半个月后,疫情得到控制。

在这场消灭鼠疫的战斗中,为使救助人员免受感染,伍连德发明并命令赶制了大批口罩一种特殊的加厚口罩。

这种口罩的制作方式简单、价廉物美,后来被大家称作“伍氏口罩”。

老百姓们都纷纷上了口罩,使死亡率大大的降低。

1911年4月,在“万国鼠疫研究会”上,这种方便实用的口罩,受到各国专家的赞赏:

“伍连德发明之面具,式样简单,制造费轻,但服之效力,亦颇佳善。”

防治鼠疫期间,他发现,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大家共食很容易互相感染病菌。

从卫生角度来看,应该采用西方的分食制。可是分食制很难被中国老百姓所接受,他想到“双筷制”,即为每位用餐者准备两副筷子,一副取食,一副入口。

卫生问题解决了,但取食很不方便。经过反复考虑,他发明了一种介于共食和分食的方法。

这就是今天我们中式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旋转餐台”。用餐时在每道菜肴旁放一勺或筷,作为公用,用以把菜取到自己的碗碟中。

这种方法既解决了,共食传播传染病的问题,又照顾了中国人的用餐习惯。

他的一系列措施开始实行一个月后,到了1911年3月1日,死亡人数就已经下降为零。

这一场硬仗,伍连德胜得漂亮!如果没有他,这场鼠疫夺走的,中国百姓生命绝不只是6万,而是十倍、甚至百倍。

直到今天,世界各国,用于防治疫情的紧急措施,许多都是从伍连德的方法中沿用而来的。

超曾夸赞伍连德“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而他却说:“我觉得一个人,择定了他的工作后,就应该认真去做。千万不可敷衍因循,如果是本着良心做事,便不可怕负责任。”

之后的岁月,伍连德战斗不止。

他先后两次杜绝哈尔滨霍乱的大流行,杜绝上海爆发中国最大的霍乱的流行。

此外,他还专注于中国医学的发展。

1914年,伍连德提出在北京建一所现代化医学院和医院的建议被采纳。

随后便建成了北京协和医学院以及协和医院。

1918年1月,伍连德又提议建立一所大型医院。

在为该院筹款过程中,他自己捐了2500元。同时他全权负责总管筹建:在他主持下建成的北京中央医院,成为中国人建立的第一所现代医院,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1924年他在沈阳建成东北陆军医院,两年后他又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科学校。

伍连德这一生在中国共主持兴办了20多所医院和医学院校,为中国培养了众多医学人才。

伍连德在中国做的事情远不止此。他认为鸦片误国误民,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的禁毒事业,1919年,他代表外交部,到上海监督焚烧鸦片1200箱。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人早闻他的大名,想要他参与对中国的细菌战,他誓死不与日本人合作。之后被日军诬为间谍在沈阳拘留,后经英国领事斡旋保释南下赴上海。

“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伍连德被迫离开上海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举家返回马来亚(大英帝国殖民地之一)。

1947年,他最后一次访问中国,从此淡出了国人的视野。

1960年1月21日,这位81岁的伟大医生因心脏病而离世。

《泰晤士报》写道:“伍连德是‘流行病的英勇斗士,伍连德的逝世使医学界失去了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的毕生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无以回报,我们将永远感激他。”

直至2003年的“非典”,唤起了人们对于烈性传染病的关注。有专家撰写了介绍伍连德和他在东三省防治鼠疫事迹的文章。

半个世纪以来,这位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先驱第一次通过大众媒体公开出现在人们面前。

中国人才真正认识了这位当年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拯救万千中国老百姓的英雄。

有许多事情难免容易被遗忘。但有些事情,有些人,我们却应当刻骨铭心,永志不忘。

他们在病人头顶被死神悬刃之际,不顾生死用一己之力救助黎民百姓;他们在国家生死存亡大厦倾倒之际,燃烧自我,挽救民族危机。

他叫伍连德,也叫中国医生。

标签: 鼠疫伍连德

更多文章

  • 满语为何会消亡?承载的文明体量太小了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满语

    ​问:为什么首崇满洲“国语骑射”的满清皇帝,最后还是选择汉人严复为清帝国国歌作全汉字歌词,且该国歌曲也为古代汉地雅乐风格?这是否能说明,因为满文化相对于同时期汉文化是落后的弱势文化,所以最后满语文在清末丧失了统治地位呢?清廷的国歌,颁布于1911年10月4日,名为《巩金瓯》,

  • 唐朝人在寒冬里疯狂的泼水游戏:泼寒胡戏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朝,游戏

    唐朝前期,有一种起源于西域的疯狂游戏渐渐流行开来,那就是泼寒胡戏。泼寒胡戏最初是古代西域的一种乐舞。每年寒冬腊月,戏者头载面具,赤身裸体,击鼓歌唱,互相追逐泼水,为乞寒之戏,据说可以消灾祛病。泼寒胡戏的另一个名称是“苏莫遮”。苏莫遮是西域妇人戴的一种帽子,羊皮制成,外面涂油。

  • 浅谈唐朝等级森严的婚姻制度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朝

    首先我们不妨来看看当时的婚姻制度。唐朝是个极为看重门第与地位等级的社会,讲究“色类相从”,当时人按照身份可以分为四种:贵人(官吏)、良人(农工商贾白丁)、贱人(杂户、官户、部曲、 客女)、奴隶。这些不同阶层的嫁娶除了贵、良可以互相通婚外,其他的必须按照“人各有偶,

  • 分餐我国自古有之,该“出口转内销”了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分餐

    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分餐的形式。如周天子需“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等,它们共同营造出严整的氛围,秩序井然原本,分餐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能随时代变迁而融入创新意味,最终演变为个体服务的方式,将会一举多得今年的这场

  • 锅盔的历史:两千年的美味,打仗必备的干粮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在陕西关中地区有一种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美食,名叫“锅盔”,光听名字就会觉得很气派。锅盔是一种烙烤出的干面饼,原材料来自盛产小麦的八百里秦川。锅盔的最大特点是存放时间久,十天半个月不变质,吃起来麦香扑鼻。这在没有冰箱保鲜的年代特别走红,而且很适合远行当干粮携带。在关中有多个地方出

  • 刘亦菲的花木兰妆容:揭秘诡异的北魏妆容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诡异,北魏,花木兰,揭秘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节选迪士尼最近发布了真人版《花木兰》首支预告片。作为首个“亚裔公主”,花木兰的真人影化版受到了全球影迷的关注。视频一经发出,引发热议话题。其中#刘亦菲的妆容#累计6.3万讨论、2.5亿的阅读,可

  • 清明节的来历:唐玄宗时正式成为祭奠节日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阳历4月5日前后。早些时候,人们普遍认为,清明节即起始于节气。“春分后……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这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农历),故有“三月节”之称。后来,《岁时百问》一书曾做解释

  • 探秘故宫建筑里隐藏的风水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探秘,风水,故宫,文化,建筑

    古代风水文化的影响广泛的波及到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对此,皇室一族对于风水方面则更是讲究。作为古代建筑代表之一,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其建筑理念无疑深受古代风水学的影响,那么,故宫里究竟有哪些方面受过风水大师的指点呢?故宫在设计建造时,遵循了许多儒家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ldquo

  • 浅谈中西哲学的不同之处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哲学,浅谈

    ​中国哲学同西方哲学有什么不同呢?西方哲学关心的是:你是谁?从哪儿来?到何处去?;而中国哲学关心的是,吃了吗?在哪儿吃?要怎么吃?哈,纯系调侃哈,这个题目太大,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写这小文的目的只是为了把自己的混乱的思路理一下,根本谈不上能同大家共享。当然,如果朋友们能从中能记上点滴,不胜荣幸了。

  • 为何民间特别忌讳“七十三”和“八十四”这两个年龄?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民间

    在过去,农村里有很多和生日相关的俗语,而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句就是这句“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呢?这种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所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意思就是这两个年纪是人生的一道坎儿。古人认为,活到这两个年纪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