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言听计从什么意思?言听计从典故介绍

言听计从什么意思?言听计从典故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464 更新时间:2024/1/24 23:18:21

曹丕篡汉自立称帝后,刘备为了将汉室继续延续下去,第二年便在成都称帝。不过汉献帝依然在世,刘备当时也比较犹豫,不知道自己顶替汉献帝究竟合不合适。最后在群臣的建议下,还是坐上了皇帝之位。当然刘备这个皇帝也就当了两年左右的时间,而且此后发动的夷陵之战给蜀汉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言听计从”,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回,发生在刘备夺取汉中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和刘备。原文如下:

孔明苦劝数次,汉中王坚执不从。孔明乃设一计,谓众官曰:如此如此。于是孔明托病不出。汉中王闻孔明病笃,亲到府中,直入卧榻边,问曰:“军师所感何疾?”孔明答曰:“忧心如焚,命不久矣!”汉中王曰:“军师所忧何事?”连问数次,孔明只推病重,瞑目不答。汉中王再三请问。孔明喟然叹曰:“臣自出茅庐,得遇大王,相随至今,言听计从;今幸大王有两川之地,不负臣夙昔之言。目今曹丕篡位,汉祀将斩,文武官僚,咸欲奉大王为帝,灭魏兴刘,共图功名;不想大王坚执不肯,众官皆有怨心,不久必尽散矣。若文武皆散,吴、魏来攻,两川难保。臣安得不忧乎?”

汉中王曰:“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议论耳。”孔明曰:“圣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今大王名正言顺,有何可议?岂不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汉中王曰:“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孔明听罢,从榻上跃然而起,将屏风一击,外面文武众官皆入,拜伏于地曰:“王上既允,便请择日以行大礼。”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丕篡汉自立,建立了曹魏帝国。不过,曹丕并没有加害汉献帝刘协,而是将其册封为山阳公。但蜀汉却盛传汉献帝刘协已经遇害。刘备下令百官挂孝进行祭奠。此时,诸葛亮了联合众臣提出要刘备称帝的请求,结果遭到刘备的断然拒绝。诸葛亮设计,假装病重。刘备前来探望时,诸葛亮再度提出称帝的建议。刘备推辞说等到诸葛亮痊愈后再谈此事,诸葛亮跃然而起,与早已留在府中的群臣下拜行礼,要求刘备称帝。此后,刘备自称皇帝,建立了蜀汉帝国。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诸葛亮口中的“言听计从”,意为说的话和出的主意都采纳照办,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小说中提到的蜀汉误传汉献帝刘备遇害及刘备称帝的故事情节,都是真实历史事件。据《三国志·先主传》载:“十五年,魏文帝称尊号,改年曰黄初。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此后,以诸葛亮、许靖为首的众臣纷纷上表,要求刘备称帝。另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为了尽快让刘备登上帝位,诸葛亮还对刘备说过这样一番话:“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群臣的称帝建议,刘备究竟是什么态度呢?《三国志·诸葛亮传》载:“二十六年,群下劝先主称尊号,先主未许。”从这段记载来看,刘备似乎并不同意称帝的主张。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就在部分大臣上表要求刘备称帝的同时,也有另外的三位大臣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而他们的结局都非常悲惨。

首先第一位是曾经为刘备稳定益州局势立下大功的刘巴。据《三国志·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载,对于部分大臣提出的刘备称帝主张,刘巴认为“如此示天下不广,且欲缓之”。他的这番表态引起刘备的不满。从此,刘巴心惊胆战,“惧见猜嫌,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一年后郁郁而终。

还有一位反对刘备称帝的是益州名士费诗。他曾经受刘备的委派来到荆州,成功化解关羽黄忠的不满,称得上了有功之臣。不过,对于刘备称帝的建议,费诗这明确表态了自己的反对立场。《三国志·费诗传》中明确记载了费诗的态度。他认为:“殿下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羁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阳,获子婴,犹怀推让,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费诗的这番表态造成的后果也非常严重,被刘备认定是“忤指”,随即被贬为永昌从事。

与刘巴与费诗相比,还有一位大臣的命运更为悲惨,也更令证明刘备对于称帝的真实态度。这个人名叫雍茂。《三国志·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载,刘巴反对刘备称帝时,主薄雍茂也在旁附和刘巴的看法,结果“(刘)备以他事杀茂”,说穿了还是因为雍茂反对刘备称帝而惨遭杀身之祸。由此观之,刘备所谓不同意称帝的态度完全是在故作姿态,而当有大臣明确提出反对称帝的主张后,刘备的真实面目立刻暴露了出来,其实早就想当这个皇帝了。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哪一派的观点?君臣之间的关系形同于父子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传统文化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是我们在古装剧中经常能看到的一句台词,很多人把这句话理解为皇帝具有绝对的权威,所以能够决定任何人的生死。实际上古人是把君和忠联系在了一起,君让臣死,如果臣不死便是不忠,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话“父要子亡,子不亡视为不孝。”我们也知道古

  • 血流成渠什么意思?血流成渠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传统文化

    231年,诸葛亮率领大军准备进攻祁山,曹魏方面曹真重病,所以曹睿派司马懿前来抵挡诸葛亮。司马懿在打仗方面的经验和诸葛亮完全不是一个层级的,诸葛亮此后大破司马懿,使得司马懿只能退回保营,此后再也不敢主动出击。不过诸葛亮粮草出现接济不上的问题,只能选择退兵。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血流成渠&

  • 古代十大青铜器介绍,个个都是稀世珍宝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传统文化

    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高峰期是从夏商到秦汉,中间足足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直到铁器的出现,才逐渐替代了青铜器。早年间,由青铜打造的器皿被认为是最精美的物品,深受各国皇室的喜爱,商朝中期,各类青铜器的品种就已经很丰富了,而且还是在器皿上出现铭文或者花纹。到了西周,青铜器发展至顶峰时期,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古代十

  • 作威作福什么意思?作威作福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传统文化

    曹操去世后,曹丕改朝称帝,任蒋济为相国长史。后来曹丕给夏侯尚的诏书中,提到“作威作福”一词,夏侯尚还十分得意的把诏书给蒋济看。结果蒋济急忙觐见曹丕,并且指出曹丕这样说的不妥之处。最后曹丕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取回了交给夏侯尚的诏书。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就是“作威

  • 清明上河图为什么有很多酒肆?宋朝人有多爱喝酒?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传统文化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年间,都城汴京繁荣的一面,也是当时最真实的历史写照。五米长的画卷中,描绘了大量的人物、房屋、桥梁建筑等。不过有人发现,《清明上河图》有很多酒肆,酒肆就是指酒馆,在画中几乎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出现一个酒肆,难道宋朝人这么爱喝酒么?其实无论是文人还是武人,大家都爱酒,而且酿酒的技术也

  • 歃血为盟什么意思?歃血为盟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传统文化

    高干是东汉末年并州刺史,袁绍的外甥。官渡之战以后,袁绍逃回冀州不久便发病身亡。袁谭和袁绍又不和,导致被曹操逐一击破,曹操已经扫除了一统北方的最大障碍,但在并州之战受到高干的顽强阻挠。曹操在荀攸的建议下使出诈降一计,成功率军击败高干。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歃血为盟”,就和此次

  • 闷闷不乐什么意思?闷闷不乐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传统文化

    陈登是东汉末年将领,传闻陈登从小便怀有扶世济民之志,并且学识渊博,智谋过人。陈登25岁举孝廉,在东阳担任县长,后来陈登向曹操献上计谋击败吕布。不过这中间却发生了一段小插曲,陈登原本是吕布的手下,被吕布派来说服曹操,让他支持自。结果却遭到陈登的叛变,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闷闷不乐&rdq

  • 周急继乏什么意思?周急继乏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传统文化

    任峻是东汉末年屯田制的推广者,虽然他在三国的历史中不算出名,但做出的贡献却不小。当时董卓霸占朝廷,任峻集结数百人选择投靠曹操,此后曹操每次出征都认命任峻负责运送粮草。但每次发生饥荒,粮草便会中断,所以任峻便想了一个办法招募百姓屯田,此后曹军的粮库迅速丰足。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周急继乏

  • 退避三舍什么意思?退避三舍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传统文化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的典故和晋文公有关,其实发生在晋文公身上的成语典故还挺多的,例如贪天之功、竭泽而渔、师直为壮、兵不厌诈、志在四方等。晋文公作为春秋时期第二位霸主,和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是整个春秋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而且晋文公的一生也十分具有传奇

  • 为什么中国人更热衷于茶话会?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茶话会,相信喜欢喝茶品茶的小伙伴们都不会陌生了。茶话会与茶宴平行于世,但茶话会不像茶宴那样的奢华,但是又不像日本茶道那样循规蹈矩。茶话会更加的质朴无华,吉祥随和,因而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并广泛用于各种社交活动。例如,上至欢迎各国贵宾,商议国家大事,庆祝重大节日;下至开展学术交流,举行联欢座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