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的“三从四德”具体是指什么?父亲死了,母亲必须听儿子的吗?

古代的“三从四德”具体是指什么?父亲死了,母亲必须听儿子的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273 更新时间:2024/1/22 2:50:10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当中,女性的地位是非低下的,是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形势。女性往往只是被当做男性世界的附属品而存在着。儒家的士大夫们为了让女性成为自己心目中的贤妻形象,就要根据“内外有别”的原则制定了专门针对女性的行为道德规范,这个道德规范就是我们所说的“三从四德”。

所谓“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出处《仪礼·丧服·子夏传》)。很多人根据字面意思理解,认为古人对女性实在是太不公平。“未嫁从父”还说得过去;“既嫁从夫”就明显违背了现代人观念中的男女平等原则;“夫死从子”就更是说不过去了,丈夫去世后,难道作为长辈的母亲还要服从自己的儿子吗?

其实,上述这种理解并不正确,虽然古代社会对女性很不公平,但也不至于到蛮不讲理的程度。“三从”的真正含义是指:女性在待嫁闺中的时候要听从父亲教诲,不能顶撞长辈;女性出嫁后要辅佐丈夫,男主外,女主内,与丈夫一同操持家业;万一丈夫不幸离世,已为人母的女性就要想办法将孩子抚养长大,并帮助孩子成家立业。因此,“三从”中的“从”,并非是表面上的顺从之意,而是代表了“辅佐、辅助”的意思。

在古人的观念中,年龄的权威往往要高于性别的权威。恪守孝道是为人子女的最高义务,无论是对父亲还是对母亲都一样,“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在绝大多数纲常有序的家庭中,丈夫离世后,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女性就成为了家庭中的最高权威,无论儿子是否心甘情愿,他们都要不同程度地服从母亲的安排。

历史上关于女性掌握绝对权威的案例并不罕见,比如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去世后,皇后吕雉就成了国家的实际控制人。类似情况在民间也同样存在,现存的一份大约公元5年(汉平帝元始五年)的民间遗嘱中可以看到,一位寡妇在临终前将自己的几个儿子召集到跟前,她当众把全部家庭财产、家庭成员以及亲戚名单全部罗列出,并规定如给儿子们分配土地,以及在怎样的前提条件下他们才能够获得这些土地。当地官吏以遗嘱见证人和公证人的身份参与了此事,说明在当时官方是认可这位寡妇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的。

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有不同表现。汉朝和唐朝的女性地位较高,所以在这两个时期,出现了不少鼎鼎大名的“女强人”,其中的代表人物当属吕后和武则天。而到了明朝和清朝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反而大大降低。《大明律》中规定,妇女故意杀死丈夫,要受到凌迟处死的酷刑。而丈夫杀死妻子,则是被处以绞刑。如果丈夫的杀妻行为被认为有充分理由的时候(比如妻子辱骂公公婆婆),则只需要处以杖责一百的惩罚。类似体现男尊女卑的法律条在《大明律》中不胜枚举。

因此,如果女性真有机会可以穿越到古代,前往汉唐时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如果是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朝,那基本就要凉凉了。不过,无论在哪个历史朝代,长者为尊这个道德标准都是通用的。即便是在明朝时期,丈夫不幸去世后,母亲和儿子谁说了算?当然是老妈说了算!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欧洲中世纪的性戒律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在欧洲的历史当中,对于“非法”性行为的公共惩罚乃是常态。虽说在细微之处不无差异,不过在欧洲每个地区社会都会提倡性戒律的理想,并且惩罚自愿发生偷情行为的人群。而这正式基督教文化当中的核心特征,从中世纪早期开始,其重要性日益突显出来。《性的起源》一书试图将性的历史还原为一种重要的

  • 李商隐《南朝》中的徐妃是谁?只得徐妃半面妆的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传统文化

    “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这是李商隐《南朝》中的诗句。很多人都对徐妃,还有徐妃半面妆的故事感兴趣,那这里面提到的徐妃究竟是谁呢?其实徐妃就是梁元帝萧绎的妻子徐昭佩。徐昭佩在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因为她的经历实在非同寻常,而徐妃半面妆的故事也是大有来头。这次就为

  • 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制酒的?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中国的酒文化,这段历史已经拥有了上千年的时间了,据说我国早在周朝时期就已经熟练掌握了酒曲复式发酵法。掌握这项技术后就可以大量的进行酿造黄酒了。到了宋朝时期,人们又发明了蒸馏法,使得酒的酒精浓度更高,而白酒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渐盛行起来。事实上,不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对于酒是有着非常独特的情感的,

  • “犯太岁”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传统文化

    有一句老话: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讲的是到了自己的生肖本命年的时候,会遇到所谓的“岁冲”,也可以说是“犯太岁”,加上另外另个生肖会有“岁破”。也就是说每年会有3个生肖属相受到“太岁星”的冲克,必须要要在

  • 甪端怎么读?太和殿为什么会摆放甪端?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甪端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瑞兽,读音读作“lùduān”。甪端长相和麒麟相似,会四方语言,日行万里,不过甪端只会陪伴明君,专为帝王护驾。传说甪端是由秦始皇培育出来的神兽,秦始皇想看世上独一无二的物种,便命令下人培育出了这样一个集合各个动物为一体的兽王。在太和殿中就放有一对甪端

  • “江”与“河”的区别是什么?黄河为什么不叫“黄江”?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长江与黄河都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河流,人的生存跟水是脱不开关系的,所以说长江与黄河的周边都拥有着非常古来的文明。不过很多人对于江与河的区别不是很理解,那么究竟“江”与“河”哪个范围会更大一些呢?黄河为什么不叫黄江?长江为什么不叫长河?这两个字到底

  • 成语“表里山河”指的是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表里山河”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这个成语在我国古代是专门用来形容山西境内的大山大河的,因为山西省地势险要,是最典型的由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属于易守难攻之地。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诸侯国,当时处在山西的诸侯国便是晋国。到了春秋时期,晋国国力达到了顶峰,成为了五霸之

  • 刑不上大夫是什么意思?刑不上大夫出处释义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在古代,大夫以上级别的人会享有一定的特权,这里的“大夫”并不是医生的意思,而是一种官职。可能很多人对于“刑不上大夫”的理解是,就算大夫犯了法也能免去刑罚,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刑罚本来就是一个需要公证对待的东西,难道贤者犯法就可以逃脱罪名吗?实际&ldqu

  • 成语“烽火狼烟”是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我国文学作品当中看到“狼烟”这个词语,只要一看到这个词,随即就会想到“烽火”了。在我国古代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是点燃烽火台上的烟火,等到诸侯们率领着大军前来护驾的时候才发现被耍了。而这烽火狼烟就代表着“战争”

  • “星期”一词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星期制,这个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巴比伦文化中了,这个制度随着事件以及文化的进展,后来又传到了古希腊与古罗马等地区。在古罗马则是用自己信仰的神灵为7天一周而命名。星期制最早是有君士但丁大帝左制定的,在公元321年正式实施,此后星期制就开始慢慢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以至于到现在全世界都开始通用星期制。中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