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璋统治下的益州几乎是无政府状态。摆在刘备面前的就是这样的烂摊子。
刘备成了益州牧羊人,新人新气象。要改变益州,把益州建设成为富民强国、上下团结、奋发向上的抗曹根据地。
首先要做的是组织建设。
治国靠治官。战后,奖励人们的功绩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刘备也对有功者大加奖赏,关羽、张飞、诸葛亮、法正获得最高奖赏,各有黄金500斤、白银1000斤、人民币5000万、马匹1000匹。
人事安排上,正式任命荡口将军、襄阳太守关羽为“杜东荆州事务”,代理荆州牧;征虏将军张飞,任巴西太守,守张鲁;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升任军师将军,兼任政府办公厅主任(分管左将军办公室);庞统死后,总谋士法正升任杨武将军,任京畿市长、京畿军区司令(蜀郡太守);马超,一个新叛逃的勇敢的将军,是一天的将军,以下原标题侯婷;衙门将军赵云升任益军将军;丕将军黄忠,骁勇善战。“总是先爬进陈的陷阱,勇冠三军”被提升为鲁国大将;年轻时的魏延被提升为将军衙门;等等。一堆英雄,大部分都升官封爵,皆大欢喜。
此外,在中郎将糜竺任职的简雍、孙淦等三名高级文官也分别被提升为将军、将军和昭德将军。其中将军的军衔在军事家诸葛亮将军之上,体现了刘备用人不忘故人的特点。
除了重用老部下,刘备还选拔任用益州人才。
(许子将、许韶的堂兄)是一位年长的人才评论家,在董卓时期被任命为中央政府的重要人事官员(除了尚,他是由典选出来的),但后来他去了益州,在刘璋手下工作,并担任蜀郡的知府。在刘备围攻成都的时候,很多一向眼光不错的成年人,看到刘璋奄奄一息而刘备前程似锦,甚至做出了一件非常可鄙的事情——逃到城外投降。更可悲的是,徐大人年纪大了,腿脚不灵活,居然在逃跑的路上被抓了个正着。但刘章也明白,潮水过去了,没有惩罚他。一向重视忠诚的刘备实在看不起许婧的行为。他并没有打算为他的官员做这件事,而是想让他冷静一下。这时,法正站出来指出,像许婧这样的人在典型的名声下确实很难当副手,但如果你想干大事,就必须用这些人。为什么?因为许婧的名声太大了,如果你不用他,别人会认为你不能任命一个贤者。就当燕昭王为郭昆树立了重用人才的榜样,不仅仅是被许婧重用,更是被重用。诸葛亮也说:“(许)京人望君不可失,用其名移室。”(《诸葛·》)于是,同志光荣地被任命为刘备政府秘书长(左将军长史)。
蜀中有名的大臣被任命为统帅,与诸葛亮一起管理左将军的府第事务,他们合作得非常愉快。
曾劝阻刘璋迎击刘备入蜀的两名益州干部黄权、刘霸也被刘备收编,黄权为偏将军,刘霸为左将军。此外,投降较早的吴仪、李炎、、庞、佘健等人也都获得任命。
名不副实的人用,过了节的人也用。益州的人才基本都是刘备招募的。此后,刘备集团除了旧流放队伍和荆州人的庞大阵容外,又增添了益州人作为新鲜血液,人才辈出,欣欣向荣。
加强法制,依法治国,最能体现辞旧迎新的特点。
在刘备的支持下,在诸葛亮的领导下实行蜀汉法制,这是诸葛亮治蜀的核心内容,奠定了诸葛亮一代政治家的历史地位。
刘璋统治下,接近无政府状态的益州,说“德不举,威不惩。蜀人专制骄横,君臣之道渐为凌所取代。Pet在一个位置,位置极其便宜;你对它好,它就慢,如果你累了”(《诸葛亮三国志传》引诸葛季良)。
刘备和诸葛亮解决益州乱局的办法是加强法制建设,把益州建设成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社会。
法制刚实行的时候,刘备手下的两位重臣诸葛亮和法正意见不一,留下了著名的争论。
法正认为,应该放宽刑法,以赢得益州的人心。他还邀请了400年前通过放宽刑法最终成就帝王事业的汉高祖刘邦同志作为例子。大家都知道刘邦的“约法三章”很受欢迎。更明确了刘邦是刘备等所有汉王室的祖先。拿祖宗来压迫人多少有点道理,一般人很难反驳。
但诸葛亮显然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明确指出,佛法是不对的,“知其一,不知其二”。汉高祖当年放宽刑法,是因为之前秦代刑法太过苛刻残酷,所以当时宽大的刑法才能体现出新老大的宽大仁慈。如今刘璋统治的益州,处于无政府状态,混乱不堪。乱世用重刑,政治上宽严相济。有必要通过加强法制来重建被破坏的社会秩序。“我今天就用法律,做了就感恩;限于爵,爵加方知尊荣。荣与恩合而为一,上下有节。为治,写于斯(《诸葛亮集》)。
诸葛亮主张实行德政,使用强制手段,严格治理,赏罚分明,用刑罚来限制汉奸之恶,用奖赏来为士人开辟政治出路。
实施法治不仅可以约束地方豪强,还可以重建社会秩序,实现“自上而下的约束”
这是一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典型案例。法正没有考察当时的社会形势与刘邦时期的区别,一味地照搬古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而诸葛亮却根据时代和国情找到了打开锁的唯一金钥匙。
诸葛亮的法律策略,在刘备的支持下,在益州实施,成为一项基本国策,自蜀汉开国以来一直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