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208)是曹操最忙的一年。年初,北征乌桓,归李。在路上,他还看到了大海,写了诗。之后,参谋总长郭嘉去世。曹操还没来得及悲痛,他最宠爱的儿子曹冲也死了。大喜大悲都在这一年。这一年,曹操还杀了“老愤青”孔融和他的私人医生华佗。
当然,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事件。这一年最重要的是赤壁之战,曹操灰心丧气。在这个多事之秋,曹操还从百忙中抽出时间,专门派人到呼中接回了一位才女蔡文姬,成就了一段文化奇闻。
有人认为曹操带人回蔡文姬是为了繁荣文化事业,甚至有人说曹操是为了加强民族团结。文熙回汉的确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但是说到这件事情的背景和意义,可能并不像大多数人想的那样。
蔡文姬,汉末名士蔡邕之女,东汉陈留县郫县(今河南祁县郫镇)人。她一生坎坷,结过三次婚,其中一次嫁给了当时的南匈奴,在那里生了孩子。曹操派人去南匈奴接蔡文姬回中原。南匈奴在政治上倾向朝廷,服从朝廷的指挥。对曹操来说,他们是附庸或盟友。
曹操要一个人当然不是问题,但是这个人已经嫁给南匈奴很多年了,还生了自己的后代。逼她离开是很不情愿的。因此,不从当时的具体环境来看,文熙回汉事件本身“加强了民族团结”是显而易见的。应该说曹操给了南匈奴一个难题,最后南匈奴迫于政治军事压力不得不放了。
曹操不傻,他当然知道这一点。他知道要见到蔡文姬并不容易,所以他派出了一个特别使团,并带来了一份丰厚的礼物。问题是,一向有大局观的曹操为什么要这么做?我肯定他不着急。上面说他这一年非常忙,不仅有很多事情,还有悲伤、伤肺和情绪化的事情。
有人说,曹操和蔡文姬是青梅竹马,他们这样做是因为怀旧。这种说法完全不靠谱。曹操和的父亲蔡邕是同事,他们都担任朝廷六百石的议郎。那时,他们相遇并成为了亲密的朋友。蔡邕是曹操的“老朋友”,有可能曹操早就见过蔡文姬,但完全不可能谈他们的“恋爱”。
曹操生于155年,而蔡文姬生于何时在史书中没有记载。根据她的婚姻状况和主要经历,大多数人认为她生于177年左右。曹操和蔡邕做同事的时候都三十多岁了,而蔡文姬还不到10岁,不可能是“青梅竹马”。
也有人说曹操带蔡文姬回来是为了发展曹魏的文化事业,这似乎很难令人信服。曹操虽然花了空写诗写文章,成绩斐然,但他的脑子里整天都是军政问题,“加强文化事业建设”暂时还不能提上日程。
更何况曹操也不缺“知识分子”。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是大文学家,养子言和是大哲学家,还有“建安七子”和一大堆不排名的文人。曹操不缺蔡文姬。
毕竟这些都不是理由。唯一似是而非的原因似乎是旧爱,但不是孩子的爱,而是老朋友的爱。因为和老朋友蔡邕的交情,曹操想把后代接回老家。但就因为这个原因,他派出使者,带来礼物,冒着破坏联盟的危险去求人。原因还是有些舍不得。
那么,为什么是曹操呢?这可以从蔡文姬的独特身份来分析。蔡文姬的独特身份是什么?她不是蔡勇的女儿吗?
是的,蔡勇的女儿是一个独特的身份。大家都知道,蔡邕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伟大的音乐家,也是一位清正廉明的朝臣。其实他还有一个身份:现朝国史作者。他参与了《汉书·东观》一些文章的撰写,写的内容最多。
《西汉志》是班固的《韩曙》和东汉叶凡的《韩曙》,都是正史。但到了东汉,汉光武帝设立官史馆,任务是写“当代史”,书名叫《东观史》。许多学者参与了这项工作,蔡邕、杨彪、鲁直、韩硕等人参与了编纂,其中蔡邕撰写了《灵帝史》等传记42篇,10篇。
所以王允要杀蔡邕的时候,蔡邕提出“汉纪东观”还没有完成,愿意像司马迁一样受罚赎罪,延续历史。正是这句话提醒了王允,王允绝不会允许当代历史被对手蔡邕所写,更坚定了他杀他的决心。史书中提到了蔡邕的几十部传记,但由于天下大乱,具体书名失传了。《汉纪东观》的主要作者是后来的杨彪。
曹操对杨修的父亲杨彪没有多少感情。他总是找借口惩罚他。这是一个在政治上不同的人。书写历史的笔就在这样的人手里。曹操当然不放心。
那时候不像现在,有档案馆,有图书馆,有数据库,几个专家就可以成立一个“写作小组”。当时信息匮乏,人才难求,学问多为私人和传家宝,朝廷四处奔走,国家档案和书籍早已失传。个人收藏的书籍可以作为补充,同时也依赖于学者的另一项辛苦工作:默读。
蔡文姬回来后,曹操问她:“我听说你家里有很多书。不知你还有多少印象?”蔡文姬回答说:“我已故的父亲留给我4000多本书,这些书散落在各处,没有一本保存下来。根据我自己的记忆,我只能存400条。”
能背出400多篇文章就很了不起了,说明蔡文姬在父亲身边,对蔡邕的创作,包括修史工作非常熟悉。虽然蔡邕不在了,但是蔡文姬还在,所以这也是曹操让她回来的主要原因。
这项工作只能由蔡文姬来完成,但后来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曹丕禅代后,汉朝灭亡,汉献帝成了公爵,《汉纪》东观到汉灵帝时就终止了,续写的篇章没有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