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由于十仆闹事,利用手中权力买卖官衔,到处安插党羽,勒索百姓钱财,致使百姓民怨沸腾,忍无可忍,无处报仇。最后,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席卷了八个州。因为起义的农民军额头上有黄布条,所以叫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的领导者是张角,一只巨大的鹿。参加黄巾起义的人数高达数十万。汉末有十三州,黄巾军遍布其中八州。除了黄巾军,肯定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起义军。为什么张灿·焦有如此大的号召力而从众多起义者中脱颖而出?因为张角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张角找准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痛点。
土豪恶霸欺压百姓,让百姓无法生活。所以给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只要打倒土豪恶霸,我们就能过上好日子。这正是许多小规模叛乱者的想法和目的。事实上,东汉政权最高层的腐败才是人民贫穷的根本原因。推翻现有政权,建立新秩序,是整个社会的痛点,也是最终的解决之道。张角的口号“天亡,天要直立”是针对整个社会的痛点提出的,目标明确,自然会得到更多的支持。
第二,张角成功地俘获了绝大多数人的心。
光有口号是不够的。喊口号的人多,真正把事情做好的人少,因为人不仅要听他们说什么,更要看他们做什么。起初,张角用他的医术为人民治病,并获得了好名声。后来他创办太平道,传播劝人向善的思想,很多人都加入了教会。说明张角有很强的组织宣传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具有自发传播属性的宗教作为载体宣传自己的救世理念。而且这种思想是为了大众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和小团体,所以能够赢得广大民众的赞扬和认同,成为后来发动起义的基础。
黄巾起义为什么最后失败了?我们来看看张角黄巾军和东汉朝廷的实力对比。
从兵力上看,黄巾军大小36方,人数在40万到50万之间。而东汉朝廷派出的中央军和各地的正规军只有20万左右,士兵素质也比黄巾军好。在将领方面,朝廷派出了、黄福松、朱三位统帅,黄巾军的统帅是、张苞、,也是朝廷拿下的。也就是说黄巾军除了数量上的优势,并不占优势。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黄巾军的士兵会逐渐获得战斗经验,善于统一士兵的将领也会涌现出来。
在物流方面,东汉虽然是强弩之末,但经过几百年的王朝管理,其物流体系已经非常成熟和健全。黄巾军在后勤上明显落后于朝廷。
在民众支持上,东汉朝廷代表的是土豪权贵等既得利益集团,属于少数,而黄巾军代表的是贫苦民众的利益,属于绝大多数。黄巾军打的是“黄天不上天”的口号,颇有点替天行道的意味。黄巾军占领了正义。
在战略上,张角早已贿赂了朝廷核心权力层的宦官,并在都城洛阳布置了以马元义为统帅的潜伏部队,准备从内外夹击。东汉的灵帝事先对此一无所知,所以黄巾军已经在战略上占了先机。
张角的部署并不周密,然而,这是一个秘密,因为张角派往朝鲜送信的唐周通风报信,导致洛阳和马元义的潜伏部队被收买,所以朝廷有备而来,张角的整体计划被彻底打乱,所以要提前立案。这样,主动变成了被动。虽然开局不利,但绝不是导致失败的决定性因素,还有半途而废的可能。
随着战争的进行,由于后勤不足,黄巾军的士兵开始疯狂掠夺人民财产,残害百姓,比东汉的压榨政策还要恶劣。黄巾起义堕落为黄巾灾难,民心尽失。东汉朝廷镇压黄巾军成为正义之举,民心的天平开始向朝廷倾斜。
朝廷为了弥补兵员不足,要求地方军阀单独招募志愿兵。如果民心还在张角,地方军阀就很难招募志愿军了。但关羽出现在三国时,在参军途中遇到了刘备和张飞。以关羽的忠义道德,选择加入政府军,足以说明黄巾军在当时不得人心。黄巾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得多助,失多助,失民心。
这也告诉我们,事业能有多大,首先看格局,远见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最重要的是言行一致,不要忘记自己的主动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