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中济公所想表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中济公所想表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103 更新时间:2024/2/4 13:31:14

《活佛济公》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看过了,除了被“鞋儿破,卖儿破,身上的袈裟破”反复洗脑之外,记忆最为深刻的就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了。一直以来,很多朋友都以为这句话是济公的洒脱、不羁,不受到世俗规矩约束的自我评价。在我们日生活中也经常有人用这句话来去安慰他人。直到我看到了这句话的全,才知道我一直误解了济公禅师这句话真正的意思。

明朝末年是个群雄逐鹿的乱世,张献忠自成、清军、明军、各路起义军混战不休,各路军阀中,张献忠最残暴嗜杀,经常在城破之后下令屠城,还有一句非常有名的“七杀诗: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张献忠攻打城都时,围困了城都数月,迟迟攻不下来,烦躁的张献忠令人成都城里射招降书,威胁成都守军如果不投降,就在城破后屠城三日。但成都守军坚决抵抗,誓不投降。

张献忠当时驻扎在城外的寺庙里,但佛门慈悲没有化解他心中的戾气,反而让他滋生了恶趣味。城里的守军他解决不了,就拿庙里的和尚出气。张献忠令人端来一大锅肉,强迫和尚们喝酒吃肉。我们都知道,佛门是严禁吃肉的,一旦破了戒,就等于自己半生信仰毁于一旦,对于真正的信徒来说,这比肉身的毁灭更痛苦。

僵持时刻,有个叫破山的和尚出生了“如果你答应不屠城,我愿意吃肉”

张献忠答应了他,于是破山和尚一边吃肉一边念着这句话“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他是为城里万千百姓破的戒。

活佛济公一生行善无数,他已经做到了真正的内心神圣,自发向善,不需要清规戒律的约束,因此,他可以做到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但济公大师把这句话传下来的本意并不是让所有佛门弟子都学他的酒肉穿肠过,学他的放弃清规戒律,而是警示后人不要轻易学他。我们误解济公禅师是因为我们没看到“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后两句,片面的断章取义了!

济公禅师这句话的完整原文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济公禅师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清规戒律不能随意突破,否则很容易坠入魔道。不能为了破戒而破戒,只有真正内心神圣才能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破山大师破戒也是因为心中存了保全万千百姓的神圣念想才能做到这一点,他吃的不是酒肉,是张献忠心中的戾气,以身度魔,这是大慈悲。

而我们用圣人的这句话作为挡箭牌,为破戒而破戒,打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幌子,做着无视规则的事情,无非是自欺欺人而已。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古代的“三从四德”具体是指什么?父亲死了,母亲必须听儿子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传统文化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当中,女性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是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形势。女性往往只是被当做男性世界的附属品而存在着。儒家的士大夫们为了让女性成为自己心目中的贤妻形象,就要根据“内外有别”的原则制定了专门针对女性的行为道德规范,这个道德规范就是我们所说的“三从四德&

  • 欧洲中世纪的性戒律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在欧洲的历史当中,对于“非法”性行为的公共惩罚乃是常态。虽说在细微之处不无差异,不过在欧洲每个地区社会都会提倡性戒律的理想,并且惩罚自愿发生偷情行为的人群。而这正式基督教文化当中的核心特征,从中世纪早期开始,其重要性日益突显出来。《性的起源》一书试图将性的历史还原为一种重要的

  • 李商隐《南朝》中的徐妃是谁?只得徐妃半面妆的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传统文化

    “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这是李商隐《南朝》中的诗句。很多人都对徐妃,还有徐妃半面妆的故事感兴趣,那这里面提到的徐妃究竟是谁呢?其实徐妃就是梁元帝萧绎的妻子徐昭佩。徐昭佩在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因为她的经历实在非同寻常,而徐妃半面妆的故事也是大有来头。这次就为

  • 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制酒的?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中国的酒文化,这段历史已经拥有了上千年的时间了,据说我国早在周朝时期就已经熟练掌握了酒曲复式发酵法。掌握这项技术后就可以大量的进行酿造黄酒了。到了宋朝时期,人们又发明了蒸馏法,使得酒的酒精浓度更高,而白酒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渐盛行起来。事实上,不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对于酒是有着非常独特的情感的,

  • “犯太岁”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传统文化

    有一句老话: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讲的是到了自己的生肖本命年的时候,会遇到所谓的“岁冲”,也可以说是“犯太岁”,加上另外另个生肖会有“岁破”。也就是说每年会有3个生肖属相受到“太岁星”的冲克,必须要要在

  • 甪端怎么读?太和殿为什么会摆放甪端?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甪端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瑞兽,读音读作“lùduān”。甪端长相和麒麟相似,会四方语言,日行万里,不过甪端只会陪伴明君,专为帝王护驾。传说甪端是由秦始皇培育出来的神兽,秦始皇想看世上独一无二的物种,便命令下人培育出了这样一个集合各个动物为一体的兽王。在太和殿中就放有一对甪端

  • “江”与“河”的区别是什么?黄河为什么不叫“黄江”?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长江与黄河都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河流,人的生存跟水是脱不开关系的,所以说长江与黄河的周边都拥有着非常古来的文明。不过很多人对于江与河的区别不是很理解,那么究竟“江”与“河”哪个范围会更大一些呢?黄河为什么不叫黄江?长江为什么不叫长河?这两个字到底

  • 成语“表里山河”指的是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表里山河”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这个成语在我国古代是专门用来形容山西境内的大山大河的,因为山西省地势险要,是最典型的由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属于易守难攻之地。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诸侯国,当时处在山西的诸侯国便是晋国。到了春秋时期,晋国国力达到了顶峰,成为了五霸之

  • 刑不上大夫是什么意思?刑不上大夫出处释义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在古代,大夫以上级别的人会享有一定的特权,这里的“大夫”并不是医生的意思,而是一种官职。可能很多人对于“刑不上大夫”的理解是,就算大夫犯了法也能免去刑罚,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刑罚本来就是一个需要公证对待的东西,难道贤者犯法就可以逃脱罪名吗?实际&ldqu

  • 成语“烽火狼烟”是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我国文学作品当中看到“狼烟”这个词语,只要一看到这个词,随即就会想到“烽火”了。在我国古代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是点燃烽火台上的烟火,等到诸侯们率领着大军前来护驾的时候才发现被耍了。而这烽火狼烟就代表着“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