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生活在台湾省岛的原住民祖先,除了部分当地原住民外,大多是早在石器时代就生活在福建沿海地区,后迁居台湾省岛的“闽粤”人。三国时期,这些人被称为“伊山”。
许先生将《台湾省志》中所列的台湾省原住民的100种特殊风俗习惯与马来人进行了比较,只有18%是相同的。与大陆南部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壮、侗民族相比,相似度居然在80%以上;石狮教授和黄大寿教授将其归纳为16篇文章,并进行了微妙的比较。从上面的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台湾省的原住民在衣食住行、婚丧习俗等基本生活习惯上,与大陆南方的族群是如此的相似或相近。这是台湾省原住民来自大陆南部古越人和古百越族群的最有说服力的依据。“百越”是台湾省原住民的主要族源,这已被考古学和民族学所证实。
台湾省语族究竟来自南岛语族还是百越语族,有待未来更多的基因研究数据来解答,但目前的数据更偏向于后者。根据东亚部分民族的Y染色体单倍型分布,H9分布在傣、壮、侗、黎族和高山族,并向东北延伸。H10和H12几乎只分布在侗台族和高山族,可以认为是百越族特有的。H9分布在瑶族、畲族等苗、瑶族中,可以认为是其特有类型。中国苗族、瑶族没有百越的H9、H10、H12,百越也没有H7。因此,这些单倍型是这两个系统民族的识别标准。H9、H10、H12几乎占了高山族的75%,高山族占了100%,说明其他百越民族亲缘关系很深。主成分分析表明,百越系统分为两大群,金辉、马桥和台湾原住民聚为东越群,西南的侗族和傣族聚为西越群。
唐朝以后,来自南太平洋中部马来群岛、加罗林群岛、印度尼西亚、马来、菲律宾、日本等岛屿的其他民族和不同起源的土著人也迁到台湾省岛,通过与当地土著人和在漫长岁月中较早到达的“百越”民族融合,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群体。16、17世纪后,从大陆东南沿海迁徙到台湾省的大量汉人,给台湾省带来了先进的经济、文化和传统的生活习俗,使居住在城市、平原和危急平原的群体在汉文化的影响下迅速发展起来。原本生活在平原地区的“平普”群体已经全部汉化。然而,一直生活在山区的其他群体由于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较小,保留了“奥托·福”作为马来人共有的神的祖传遗产。此外,“文身”、“刺青”在偏远地区的排湾族、泰雅族、夏塞族中仍很流行;泰雅族、布农族、曹族至今仍保留着与古百越族相同的古老习俗和审美,如“切牙”、“染牙”、“脱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