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水淹七军后,关羽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的襄阳和樊城,全然不知身后的孙权和曹操的“出轨”之举。
刘备和成都的诸葛亮就更难找了。曹操继续支持前线,甚至主动联合孙权,而刘备丝毫没有帮助关羽的迹象。
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关羽还在襄樊进行最后一次战役。在城被攻破之前,关羽终于得到了曹操和孙权勾连,孙权要进攻荆州的绝密情报。
但这些信息并不是关羽的特务部队发现的,而是曹操故意告诉的。曹操把信息透露给关羽,是希望关羽早日回去和孙权打仗,自己坐山观虎斗。
直到现在,关羽发现形势已经非常不利,豪情顿时化为犹豫。如果你退缩了,你就放弃了所有的努力;如果继续攻城,恐怕荆州就保不住了。撤还是不撤好?关羽坚强的个性使他没有死,直到他到达黄河。抱着观望的态度,他决定暂时不退。
十一月,关羽和黄旭在樊城交战的时候,梦露,一个在他心目中请了病假的吴栋领军人物,活蹦乱跳,穿上早就准备好的白衣服,拿出烂演技,装成一个商人。他连夜赶回江西,神不知鬼不觉地在长江边上干掉了关羽的烽火哨兵,很快就到了公安门口。驻守公安的军士任二话不说做了投降将军。后来,梦露带着石人到江陵投降,南郡太守方木也在开城投降。
位于长江两岸的公安、江陵,是刘备、关羽在荆州十年经营的大本营,也是重要的军事重镇。孙权几乎不流血就占领了这两个城市,刘备手里的荆州三县都没了。
当得到江陵和公安失守的消息时,关羽倒吸一口冷气。没想到,吕蒙进展得如此顺利,更没想到,麋芳和石人竟然会不战而降。真的是漏了又遇到了风,最坏的情况出现了。这时候除了撤,别无选择。唯一的选择就是退兵的方向。向西还是向南?
关西撤至房岭和,再经汉中返回成都。虽然领土丢了,军队可能会损失很多,但至少他能保住自己的命。但这种不战而逃的做法不是关羽的一贯作风,不到最后一刻是不会放弃的。
事实上,关羽在退兵的方向上毫不犹豫——南下。我失去的,我想自己找回来。关羽率军南下,曹骏见他要与孙权决战,正中他下怀。他非但没有追求,还差点放鞭炮给他送行。
关羽和孙权竟然没有打起来。不是关羽突然变卦,而是他很快就变成了一个人的军队。事情是这样的。关羽派使者回江陵打探消息,回来时却带了一堆兵书和消息。
这些家书家信,其实是梦露的一个阴谋,暗示关羽的士兵:你们的父母妻儿我都有,现在过得很好,甚至比以前更好,但以后能不能过得好,就看你们自己了——打我,我就杀了你们的亲人;投降吧,可以和亲人团聚。
虽然关羽对待自己的士兵很好,但是如果你拿关羽和自己的亲戚做一个平衡,让士兵做一个选择,我相信大多数人无疑会选择自己的亲戚。
领导和自己的亲人相比,还是和老婆孩子更亲。这是人的本性。此时,关羽面临着人类对士兵的选择。他可以烧了士兵的书,然后让使者回心转意宣传士兵的家属被东吴侵略军羞辱杀害,以此激起士兵的复仇之心,让他们走自己的路,一心为孙权而战,从而一战同欲。
关羽做不到。在危急时刻,关羽仍然保持着对卒吴永远仁慈的做法。他认为一封家信抵得上一吨黄金,让信使们将信件和信息广为传播,让那些行色匆匆的士兵们得到亲人的消息,当然他们也得到了吕蒙的暗示。
结束了。完全结束了。仁义不带兵,仁义不经商。性格决定命运。关羽无力回天。原来荆州根据地失守,军心不稳。士兵们得知亲人的生活变好后,关羽很快发现军队人数在迅速减少,几天之内数万人的军队分崩离析。
一时无人来救关羽。虽然他派人到最近的方灵和尚勇向刘封和孟达求助,但这两个人正在争夺谁是老板,没有时间来救他。当然,就算他们出兵帮忙,恐怕也来不及了。
因为孙权的部队已经深入到了当阳和林州(今湖北远安西北),正在到处撒网捕鱼,所以不打算放过关羽。
最后关头,关羽遵循了刘备一贯的教导——活着才是最重要的,领土丢了,军队丢了,人得活着回去。关羽选择突围麦城,逃往西天,但为时已晚。孙权早就料到他会逃往西方,安排潘璋等人在林州等他。
最终,关羽落入潘璋的部将马忠手中。请示孙权后,关羽、关平、赵雷等人一同被杀。时间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十二月。一代名将,就这样。死而无憾,传奇人生划上血腥的休止符。
关羽死后,被两处斩首。关羽的首级被孙权送给了当时还在洛阳的曹操。那就是说我们都参与了杀关羽,刘备不应该只盯着我报仇。曹操明白孙权想拉他下水的用意,当然不会上当,于是把关的人头以诸侯之礼葬于洛阳南郊,一方面是出于对关羽的尊重。关羽的尸体据说就地葬在当阳附近,所以后世有关羽“头在洛阳,身卧当阳,魂在山西”的说法。
一代奸雄曹操收到关羽首级不到一个月,就在洛阳病逝,享年66岁。杀关羽最多的吴栋猛将梦露,还没来得及领赏就离奇死亡,年仅42岁。
关羽发起的战役主要发生在荆州,关羽、曹操、孙权斗争的焦点也是荆州,可称之为荆州之战。在整个荆州之战中,刘备集团损失最大。曹操勉强挺了过去,损失很大(损失四五万兵力)。只有孙权是最大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