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在今天的中国人心中把三国人物分成一个阵营,估计大部分人都会把徐庶当成汉臣,也就是刘备一方。这个徐庶,本是一贫如洗的儿子,早年报仇雪恨,被同伴救下,后改名徐庶(后在魏的史书《魏略》中仍采用其本名徐福为《徐庶传》),就读于儒家书院。
中州兵崛起后,与同郡投靠荆州,与、诸葛亮、崔等人交好。刘备驻新野时,徐庶去投敌,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当徐庶南下时,由于他的母亲被曹操俘虏,徐庶不得不告别刘备,进入曹颖。后来这件事经过艺术处理,“徐叔一言不发进了曹颖”广为流传。而徐叔被誉为孝子的典范。
但也有网友想问,徐庶是被迫投曹的,他的心还是站在刘备那边的。他为什么不学关羽,在母亲死后回到刘备身边?很多人为此感到惋惜,不知道他为什么不回去。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1.徐庶去找曹操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众所周知,诸葛亮对刘备很重要。他已经可以算是智慧的化身了。虽然徐庶过去对刘备有所贡献,但也比不上他,所以如果徐庶回归刘备,应该是在诸葛亮之下。以徐叔的性格,恐怕他也未必受得了。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但是三个诸葛亮加在一起也不一定比只有一个诸葛亮强。庞统到刘备手里的时候,因为和诸葛亮较劲被杀。舒做了什么?按照徐庶的性格,我是不想回去和诸葛亮争论的。所以这也是徐庶没有回到刘备身边的一个原因。
2.东汉末年,文人普遍重视操守,做事也是从头到尾都很讲究。舆论鄙视赶时间的人,从吕布的命运就可以看出来。徐庶先投刘表,后投刘备。这可以说是知识的匮乏。他一直在寻找,现在终于找到了。投曹操之后,可以说是迫不得已。如果你回去找刘备,虽然别人不会说,但我怕我不会认同他,舆论也不会看得起。
当曹操想派徐庶去当说客,说刘备投降了,但是怕他再也回不来了,程昱曾经说过,如果徐庶不回来,那就“只是个笑话”。徐庶一生未能为曹操出谋划策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曹操名义上是丞相,实际上是汉贼。他仍然非常重视舆论的荣誉,所以这是徐叔留在曹颖的一个原因。
3.徐庶投刘备的时候,刘备势单力薄,徐庶因为“仁”的名声而追随他。徐叔走的时候,一直不忘提醒他时刻牢记统一大业。当时,在徐庶的心中,刘备是拯救李玟于水火之中的仁者。但徐庶走后,刘备利用诸葛亮的计谋,另起炉灶,使百姓流离失所。这恐怕不是一个仁慈的领主应该做的。
刘备逃离樊城的时候就开始造谣,结果几十万军民跟他一起逃了。如果他没说曹操的军队要吃人,为什么几十万人背井离乡跟着他?但其实我们知道,书里也写了曹操对百姓还是很仁慈的。当他在战斗时,他不允许军队骚扰人民。他自己的战马受了惊吓,踩到了百姓的麦子。他还剪掉了自己的头发作为惩罚。
刘备为什么要制造这样的恐慌?书上写的是他一路上带这么多人不方便,结果九死一生。但是如果没有这些人,他能安全逃脱吗?我看未必。书上写曹操在穷追不舍。他能逃到哪里?
数百军民挡住了曹军的视线,使得曹军不知道刘备到底在哪里,只好分散兵力去找。没有这些军民,刘备和他的士兵不会被曹军一眼看到。而且,当冲过去的时候,他身后的人立刻惊慌失措,大叫起来,这是给刘的信,好让他有时间逃跑。
如果不是数百军民拿他当挡箭牌,他可能已经被曹操抓住或杀死了。他带着几十万军民逃跑,不仅为他提供了挡箭牌,还让他仁义的名声传遍天下,曹操苦不堪言。他没有抓到刘备,给自己留下了一个为民除害的恶魔形象,给自己以后争天下留下了劣势。
刘备做这种损人利己的事,而且做得很漂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大多数人都被骗了,但诸葛亮没有被骗。以诸葛亮的智慧,他知道曹操对百姓的态度,但他没有像一直劝刘备那样重复,只是说:“真是慈悲之主!”可见一斑。
徐叔应该也知道,他甚至能看出周瑜火烧赤壁的计划。他只要看到事件的受益者,联系到整个事件中当事人的行为,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一点?
既然刘备和曹操、孙权一样,只是想尽各种办法、各种借口争夺天下,既然徐庶看出刘备不是他心目中的仁主,那么他在曹操和刘英身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徐叔的出场很精彩。在书中的谋士和谋士中,他只是略次于诸葛亮的相貌。周瑜,司马懿等。都被无视了。在旧小说中,这样出现的人一般都是主角或者次要主角,但是徐舒的出场很精彩,然后又淡出,让人深深感叹。一个应该发光的角色就像一颗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