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刘备遇到张士平和苏爽之前,他并不总是卖草鞋。他还去了一段时间的“大学”。刘备上“大学”的时候十五岁。他的老师是著名的儒家教授——鲁直。
曾经在私塾学过几天书,卖过草鞋的刘备是如何突然拜倒在大学者鲁直的门下的?感谢刘备伟大的母亲。这位伟大的母亲,在经历了中年丧夫的巨大痛苦后,不仅辛辛苦苦卖了多年草鞋,还把心爱的儿子拉扯大,决定不惜任何代价让儿子上大学。
陆志庠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位单亲妈妈承担起了卖草鞋养家的工作,决定让儿子上大学,把儿子送到了鲁直的家门口。
鲁直也是卓君县涿县人。东汉末年,他是天下知名的人物。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武功略胜一筹。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武全才。
先说学习。鲁直的老师很有名,他就是马融,当时学术界的领军人物,国学大师。马融老师是东汉名将马援的孙子,汉明帝(马援之女)的侄子。她是家里的亲戚,家里也不是一般的有钱。
鲁直的哥哥更有名。他就是郑玄,一个重视经学,统一经学的大儒。老师很好,哥哥更好。身为弟弟的鲁直自然不含糊。史称他“能通古今之学,善学精而不守章句”(《后汉书·鲁直传》),著有《尚书章句》、《三礼》两部儒学名著。
说到学习,马蓉、郑玄、鲁直可以相互比较,郑玄哥哥略胜一筹。但说到军事战略,马蓉和郑玄只能看着鲁直的背影。
后来张角发动黄巾起义,东汉中央政府先是派了三个猛男带领政府军过去打。这三个猛人中有鲁直,而且排名第一。
按照惯例,排名第一的人自然是最受重视的。这次也不例外。政府军头号人物鲁直面对的是黄巾军头号头目张角。
双方见面不认识,就打吧。打了几场仗,就认识了。张角原来是一个挨打的主人,他丢下头盔,边打边跑。鲁直原来是打人的高手,一路追着打。
张角一口气跑到了广宗(今河北省魏县东),决心再也不跑了,发誓要死在这里。虽然张角打不过鲁直,但鲁直一时也打不过,于是双方在光宗打了一场持久战,战斗从第一阶段的运动战进入第二阶段。
鲁直有耐心,也更有信心与张角打持久战,而汉武帝刘虹同志却没有这个耐心,又因为宦官左锋无法向鲁直索贿,就趁机入了几句谗言。于是汉灵帝易手,派董卓为前敌统帅,但文武双全的鲁直却被抓到首都洛阳,要求认罪。
董卓战败后,东汉政府派遣猛将黄福松率军围攻张角。黄福松遵循鲁直用兵方略,取得了对战争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广宗战役的胜利。鲁直也从上到下对中央政府有了新的认识,不仅立即被无罪释放,而且还以大臣的身份东山再起。
当卢志刚给刘备当老师的时候,他已经是中年人了。除了他的学术声誉,他并没有引起全世界的注意。而且,当时他的身体状况似乎并不太好——他刚刚从九江府休假回来休养。
刘备的私立大学,授课方式和科目有点像今天的研究生教育,一个导师,辅导一群学生,专攻几部经典,教授自然是鲁直先生。
刘德然与刘备同宗,但世代不清。刘德然的父亲刘,通过观察刘备卖草鞋的出色表现,认为他是一个有前途的年轻人。因为刘备和刘德然上学的地方离老家很远,在洛阳附近的苟山(今河南偃师东),上学的学费和路费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这让靠卖草鞋勉强糊口的刘备和母亲很是纠结。为了让刘备读完大学,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刘袁琪不顾妻子的反对,多次资助刘备,甚至付给刘备和自己儿子一样多的钱。
另一个同学公孙瓒,出生于幽州辽西县灵芝(今河北迁安、迁西一带)的贵族家庭。在鲁直教授的谆谆教导下,刘备和他的同学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刘备,从他日后的所作所为来看,做人做事完全符合儒家标准。
此外,身教胜于言教。鲁直教授刚正不阿的生活作风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刘备等人。可以说,刘备未来的人生哲学和行动原则,是他在鲁直门下求学时打下的基础。
学生中,刘备和公孙瓒很合得来,走得很近。这是刘备大学岁月的又一收获。后来他能在乱世出人头地,得到了公孙瓒兄弟的很多帮助。
也许是受公孙瓒师兄的影响,出身草根的刘备也喜欢当时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享受的娱乐活动——爱狗爱马(打猎)、爱乐、爱漂亮的衣服。
从这些喜好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非常合群的人。在一个贵族子弟众多的大学里,出身基层的他,并没有自怜自艾,自暴自弃,反而和同学相处融洽。
刘备在大学的时间很短。鲁直同志在生病期间担任兼职教授。差不多过了两年,东汉政府需要他——扬州庐江(安徽庐江西南)的少数民族造反,组织上决定派一个德高望重、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去做工作。
接到中央的通知后,鲁直收拾行囊,准备去庐江当地方领导——太守。
刘备不得不早早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