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鞭笞之后,刘备付出了亡命江湖的代价,远远逃离中山,然后想着重新找工作。
好在乱世,参军工作一直有相当大的人员缺口。刘备曾在丹阳(属丹阳,今安徽宣城)和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作战,取得了一定的军事成就。最后当上了高唐县(今山东禹城西南)的县令。
或许是因为刘备在高唐县当县尉干得不错,又或许是因为前任县令有个空的职缺,他很快就被提拔为县令。但是,岁月并不好过,在这样的乱世里,每个人谋生都不容易。许多没有食物的人不得不造反。最后起义军人数比他的地方军多好几倍。他这个武装部部长提拔的县长,根本管不了这个地方的治安。
更想不到的是,刘备竟然被叛军赶出了县城。别说是起义军夺了老窝,刘备也回不了高唐县。即使叛乱军主动放弃这座城市,他也注定回不去了。丢城丢地,如果追究责任,已经够严重了。
他不得不再次逃跑。
听说老同学公孙瓒现在过得不错,刘备决定带着兄弟们去见那个曾经很亲近的同学。
提前“大学”毕业后,公孙瓒回到辽西,当了一名公务员。短短几年,当刘备还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无休止地游荡时,公孙瓒已经被任命为中郎将,成为威震北疆的“白马将军”,是幽州地区的实权人物。
刘备来投,缺人的公孙瓒马上上书中央,推荐刘备为司马。
此时的中央政府,随着董卓的军队进入洛阳,实际上已经变成了董卓的政府。董卓不喜欢地方军阀,地方军阀更不喜欢董卓,但大家都是出来混的,互相给点面子。
另一个司马不再是县尉的污吏,而是不隶属于某郡的相对独立的中级武官。年薪1000石(郡太守2000石),等于县令。
在老同学公孙瓒的帮助下,刘备上了一层楼,成为一名中层干部。
刘备给公孙瓒的工作主要是带兵打袁绍。献帝初平三年(192)初,公孙瓒调集三万余兵力集结在清水江边,准备大举进攻袁绍。著名的界桥之战(在今河北魏县东清水河上)开始了,公孙瓒和袁绍之间的八年战争开始了。大约就在这个时候,刘备加入了公孙瓒阵营。
公孙瓒与袁绍大战后,双方互有胜负。早期公孙瓒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巨马水之战大胜后,向南推进,占领青州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
受公孙瓒委派,刘备与田忌(公孙瓒委派的青州刺史)等人一起,在青州平原附近抗击袁绍的军队,前后立下了不少战功。被公孙瓒任命为代理平原知府,后担任平原相。
刘备在平原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对外防御战,一手抓国内经济建设。
在战争年代,地方干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护新疆,保卫疆土。如果像你做高唐县令时那样丢了城池,那就不好解释了。
刘备也把这项任务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本着休戚与共的精神,他任命关羽、张飞为另部司马,分别率军抵御外侮,维护地方和平。
此外,刘备还下大力气抓地方经济建设,努力恢复被战争摧毁的国民经济。战争年代艰苦的时候,他和群众同甘共苦,共渡难关。
刘备漂泊了七八年,难得有这么一个相对稳定的机会施展抱负,推行儒家仁政,所以很努力。
刘备出身平民家庭,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行动大多对症下药,能解决实际问题。他的努力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众人高兴,刘备高兴,但有一个人不高兴。这个人的名字叫刘平,他是一个地方豪强兼地主。
刘平很不高兴,因为他看不起刘备。楼主刘平绝对不能容忍,一个卖草鞋的右撇子成了他的官。
刘平派了一名刺客,目的是让卖草鞋的人从他的眼前和地球上永远消失。
但是这次暗杀失败了。
刺杀未遂的原因,不是刘备管得太严,不让刺客有机会下手,也不是刺客太穷,不能得逞,而是刺客根本没有动手。
这起暗杀未遂案的过程是这样的:刺客乔装打扮潜入刘备办公室后,刘备以公仆的身份,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仅丝毫没有怀疑这位不速之客的目的,而且对他非常尊重、友好、热情。
刘备的“做一个好仆人”,对任何身份的人都给予礼遇,不是刻意的,而是一种做人的原则。
这时刘备习惯性地给了刺客礼遇。在他眼里,这个刺客和其他人没什么区别,都是需要照顾的人。
刺客非常不习惯这些礼节。他习惯了权贵的蔑视和世人的冷漠。在他看来,他面前的这个国家干部比其他军官好不了一点。难道就为了一点钱,我会杀了这个不可多得的好干部?不行,我不能这么不要脸!
于是,四分之一香之后,原本来刺杀刘备的刺客决定自首。他讲述了这个故事,承认了他的雇主刘平,并表达了他对刘备的钦佩,以及对自己差点犯下大错的悔恨。
刘备在平原干得漂亮,赢得了不少人气,但他的上司公孙瓒兄弟却在另一条路上渐行渐远。真正让公孙瓒声名狼藉、背信弃义的是他杀死了军阀刘玉,一个非常仁慈的汉族家族。
公孙瓒很快尝到了无奈的滋味。不仅刘玉的很多部下,比如咸毓夫、颜柔等人,都加入了袁绍攻击他的行列,更重要的是,他的很多部下也纷纷离德出走。
这包括两个人,一个是赵云,一个是刘备。赵云,字龙,生于常山正定(今河北正定南)。他在公孙瓒手下工作的时间和刘备差不多。
此时,袁绍已经占领了冀州。常山属冀州管辖,站在袁绍一边是合理的,但常山士民推荐赵云带领当地的农村勇者去帮助公孙瓒。
所以公孙瓒见到赵云很高兴,带着几分得意的口气说:“听说冀州百姓都想投靠袁绍,怎么只有你一个人能迷途知返?”
赵云清亮的声音回答道:“现在天下大乱,我们还不知道谁对谁错。家乡的长辈为了拯救百姓的苦难,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跟随仁政,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你比袁绍强。”
赵云投奔公孙瓒期间,被指派带领骑兵与刘备作战。
刘备和赵云成了同事,公私往来自然很多。时间长了,这两个大男人竟然是互相欣赏,成了知心朋友。
公孙瓒杀了刘玉之后,声名狼藉。赵云终于发现他被骗了。叛逃的人不是仁政,更不是英明的领主,而是暴政,是昏君。
于是,赵云借着弟弟去世的机会,向公孙瓒请假,说要回家一段时间,组织葬礼。孝顺是当时社会的普世价值,公孙瓒没有理由不允许。
作为赵云的知己,刘备明白赵云为什么要离开,他也知道自己一段时间不是请假,而是黄鹤再也没有重游地球。刘备告别赵云的时候,两个大男人互相牵着手,依依不舍。
刘备知道赵云的心思,赵云也知道刘备的心思。千里送你,总有分别。在临别的最后一刻,赵云向刘备许下承诺:“我绝不会背叛我的美德。”
你放心,你是我选中的贤明之主,仁政的希望,总有一天我会追随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