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百鸟朝凤喜事还是丧事?

百鸟朝凤喜事还是丧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817 更新时间:2024/2/4 13:34:07

在我们生活当中,人都是有情感的,这情感包含着很多方面,对于自己的乡土之情也是占着一席之地的。在很多人的心里,只要是踩在了家乡的土地上,心里面才会觉得踏实,才会美滋滋的。因为这地方就是根,就是家,而在外的便是“漂泊”。小编近期才看了电影《百鸟朝凤》,看完后心中有那么几天无法安宁,因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没有家。

《百鸟朝凤》这部影片更大的意义不是讲传统化缺少了传承,最真实的意义是透露出,对这个时代年轻人茫然的担忧。

记得前些年一个北漂女孩写出的一段话:

“那天加班到很晚了,我去吃了一碗面。吃着吃着就哭了,面里有妈妈做的饭的味道,想起一个人在外这么长时间,多久都没见过妈妈了,也没再吃过妈妈做的饭。自己出来工作这么多年,只能做到不再父母伸手要钱,当初全凭了冲动走出,这一刻,突然想回家了。”

当年,这段话在社交平台上疯转,该是看哭了许多人吧,因为感同身受。

我想很多人,尤其是在外漂泊的年轻人,看了都会心酸吧。只因一碗面,或是路边的一簇花,甚至天边的一朵云,像极了家乡曾有的感觉,就不由的心尖一酸,忍住潸然泪下,继续漂泊。

我学文时,也有师父的。他曾告诉我,只有你眼含热泪写出的文章,别人才会眼含热泪的读完。

《百鸟朝凤》是吴天明导演的遗作,也是他含着热泪创作的影片,辗转两年,黯然离世,跪求排片,戏里戏外都让人唏嘘不已,泪眼模糊。

看了《百鸟朝凤》,总会有感而发。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私信或留言把你的感受写出来吧。不过暂且不忙,先看下文。

吴天明导演是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2014年3月4日中午,吴天明因心梗离世,享年75岁。

八百里秦川的土地上,总少不得焦三爷的身影;庄户人的农闲身畔,更难得是有唢呐声。

黄土地的脊背上长出了无双镇,无双镇的唢呐声喊大了一代人,就像天鸣喊妹子回家吃饭一样,全村人都能听得见。这亲情就濡染到了血脉中,这乡音就印在了骨子里,这唢呐声中包含的意味就一代代响起在庄户人的骨头缝儿里了。

黄河岸边,少不了这声响。

《百鸟朝凤》剧照:唢呐焦三爷

《百鸟朝凤》剧照:焦三爷与游天鸣合奏《百鸟朝凤》

然而这个时代留给传统文化风俗的时间太少,少的甚至来不及思考,便在现代化潮流的裹挟之下衰颓消散。也许社会的进步总会撕裂着曾经的回忆,当初响起在田间地头、红白喜事的唢呐声只能流淌在录音机里。

《百鸟朝凤》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乡土情结亲情气息让他们那个时代更饱满和温存。那个时代的国人,骨子里是热忱、淳朴的,一曲大丧的曲子就能评判一个人生前所有的功德,因为人心自有公论。一支唢呐,是匠人精神的传承,也是“焦家班”到“游家班”的人生过渡。焦三爷会成过去,游天鸣也会成过去,甚至唢呐也会成为过去,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国人这种祖辈传下来的德性是不是要成过去!

《百鸟朝凤》剧照:焦三爷与游天鸣对饮

儿时的记忆,怕是在当下再也找不出原型了吧。也许有一天,你现在推崇的一切都会被年轻人,像你嘲笑前辈一样嘲笑你。我们终会老,衰老的过程是缓慢的,而社会的脚步是飞快的。所以,你步履匆匆,初心已忘。

这个时代太浮躁,这个时代的人也浮躁,因为快。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没有家,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过着自己不喜欢的生活;看着自己不喜欢的自己,靠着惯性,活着。

我们儿时的游戏早已不见

是这个时代给了年轻人太多压力,不得不放下梦想,步履蹒跚?

是这个社会给了年轻人太多不公,不得不放下尊严,衣衫褴褛?

你可问过自己,初心在?拍拍尘土,继续上路吧。

那如果放大、抽象到一种技艺,一种风俗,一种文化呢?

是不是感同身受,想说一句,世风日下,斯文扫地。

这个时代充斥着浮躁

《百鸟朝凤》让我深深的感怀,以至于连日心乱如麻。

用一句高晓松的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于是我想起年轻人最热的一个问题:旅行的意义。为什么要问旅行的意义?因为你没有家,只能把漂泊路上的清风拂面,当成儿时母亲的呢喃低语。

现实的压迫让一代代年轻人不得不放下梦想,承担起本不属于这代人的痛苦。当从北上广的挣扎苟且下蓦然回首时,世间全然变了模样。

逃不离的北上广,回不去的是家乡。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没有家。没有家,就丢了魂,就少了骨子里的硬实。

人在他乡格外贱。

很刺耳,但不错。

每当你寒夜独归,扫落一身疲惫,孤坐窗前桌畔,可曾回忆过当初的梦想和作别的故乡?可曾思索过生活的意义和憧憬的远方?

你活得不像自己。

你的家在何方?有人说家是远方翘首远望的父母,有人说家是男儿脚下的土地。这都要从自己的基因里找答案——祖辈传下来的德性。

祖辈传下来的德性,和现代社会不冲突。这个时代处在变革的阵痛中,我们不知道下一步将何去何从,那就坚守自己的传统就好。有了传统,就有了家。

很多人都喜欢提起西方来对比我们,更多的人会推崇绅士精神。我们传统的道德学之一二便能彬彬有礼,气度自华,堪称君子。何必学什么西人的绅士精神,学来学去学得四不像,反倒丢了国人自己的德性。

“孝”是中国最美的传统道德

把遗传在骨子里的那些热忱、淳朴的基因继续坚持下去,东方人有自己的含蓄和道德,是这片沃土孕育出的人与人相处的伦理规则。更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自信。

君子温润如玉,守好本心,修身养性,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多一些静和内涵,就少了迷茫和戾气。迷茫时向着阳光仰望,总会有家的方向。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三味书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呢?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三味书屋,相信大家对这个词肯定不会陌生了。所谓的三味书屋就是晚清时期绍兴府城内著名的私塾,也是当年鲁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位置。三五书屋位于都昌坊口11号,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那么这个三味书屋所谓的三味到底是指哪三味呢?189

  •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你还知道有什么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传统文化

    端午节吃粽子,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最让人熟悉的习俗了,但是也正因为粽子几乎占据了整个端午节,所以很多人对于端午节的印象也就只剩下了吃粽子。其实,端午节作为一个流传已久的节日,吃粽子只是其中的一个习俗,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只不过现代人已经很少去接触了。那么,究竟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是你所不太了解的呢?1.

  • 威震华夏什么意思?威震华夏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传统文化

    刘备晋升汉中王后,关羽被封前将军。此后关羽率军攻打由曹仁驻守的樊城,关羽利用气候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可惜关羽没见好就收,导致曹操暗中联合孙权将他前后包围,最后败走麦城。关羽战败也直接让荆州失守,蜀汉国力又遭受了不小的损失。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威震华夏”,相

  • 芒种是什么意思?芒种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传统文化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很多节气我们都知道,但是却并不一定都了解,这个节气究竟是有什么作用,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这是因为这些节气大部分都是古代人用于农业耕作的,而现代人很多已经脱离了农耕,可能有人一辈子都没见过耕地,所以很多人其实并不是特别的了解。就比如即将到来的芒种,到底是什么意思,又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

  • 知难而退什么意思?知难而退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传统文化

    孙资是曹魏后期重臣,曹睿病重孙资力荐曹爽为托孤大臣。不过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原本应该会除掉站在曹爽一边的孙资,但司马懿并没有这样做,反而十分器重孙资,还将他官复原职。说明孙资的确是有过人之处,能在几乎逼死的情况下获得一线生机。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知难而退”,就和孙资有

  • 枝附叶连什么意思?枝附叶连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传统文化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在黄皓的建议下取消了丞相职位,此后黄皓凭借刘禅对他的宠信开始摆弄朝政,使得蜀汉内部出现分裂的迹象。当时姜维就曾上书,请求刘禅除掉黄皓,但却被刘禅拒绝。此后姜维担心黄皓会加害自己,于是不敢回到成都,只能在外驻扎屯兵。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枝附叶连”就和姜维有

  • 事不宜迟什么意思?事不宜迟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传统文化

    刘备打赢汉中之战以后,集团势力发展至顶峰。当时就有人劝说刘备进封汉中王,但刘备却犹豫不决。实际上,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汉室迟早会被曹氏顶替,而刘备的目标则是延续汉室血脉,所以刘备封王称帝之路似乎早已注定好。所以此时推辞可能也只是想走个过场。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事不宜迟”,就

  • “解手”原本是别离的意思,为什么此后会变成专指上厕所?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传统文化

    现代人说“解手”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上厕所。不过解手这个词在古代还有另外两个含义,分别是别离和解决。韩愈在《祭河南张员外文》中写道:“两都相望,於别何有,解手背面,遂十一年。”这里的“解手”就是分开的意思。那为什么此后&ldqu

  • 历史上能被称国士无双的人有谁?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国士无双这个成语,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个称号是非常有实力的人的象征。话说第一次被称之为国士无双的人就是汉初时期的韩信了。国士无双的意思就是指国家中独一无二的人才了,那么在我国的历史上除了韩信以外,还有谁能够被称得上是国士无双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春秋时期称得上国士无双的人1、管仲功绩:辅佐齐

  • 唐朝和宋朝的中秋有什么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我们都知道,中秋节是外国从古至今的一个传统节日,最初是在北宋时期确立的,每年的8月15便是中秋节。但是说到这里就感到有些矛盾了,因为早在更早的唐朝时期就已经有中秋节了,若是去专门探寻中秋节的根源,这段历史都可以追溯得到周朝时期。所以说中秋节的来历是非常久远的,只不过北宋是专门明确的确定了一个日子是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