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是曹魏政权的创始人,也是一位大学者。他一生著述甚丰,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文采的开国皇帝。
但在《典论序》中,曹丕用了很大的篇幅标榜自己的武功,声称“弓不空,洞必中”,可以“一日得九狍子三十雉兔”;跟武术大师邓湛学剑术时,不仅“打了三下胳膊”,甚至一度“砍对了”;双戟使用时可以“单攻”,左右无法靠近。此外,曹丕还说他的“下棋”功夫天下无双。
与典论相比,《三国志》正史说曹丕“善骑射,善剑术”,但这只是爱好,并无战场上的英雄事迹。在曹丕忠的兄弟中,曹彰是最好的武术家。曹彰不仅“少擅射宫阙,多有筋肉,且为猛兽,不避险阻”,而且在实战中还能“独战,射胡骑,背于弦者一个接一个”,所向披靡。
曹植的身手也不错。他在诗中自称能“身先士卒”(《求自测表》),“克制双手捉苍蝇弯腰铺马蹄铁”(《白马》),功夫应该不错。汉末三国时期,中华大地充满猜忌、政变、动乱、饥荒、阴谋和战争,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雄立刻取代了儒雅的圣贤,成为人们尊敬和崇拜的对象。
在这种环境下,武术成为了一种时尚。身体虚弱的人可以强身健体,防身。武功高强者,能上战场,建功立业。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文人能骑马、射箭、舞刀弄枪,场面上也能玩点花样,但比不上专职骑射的曹彰。
曹丕打败了“能空把手伸进白刃”的邓湛,水分不少。第一,大赛是在双方“酒醉”的时候进行(《正典·序》)。邓湛年年老体弱,酒后反应迟钝,难免曹丕带头;其次,邓湛在曹操手下谋生。众目睽睽之下,他故意退让,不敢拿下曹丕。
此外,曹丕曾感慨“生子如孙仲谋”,刘备也曾说诸葛亮“十倍于曹丕”(《三国志》),我们也可以看出曹丕的武艺一般。那么,曹丕为什么要吹嘘自己的武功呢?笔者认为,曹丕此举别有用心。
曹丕是叶集团的实际领导人。虽然“才华横溢,口若悬河,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三国志》),文章感情细腻,条理清晰,感人至深,但文笔却是“平淡如两句话”(《诗》),直白如两个人说话写字。
《三国志》说曹操是“才子”,说曹植是“能文”,说曹丕是“能文”,文采水平已见。凭借皇帝的头衔,曹丕跻身文学领域的“三曹”,与曹操、曹植并驾齐驱。其实曹丕的文采“植千里”(文心雕龙)和曹植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难怪《诗品》把曹丕归入“中产阶级”,认为他的诗不如曹植。
曹丕心胸狭隘,不甘生活在曹操、曹植的文采光环下。毕竟他是皇帝。如果比不上文学,可以用武侠来谈。不能把正史写下来,就在私人著作里夸大,把自己的武功做到出神入化,天下无敌。曹丕吹嘘自己的武功,旨在表明自己是个大英雄,希望后人对他刮目相看。
曹丕吹嘘自己的武功,有一定的安全目的。曹丕深谙历史,历代皇帝的杀戮让他感到恐惧。曹丕玩弄权术篡夺汉朝王位,备受诟病,不得人心。很多汉朝元老和敌对势力甚至顺从他的意愿,把刀藏在他的笑容里。
而且曹丕和曹操一样,疑心很重,难免会有人突然杀他,也担心吴国和蜀国会派刺客来刺杀他。曹丕曾将《典论》作为国礼送给孙权,用意颇深。吹嘘他的武功,用文章的形式宣传出来,无疑是为了让那些心怀不轨的人放弃谋害他的念头,甚至是畏惧他,躲避他,让他安稳地做皇帝。
不管曹丕怎么吹嘘,他的武功和军事才能都很一般。他无法打开一个领域。他在战场上没有工作。他个人三次远征吴栋,但都失败了。如果曹丕真如他所说的那么强大,他不会一无所获。客观来说,曹丕是曹操众多儿子中最多才多艺的。他各方面都一般,文、武也还过得去,但都是出类拔萃的,不像有些兄弟有突出的特长,比如曹植的文、曹彰的武。
曹丕虽然当了皇帝,但名气还不如他的父亲曹操和弟弟曹植。原因很清楚。真正练武的人大多体魄强健,但曹丕只活了四十岁。曹丕死后,谥号文帝与武功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