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室加上诸侯国的领土面积约为340万平方公里,但周王室直接控制的领土面积不到十分之一。战国时期,周王室只有洛阳及其周边百里之地。周王室分封诸侯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保卫王姬,二是扩张领土;凡是新开辟的诸侯国领土,名义上都属于周朝。
周朝建立后,以“兴亡国,继绝世”的王道治国。除了夏商分封的诸侯国,周朝还分封了70多个新的诸侯国。按照诸侯国的属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姬姓诸侯,都是周朝的后裔,如的长子陆、的弟弟蔡、的弟弟金、的儿子燕、的幼子郑、的幼子曹、的儿子姬振铎、魏国等。
二是有功诸侯,这些诸侯都是不同的姓氏,但对周王室都有很大的贡献,比如齐(姜子牙)、秦(秦救周为诸侯)、楚(派数百人帮助灭周);第三,圣人后裔,这样的诸侯都是圣人之后或者前朝,比如宋国(殷商后裔)、陈国(后裔)、越国(夏朝后裔)。
当初分封的诸侯国,面积都不大。按公、侯、伯、子、公分封的土地,最高公爵诸侯国的封地只有100里,伯爵70里,子爵50里。比如楚国封在丹阳,疆域只有五十里,国号子爵,国号子楚。所以天下有800个诸侯国,每个诸侯国都有50-100里的疆域,也就是说现在的一个郡相当于当时的一个诸侯国。
后来各诸侯国在对抗四夷入侵的战争中互相兼并,扩大疆域,于是有了楚、秦、齐这样的大国。许多小国被大国消灭了。到战国初期,天下八百诸侯只有三十余个,其中战国七雄最大。
所以严格来说,当时周天子直接管辖的领土只有和成州,也就是关中平原和中原,其他地区都被各地的野蛮部落占领了。诸侯去国,不是和风细雨。他们只要出示周天子颁发的文书,就能获得当地百姓的服从——这些诸侯也需要再次征服。好在当时只有周建立的中央政府,所谓万人空巷,跑遍天下。因此,诸侯们的重新征服进行得很顺利。比如姜太公在齐国的时候,打败了很多当地的乐毅;江汉地区的诸侯打败了怀一等等。
直到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能够牢牢控制的领土还只是分散的据点,于是形成了大量的飞地。所以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大多是君主作为氏族首领对话语权的争夺。战国时期,由于土地制度的改革,农民被分配土地,成为纳税单位,从而形成了连贯的疆域。
所以周朝分封的时候疆域并不大,只有关中和中原。他们之所以选择分封制,正是为了激发民众的探索热情,让他们借助中央的力量,迅速向周边扩张势力。历史证明,这一措施极为有效。在很短的时间内,周朝将统治的触角遍布大江南北,长江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