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哪一派的观点?君臣之间的关系形同于父子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哪一派的观点?君臣之间的关系形同于父子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139 更新时间:2024/1/31 13:03:58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是我们在古装剧中经常能看到的一句台词,很多人把这句话理解为皇帝具有绝对的权威,所以能够决定任何人的生死。实际上古人是把君和忠联系在了一起,君让臣死,如果臣不死便是不忠,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话“父要子亡,子不亡视为不孝。”我们也知道古人把“忠孝“二字看的比什么都重要,但不如这样一个极端很明显是不正确的,那这种想法究竟来源于哪种文化呢?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儒家的观点吗,儒家又是如何看待君臣关系呢?

“忠”与“孝”是儒家的两个重要概念,包含于我们常说的“八端”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中。对于这两个概念,我们自以为熟知,几乎不假思索地认为“忠”便是忠诚,即无条件的忠诚于君主;“孝”便是孝顺,即无条件的服从父母。

但熟知非真知。究其原因,是由于我们蔽于流而不知源。后世小说家常说:“君叫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是为不孝。”这两句话在市井中传播甚广,以至于有人认为这便是儒家的主张。其实并非如此,儒家恰恰是反对愚忠、愚孝的。我们无论是溯源于先秦还是后世儒学,都可证明这一点。

先秦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在政治上提出“德治”的主张。他认为臣子对于君主并不是一种人身依附的关系,而是一种对等的关系。他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臣子忠于君主才是必要的,因为这符合孔子“君君、臣臣”的原则。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以求见用于当道便是为了寻求明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不是一味的愚忠于自己本国的君主。近年来出土的郭店楚简有一篇叫作《鲁穆公问子思》,鲁穆公问道:“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答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这便是说明一个臣子的本分不在于阿谀奉承,而是能够犯颜直谏,指出君主的错误和过失,只有如此,方是真正的忠臣。

到了孟子那里,则提出了“仁政”说,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个只有以民众利益为重的君主才具有统治的合法性,否则就应该推翻他,正如“汤放,武王伐纣”一样,这是吊民伐罪之举,具有天道之合理性。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后来的荀子也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认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即认为儒家的王道理想高于现实的政治,应该以王道理想为依据,而不是一味的逢迎君主。

以上便是儒家关于“忠”的主张,我们在儒家经典中也可以看出先秦时期还未出现绝对的尊君观念。

所谓的“忠”除了强调合乎道义的忠君外,最重要的还是强调对于朋友的“忠”。如《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此外,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孝悌不仅优先于忠信,而且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更是多于“忠信”,可见在孔子那里,“孝悌”的价值是高于“忠信”的。

儒学发展到汉代,在汉武帝时出现“独尊儒术,表彰六经”的状况,儒学获得了官方认可的正统地位。此时虽然已经由周代的封建制变为郡县制,但宗法制的传统还存在,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家国同构”。基于此,统治者意识到,用于处理家庭、宗族内部伦理关系的“孝”是可以被扩充到社会上的,这便是《礼记》所讲的“资于事父而事君则敬同”。因此,《孝经》在汉代极为重视,不仅将“举孝廉”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皇帝的谥号中还含有“孝”字,如汉孝文帝、汉孝武帝等,这便说明了统治者对于“孝”的重视。

《孝经·开宗明义》便说:“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将“孝”伦理政治化,将其视为国家实行政教的根本。又说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里便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

在《孝经·事君章》也说道:“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这里的“将顺其美,匡救其恶”便是强调对国君正确有益的政令要积极的奉行,以使其德政能够顺利实行;但同时也强调对于国君的过错和失误要及时加以纠正和补救,以使其恶政暴行能够受到制止。

在《孝经》中最为精彩的便是《谏诤章》,曾子问道:“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孔子则明确对之加以否定。孔子认为:“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什么是谏诤?刘向在《说苑·臣术》中说:“有能谏言于君,用则留之,不用则去之,谓之谏;用则可生,不用则死,谓之诤。”由此我们可见一个真正的忠臣孝子不是一味的“顺”,有时该“逆”的时候还得“逆”。不要一味的无条件的愚忠愚孝,因为父母、君主总有糊涂的时候,如果不加以及时的阻止他们,就会让他们犯下更大的过错。如果是这样,便会毁坏他们的名节。可是后来的腐儒、小说家呢,严重的曲解了儒家的本意,提出“君叫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是为不孝。”的极端言论。这也不得不让我们唏嘘“经是好经,可惜让歪嘴的和尚念歪了”。

但是,翻开历史,我们发现历史上虽然有很多愚忠愚孝的行为,但也不乏敢于犯谏直谏者。如唐代的魏征,明代的海瑞,他们敢于逆龙鳞,勇于指出皇帝的过失,不仅体现了一个臣子的赤胆忠心,也让人们明白了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忠”。

通过以上说明,我们更加明白无误的了解到儒家不仅反对愚忠愚孝,还提倡诤子和诤臣。

所谓的忠一方面是指君王的行为符合道义时,要积极的奉行;另一方面则是指君王的行为不合道义时,应该及时谏诤,以使其免于错误和过失。所谓的孝也是一方面指父母的行为合道义时,应该积极的顺承他们,反之则要做诤子,以及时匡正他们的过失,维护他们的声誉。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血流成渠什么意思?血流成渠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传统文化

    231年,诸葛亮率领大军准备进攻祁山,曹魏方面曹真重病,所以曹睿派司马懿前来抵挡诸葛亮。司马懿在打仗方面的经验和诸葛亮完全不是一个层级的,诸葛亮此后大破司马懿,使得司马懿只能退回保营,此后再也不敢主动出击。不过诸葛亮粮草出现接济不上的问题,只能选择退兵。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血流成渠&

  • 古代十大青铜器介绍,个个都是稀世珍宝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传统文化

    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高峰期是从夏商到秦汉,中间足足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直到铁器的出现,才逐渐替代了青铜器。早年间,由青铜打造的器皿被认为是最精美的物品,深受各国皇室的喜爱,商朝中期,各类青铜器的品种就已经很丰富了,而且还是在器皿上出现铭文或者花纹。到了西周,青铜器发展至顶峰时期,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古代十

  • 作威作福什么意思?作威作福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传统文化

    曹操去世后,曹丕改朝称帝,任蒋济为相国长史。后来曹丕给夏侯尚的诏书中,提到“作威作福”一词,夏侯尚还十分得意的把诏书给蒋济看。结果蒋济急忙觐见曹丕,并且指出曹丕这样说的不妥之处。最后曹丕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取回了交给夏侯尚的诏书。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就是“作威

  • 清明上河图为什么有很多酒肆?宋朝人有多爱喝酒?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传统文化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年间,都城汴京繁荣的一面,也是当时最真实的历史写照。五米长的画卷中,描绘了大量的人物、房屋、桥梁建筑等。不过有人发现,《清明上河图》有很多酒肆,酒肆就是指酒馆,在画中几乎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出现一个酒肆,难道宋朝人这么爱喝酒么?其实无论是文人还是武人,大家都爱酒,而且酿酒的技术也

  • 歃血为盟什么意思?歃血为盟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传统文化

    高干是东汉末年并州刺史,袁绍的外甥。官渡之战以后,袁绍逃回冀州不久便发病身亡。袁谭和袁绍又不和,导致被曹操逐一击破,曹操已经扫除了一统北方的最大障碍,但在并州之战受到高干的顽强阻挠。曹操在荀攸的建议下使出诈降一计,成功率军击败高干。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歃血为盟”,就和此次

  • 闷闷不乐什么意思?闷闷不乐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传统文化

    陈登是东汉末年将领,传闻陈登从小便怀有扶世济民之志,并且学识渊博,智谋过人。陈登25岁举孝廉,在东阳担任县长,后来陈登向曹操献上计谋击败吕布。不过这中间却发生了一段小插曲,陈登原本是吕布的手下,被吕布派来说服曹操,让他支持自。结果却遭到陈登的叛变,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闷闷不乐&rdq

  • 周急继乏什么意思?周急继乏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传统文化

    任峻是东汉末年屯田制的推广者,虽然他在三国的历史中不算出名,但做出的贡献却不小。当时董卓霸占朝廷,任峻集结数百人选择投靠曹操,此后曹操每次出征都认命任峻负责运送粮草。但每次发生饥荒,粮草便会中断,所以任峻便想了一个办法招募百姓屯田,此后曹军的粮库迅速丰足。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周急继乏

  • 退避三舍什么意思?退避三舍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传统文化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的典故和晋文公有关,其实发生在晋文公身上的成语典故还挺多的,例如贪天之功、竭泽而渔、师直为壮、兵不厌诈、志在四方等。晋文公作为春秋时期第二位霸主,和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是整个春秋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而且晋文公的一生也十分具有传奇

  • 为什么中国人更热衷于茶话会?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茶话会,相信喜欢喝茶品茶的小伙伴们都不会陌生了。茶话会与茶宴平行于世,但茶话会不像茶宴那样的奢华,但是又不像日本茶道那样循规蹈矩。茶话会更加的质朴无华,吉祥随和,因而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并广泛用于各种社交活动。例如,上至欢迎各国贵宾,商议国家大事,庆祝重大节日;下至开展学术交流,举行联欢座谈活动

  • 一两黄金一两茶,这所谓的是什么茶?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传统文化

    喜欢品茶的是人肯定对一句话不会陌生:“一两黄金一两茶”。在我们很多外人来看,看到这句话肯定就会产生一些疑问了,就比如这到底是个什么茶?难不成能够与黄金比价吗?这茶与黄金又有着什么关系呢?凭什么担得起“黄金茶”的美誉呢?那么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揭秘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