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时,关于关羽斩首阎良的描述:“只见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头朝下冲下山去。河北军势如破竹,阎良猝不及防。关羽飞身下马,取了人头,离阵而去。”
从万马大军中取下将军的首级是多么的困难,但是关云长做到了!是不是关羽武功高,胆识过人,颜良只有死路一条?其实不是!杀死颜良的不是关羽,而是颜良本人。
原文:“关公去了阎良。阎良在掩护下,看到关羽冲进来,就想问个明白。关羽反应很快,已经跑到了前面。颜良猝不及防,被云长刺中。”书上写得很清楚,本来颜良是要按礼仪来问新人的,但是关羽骑的是吕布的赤兔马,速度太快,颜良还没准备好就被关羽“刺”了。
换句话说,关羽之所以能够秒杀颜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带着赤兔马动作快。严格来说,这次行动只能算是突袭,不能算是真正的单挑。罗贯中用“刺”字指出,关羽生惊,颜良毫无反抗就死了。
然而,颜良却被秒死了。其他原因是什么?
袁绍派颜良为先锋时,袁绍的第一谋士巨寿说:“颜良心胸狭窄,虽勇,不能独当一面。”在巨手看来,颜良武功超群,但心胸狭窄,听不进别人的建议,也无法独挡一面。但是袁绍不听。事实证明,巨手看人远比袁绍多。
阎良之死,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连续的胜利,再加上阎良一贯的自负,狂妄,被关羽杀死。
阎良在白马坡与曹军作战,曹操派出的第一个将军是吕布手下“八杰”之一的宋宪。“八大健将”中的张辽、臧霸、高览等人都是一级上将。宋宪的名字虽然略逊一筹,但也差不太远。
阎良“大喝一声,纵马来迎”。为什么要“喝”?一是震慑敌人,二是充实自己的声势。宋贤不是无名小卒。然而,三个回合后,阎良拿起剑倒下,被斩于马下。可见两种力量相差甚远。
君的第二场战斗是与宋贤的好友,八大健将之一的许巍。这个许巍是个没有头脑的大师。他大概知道自己在武功上和宋宪平起平坐,甚至主动去死。这一次,“梁庚不再说话,交出马,拿起第一刀,把许巍砍在马下。”仔细回味,不是说宋宪的武功比许巍高。宋宪上场之前,阎良大概是把防守看得更重了一点,所以三和弦爆发了。这一次面对与宋宪齐名的许巍,他已经知道了对方的实力,阎良很快一个回合就解决了问题。
由此可见,阎良对单挑的判断是比较准确的,他也能及时做出调整。
之后曹骏名将黄旭出征,“与阎良交战二十余次,败于此阵”。黄旭不同于储旭、典韦等将领,他善于动脑。在后来的抗击马超和樊城之战中,黄旭表现出色。可见阎良的武功确实很高,可以列入三国十大武将之列。
正是在颜良杀了两个二流武将,迅速击溃一个一流武将的时候,关羽出现了。关羽在台上出现的时候,很多傲慢的话,颜良什么都不是。可以说,关羽的极度自信,使他发挥了100%的力量。张辽曰:“军中无戏言,云不可忽视。”一半是事实,一半是刺激,关羽更应该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阎良此时处于最不利的境地。两军开战之初,阎良的心态应该是最好的,既有必胜之志,又有谨慎之心。但是三战全胜之后,阎良有点忘乎所以了。何况关羽确实有温酒斩华雄,有三英战吕布。
不过当时阎良和文丑都不在场,也没有直接和吕布、华雄交手。阎良不一定认识关羽。就算听说过关羽的名字,颜良也未必当真。战斗之前,阎良肯定对曹军一级武将做过数据分析,了解实力。这时候突然出现一个意想不到的身影,自然要问清楚。但还没等颜良发问,就被关羽砍了。
所以,颜良死的第二个原因,是他心胸狭窄,狂妄自大,打了一个小胜仗却没有做好防范。当然,关羽在战斗中缺乏纪律性和礼仪也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