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三国历史,诸葛亮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物,因为《三国演义》的广为流传,使得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在刘备的指挥下,他主张联吴抗曹,为实现三分天下做出了巨大贡献。刘备死后平定南中,岐山六出,起兵北伐。一个“模型”记录了他对蜀汉的奉献。
众所周知,诸葛亮在蜀汉的最高官职是蜀汉丞相,他还兼任益州牧和李思校尉。到了蜀汉后期,荆州失守,蜀汉的版图只有益州加汉中,所以诸葛亮可以说是拥有了蜀汉的全部权力,官位和军权都达到了顶峰。
不过,丞相和益州牧都是身居要职,但就头衔而言,诸葛亮的最高地位不是给的,而是他的死敌司马家族给的。蜀汉时期,诸葛亮的最高爵位是武乡侯,一个乡侯连魏延的南郑侯都比不上。但司马氏家族建立的东晋却封他为武兴王。
千百年来,很多人都极为不解。诸葛亮六下祁山,多次给司马懿一家带来麻烦。上谷之战,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都快完蛋了。诸葛亮本来就是生死之敌,为什么还要封他为王?
有人推测“诸葛亮内斗内行,外斗外行”。诸葛亮多次发动北伐,不是为了打击曹魏统一中原,而是为了夺取两人的权利。最终诸葛亮取得胜利,成功铲除了这两个人,最终加速了蜀汉的灭亡,也间接帮助了司马家族,于是封诸葛亮为吴兴王。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看看诸葛亮想夺权的两个人是谁。
第一个李严,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两个人,一个是一对。但一开始,诸葛亮只是在丞相的位置上掌控政权,而李严还兼任中央护军,掌管内外军务。甚至有人说,李延是刘备为了平衡诸葛亮的势力而留下的。
诸葛亮每次发动北伐,都只带一两个月的粮草,让李延负责守后方,供应粮草。这期间,他还让李延离开江州,驻守汉中。这不仅让李延离开了老巢,也让李延和汉中太守魏延之间产生了嫌隙。但是,李延不能不识破诸葛亮的战略。最后诸葛亮找了个借口说李延对粮草监管不力,成功罢免了李延。
第二个魏延,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少有的统帅,深受刘备器重。有一次刘备甚至抛弃了张飞,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可以说刘备是魏延的伯乐。相反,诸葛亮第一次见魏延的时候,说他天生叛逆,要斩杀魏延。虽然这是诸葛亮威逼利诱的策略,但魏延和诸葛亮的关系从一开始就不怎么好。
后来诸葛亮以丞相名义多次北伐,汉中成为必经之地。身为政府官员的魏延,自然要追随诸葛亮,服从他的命令。后来诸葛亮多次拒绝魏延的计划,但蜀汉后期没有得力的将领,诸葛亮对此又爱又恨。因此,直到他觉得自己快要病死的时候,他怕自己的队伍里没有人能控制住魏蔡妍,决定收他的手。死时,与魏延不和的杨仪被任命为统帅。最后潜伏在魏延身边的马岱拿起刀,倒下了,结果了魏延。
这就是很多人推测诸葛亮被司马家族封为王的原因。他们认为诸葛亮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利,除去了刘备的支持,最终加剧了蜀汉的动荡,加速了蜀汉的灭亡,间接为司马家族统一三国提供了条件。
然而,我不这么认为。诸葛亮可能有点权力欲,但他也是一个传统文人,忠君思想根深蒂固。刘备被谏为王,诸葛亮知道刘备不高兴,就敢谏。刘备死后,他是劳动模范。
诸葛亮只是想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恢复汉朝,实现自己的价值。至于东晋前敌诸葛亮为何被封为武兴王,真正的原因只有两个字“宣传”。每一个统治者都宣扬着为王朝的稳定而忠君的思想,连曾经的敌人都无所谓,更何况诸葛亮死了,国玺也不过是个头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