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分餐我国自古有之,该“出口转内销”了

分餐我国自古有之,该“出口转内销”了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875 更新时间:2023/12/20 0:50:30

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分餐的形式。如周天子需“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等,它们共同营造出严整的氛围,秩序井然

原本,分餐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能随时代变迁而融入创新意味,最终演变为个体服务的方式,将会一举多得

今年的这场疫情,带给人们多种警示与思考,它改变了多数人的工作、学习方式,也促进了很多业务的发展,而与饮食关联紧密的分餐制,最近也被大力提倡。

分餐制海报

相较于合餐制,分餐制明显更有益于健康,能减轻病毒传播的概率,也会减少食物浪费现象,又令人有选择菜品的自由。而合餐制,我们都清楚,在不知不觉间会混入很多隐患。尤其在当下,此种方式更是令人担忧。

合餐制之所以会大面积流行,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显著表现方式,主要是因为它可以营造出亲切的氛围。我国本就是美食大国,中国人又好客热情。人们在餐桌上圆融一体,内中深具人情意味,最可体现和谐欢洽。

尤其在年夜饭、寿宴等场合中,合餐显然更易于人气凝聚、拉近距离、共享食味。另从酒店的角度说,合餐制的菜品,便于出餐,色味也可保持完善周正。当然,酒店也同时能节省人力、节约物资,从而减轻运营压力。

上述欢乐热络的气氛,很少有人不喜爱。可是,往往在这样的气氛中,安全隐患会慢慢潜伏下来。严重的病毒暂且不提,只单说极易引起胃部病变的“幽门螺旋杆菌”,就足以引起公众警惕。

许多人一听到分餐制,第一反应就是:“那是西方人的习惯吧?”确实,西方人的分餐制,比较深入大众视野。

大约17世纪,它在欧洲大陆大行其道,彰显出个体独立意识的觉醒,带有民主、平等等观念的痕迹。此后,欧洲餐桌礼仪更为严格,其中隐含的尊重他人的习惯,蔚然成风。

英剧《唐顿庄园》中的宴会

而欧洲人也并非一直如此,分餐制是人们在考虑到诸多卫生问题之后,经过多次改革才确立下来的。

其实,在17世纪前的大段历史时期中,欧洲人更喜爱聚在一起合餐吃饭。中世纪时,合餐属常见之事,有时连汤碗都是共用的……这同古代西亚、中亚地区的人们的合餐习惯有一定关联。毕竟,那些地区的文明,曾一度深深影响欧洲。

只能说,分餐是西方人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形成的习惯,但却不是他们的专属。我国分餐制的历史,更为跌宕起伏,而且一直影响着亚洲邻国。

日本的分餐制,现今依然存在,可追溯至11世纪。《源氏物语》中,就出现了这样的场面:“铺设四十张中国席,其他坐垫、凭肘儿等物也都一律崭新精致”。这里说的“中国席”,便是分隔明显的单独桌案。紫式部寥寥几笔的描述,便体现了当时的日本贵族对魂牵梦萦的中国文化的尊崇。

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分餐的形式。但其显著的特征是对层级地位的彰显,是一种礼制。宴席呈现出的是一种气场,更能突显王侯威仪。《周礼》有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筵长席短,筵铺陈于下,席在上,为人所坐藉。”这便是针对筵宴的规格标准。

古装片中的分餐制

此外,熟悉文物的朋友大致都会了解,那时的餐具都有明确的规格分类。如周天子需“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等,它们共同营造出严整的氛围,秩序井然。这种情形,让我不禁想到印度的种姓制度,其用餐方式与社会等级的联系,也是甚为紧密。印度的婆罗门贵族,用餐时都有专设房间,这一方式可谓分餐制的极致。而我国青铜器的“仪仗队列”,更是从每个细节中,体现着阶级分层。

到了春秋战国、秦汉及三国时期,分餐制依然继续,尊卑观念及进餐礼仪,依旧蕴含在宴席的程序里。《礼记》中“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的教义,人们也一直在忠守。在许多关于那些历史时期的壁画上,都描绘着宾客“一人一案”的情景。

汉画像砖宴饮图拓本(四川成都)

战国时的孟尝君,就用这种方式宴请八方来客。关于他的故事传记中,还出现过一次因为误会引发的事件:他的一位门客,有次不知何故,觉得自己的“伙食”比他人的档次差,认为自己受到羞辱。孟尝君得知此事后,便将自己的食物拿给他过目。这位门客发现,主公的饮食同自己的饮食,分明是差不多的!

后来,此门客竟因自己的误会,愤恨羞愧而自杀……虽然结果有些极端,但这个故事却说明,那时分餐制之普遍。而此人的自杀,也是那时“知耻近乎勇”的社会风气,所引发的结果。

比起商周时,春秋战国至三国时期的宴会规矩,略微松动了一些,因而融入了一些表演活动。如《三国演义》中,周瑜在群英会上舞剑的情节、曹操在铜雀台设宴时的“横槊赋诗”,当属著名的宴会“节目”。

自魏晋南北朝始,人们的用餐方式顺遂社会演变,出现了较显著的改观。这一时期,战乱引发民族融合,游牧文化风习渐传至中原。游牧民族围坐聚合、共进酒食的合餐形式,冲击了中原饮食礼制。中华饮食文明混入北方民族血液基因,形式变得多元化,礼制更有松散倾向。

隋唐直至五代十国时期,合餐的趋势更为明显。大家围坐饮食,但食物还是彼此分明,餐具也是成套分配,令人想到日本的“定食”。

唐朝壁画野宴图(陕西长安)

这种具有合餐气氛的分餐形式,其实是现今最值得恢复的形式。这样做,合餐的气氛能够保持,又保证了分餐制的卫生标准。

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我国作为美食大国,不仅要精研食物本身,关于“吃的方式”中蕴含的文化意旨,更是值得开拓。共用美食的待客之道,与防控“病从口入”的举措,关系着情感与理智,应当有所侧重。

宋朝,合餐进一步定型,这与市民经济的发达不无关系。两宋的都城,饮食行当极其丰富,菜品繁密、品相细腻。各品类的酒楼、食肆也是不可胜数,常常是食客满盈。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里,可以寻觅到那些与现今酒楼情态无二的景象。在现今的开封和杭州,也依然能发现宋朝美食的芳踪。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当时,合餐趋势愈发明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项不得不提:宋朝出现了铁锅。烹饪工具的变革,引发了一系列餐饮革命。耐用结实的铁锅,增添着菜品的丰富性,催生了“花式炒菜”。再加上那时原材料的种类极其丰盈,比如植物油和各类从西域引入中土的蔬菜,都加强了美食的丰富性,因而,合餐的形式更为普遍。

当时,北方民间出现了一种负责统筹宴会节奏、安排席间次序的职业“白席人”,这恰恰是合餐制的产物。这一职业,通常是选择某地较有权威、有见识的人来担任。此外,他还能带动整个宴席的气氛,时而也会在席间展示自己的才艺。《东京梦华录》中,就出现过关于这类职业的描写。

此后,南宋退出历史舞台。元朝时,合餐制的典型火锅,愈加深入人心。时至今日,火锅俨然是多数国人的心头好。而到了明朝,市井文化发展更为迅速,虽依然存留分餐制,但民间的合餐制,早就形成了广大规模。背景设置为明末清初的《红楼梦》,其中描绘的贾府大宴上,不就有众宾团宴的场面吗?

《红楼梦》中贾府聚餐的情景

清朝时,合食共餐愈发成了一件寻常事。单独桌椅的普及,满清统治者的特定民族习惯……许多原因,都促进了合餐制的深入巩固。不过,当时也出现了外来文化影响,如康熙年间的《御览西方要记》中,介绍的西方分餐制习俗:“每人各有空盘一具以接,专用不共盘,避不洁也。”但它却并未摇动合餐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所以,后来乾隆下江南时,他本人虽是单人单桌吃饭,而侍从们却都是合食。

近现代,我国曾出现过不少关于分餐制的呼声。1936年,曾成功战胜东北鼠疫的伍连德医生,曾指出:“最善之法,莫如分食”;2003年,“非典”肆虐时,社会上也大力提倡过此用餐方式……

不过,千余年形成的习惯意识,一时难以更替,所以,生活中我们大多面对的还是共享食物的场面。偶尔我也会心感担忧,特别是同不熟悉之人共餐时。

不过,现在很多餐厅,都在使用公勺公筷了,这是一种改观。疫情过后,可能会有更多餐厅深化分餐制度。

原本,分餐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能随时代变迁而融入创新意味,最终演变为新的生活方式,将会一举多得。

饮食是生活的根本,美食则彰显中华文化印痕。恰当的用餐方式,更能为文化增彩。我认为,分餐制会令个体的美食体验更为纯粹,令人们自然而然与隐形毒素保持距离。如果人们能够适应正向的饮食模式,身心健康与生活品质会更上一个台阶。

分餐只是形式,并不会分隔情谊。分开碗碟,也不会阻碍交流。反而,在这种相互理解与尊重的环境中,大家的交情会更为深化。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标签: 分餐

更多文章

  • 锅盔的历史:两千年的美味,打仗必备的干粮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在陕西关中地区有一种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美食,名叫“锅盔”,光听名字就会觉得很气派。锅盔是一种烙烤出的干面饼,原材料来自盛产小麦的八百里秦川。锅盔的最大特点是存放时间久,十天半个月不变质,吃起来麦香扑鼻。这在没有冰箱保鲜的年代特别走红,而且很适合远行当干粮携带。在关中有多个地方出

  • 刘亦菲的花木兰妆容:揭秘诡异的北魏妆容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诡异,北魏,花木兰,揭秘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节选迪士尼最近发布了真人版《花木兰》首支预告片。作为首个“亚裔公主”,花木兰的真人影化版受到了全球影迷的关注。视频一经发出,引发热议话题。其中#刘亦菲的妆容#累计6.3万讨论、2.5亿的阅读,可

  • 清明节的来历:唐玄宗时正式成为祭奠节日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阳历4月5日前后。早些时候,人们普遍认为,清明节即起始于节气。“春分后……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这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农历),故有“三月节”之称。后来,《岁时百问》一书曾做解释

  • 探秘故宫建筑里隐藏的风水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探秘,风水,故宫,文化,建筑

    古代风水文化的影响广泛的波及到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对此,皇室一族对于风水方面则更是讲究。作为古代建筑代表之一,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其建筑理念无疑深受古代风水学的影响,那么,故宫里究竟有哪些方面受过风水大师的指点呢?故宫在设计建造时,遵循了许多儒家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ldquo

  • 浅谈中西哲学的不同之处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哲学,浅谈

    ​中国哲学同西方哲学有什么不同呢?西方哲学关心的是:你是谁?从哪儿来?到何处去?;而中国哲学关心的是,吃了吗?在哪儿吃?要怎么吃?哈,纯系调侃哈,这个题目太大,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写这小文的目的只是为了把自己的混乱的思路理一下,根本谈不上能同大家共享。当然,如果朋友们能从中能记上点滴,不胜荣幸了。

  • 为何民间特别忌讳“七十三”和“八十四”这两个年龄?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民间

    在过去,农村里有很多和生日相关的俗语,而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句就是这句“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呢?这种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所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意思就是这两个年纪是人生的一道坎儿。古人认为,活到这两个年纪的老

  • 东干人:没有了汉字 说方言的中国人就成了别国的民族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东干人,汉字,中国,民族,方言

    曾经一段时间,一部分文化名流包括鲁迅在内,主张废除汉字,主张使用拉丁字母。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域之间操不同的方言,而且区别很大。有时候,两个操不同方言的人在一起如果不借助汉字甚至无法交流。如果废除汉字,那会是个什么结果?历史不能假设。但是,世界上还真有这么一个民族,他们是唯一一个说汉语但

  • 端午名称由来的历史:铁面无私的唐朝贤相宋璟所创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端午,唐朝,历史,名称

    大家可能都知道大唐四大贤相之一的宋璟,是一个守法持正、如假包换的“黑老*包”,连武则天的男宠犯事都想要法办,可谓是铁石心肠、宁折不弯。但大家可能又很少知道貌似铁石心肠的他写起词赋来也很是风流儒雅,和他的性格刚好有点相反,比如他写的《梅花赋》就是极尽妩媚之能事,有诗评曰:&ld

  • 故宫里也有京白梨 深得皇帝喜爱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故宫

    承乾宫的梨花紫禁城肇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落成。倏忽之间,即将迎来600年的诞辰。600年间,星移斗转,沧海桑田。粪土当年万户侯。而紫禁城草木,却葱茏葳蕤,生生不息。它们无疑是600年紫禁城有生命的见证者。早先,游客游览故宫的时候,多是围绕宫廷建筑,走马看花。近年来,故宫展览越来越丰富,文物

  •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唐朝建筑的艺术风格与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文化,古代,唐朝建,艺术,建筑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前期百余年全国统一和相对稳定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到唐中叶开元、天宝年间达到极盛时期。虽“安史之乱”后开始衰落,但终唐之世,仍不愧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唐朝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