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国(前278-前109年)是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部落。其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为中心的云南中东部,史学界常称其为滇族。
公元前278年,楚国派了一队楚将军庄传到滇池地区。征服当地人后,因回归被秦国割据,于是留在滇池地区,建立了滇国,都城在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云南在云南历史上存在了约500年,出现于战国初期,消失于西汉初期。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攻克云南,云南王向汉投降。
名称的由来历史学家认为,云南的名称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云南的名称源于滇池的名称;第二,认为滇国的名称来源于氐羌酋长的名字,或在氐羌后裔白族和彝族的语言中表示“滇”和“黄”(平坝)。学者黄懿陆认为典字来源于越语,即越人“祠”的本义;云南诞生时,汉人尚未进入,汉人到来后,用当地越南语翻译成汉字并记录下来。云南以国命名,建在池旁,所以先有云南之国,后有滇池。
在古代历史上,滇池里生活着许多自称“滇”的部落。
考古资料证实,滇国的出现不晚于战国早期。
公元前7世纪左右的春秋时期,云南的国家机器已经健全完备。
公元前278年,楚国的将军率领一支军队来到滇池地区,目的是征服当地的滇人,加入楚国。后来因为回国路线被秦国切断,就留在滇池地区,按照当地习俗建立了滇国。
公元前223年,乔庄的孙子将云南的都城从呈贡迁至晋宁区。
公元前122年,汉族使臣开始经过云南,云南王把汉族使臣留下,派人替他们寻找西行之路,以毒攻国。
西汉元丰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来到云南,云南王全国投降,邀官入朝。于是汉武帝让滇王王银恢复他的人民。此后的史料中没有关于滇的记载。
“滇”的疆域是建立在我国西南边疆的古代王国,主要分布在以滇池为中心的云南省中东部地区。云南的区域在云南中东部,以滇池为中心,连接阳宗海、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学术界认为,云南的疆域主要位于滇池周边,东至石林、鲁西。北大会泽、昭通等地;到达南部的新平、元江、个旧;西至安宁及其附近,是东西宽约150公里,南北长约400公里的区域。
春秋战国时期云南的地理范围涵盖了后来西汉武帝征服云南时设立的宜州郡的地理范围。
汉武帝征服云南,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一西南,实现大一统。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郭昶出兵西南,随后他到了滇国,在那里楚王主动投降,被汉武帝册封,授予滇王封号。
汉武帝给云南王金银,不是国君,是爵位和封地。汉武帝给滇王加封的时候,似乎费了很大的力气,既要拉拢滇王,利用他在部落的威望稳住一方,又要防止滇王坐上王位,妨碍中央王朝的统治。于是,一枚独特的云南王蛇新金印出现了。
在汉武帝的巧妙安排下,云南首领虽被追封为“王”,但只得到“侯”的封号,职位归提督指挥,无权带兵,只管辖原族。可见,汉朝把王银送给云南之日,就是云南国灭亡之时,云南国的历史也就结束了。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汉元寿元年(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使者来求“蜀毒”,受到了云南国王和羌人的热情接待。所以13年后,元丰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带兵抵滇”时,云南王“降全国,邀官入朝”。
汉武帝没有杀云南王,而是在建立益州郡的同时“赐云南王王银,以还其民”。司马迁曰:“西南诸君百余长,独夜郎,滇受王银。肖骁,最宠。”“汉朝推翻西南蛮夷,多国灭亡,只有云南恢复为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