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四郡(公元前108年-公元313年)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魏满后,在朝鲜半岛北部和中部建立的乐浪郡、宣土郡、范缜郡和林屯郡四郡,对朝鲜半岛北部影响很大。
公元前82年,汉朝将临洮、范缜两县合并为乐浪、宣土两县。乐浪郡府仍在今朝鲜平壤;宣土县衙起初由夫差(今朝鲜咸兴)租用,后因甄反抗迁至辽东高句丽(今辽宁新宾)。执政伏羲,高句丽(非高丽,高句丽与高丽有250多年的差距,高丽只是高句丽在后世的称呼。详见高句丽词条)。东汉、曹魏、西晋都保留了乐浪县和宣土县。东汉末年,脱离辽东的公孙在县南部设县,为魏晋所继承。
汉代四郡是汉武帝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建立的四个郡的总称,即乐浪郡、宣土郡、范缜郡和林屯郡。
其中宣土郡建立于前107年,其他三郡建立于前108年。四郡并存只存在了20多年。前82年,范缜县、临洮县和宣土县东部合并为乐浪县,分别为杜威东部和南部,宣土县迁至高句丽县。此后,东汉、曹魏、西晋时期保留了乐浪县和宣土县。
东汉末年,脱离辽东的公孙在乐浪县(原属范缜县)南部设岱坊县,为魏晋所继承。
魏晋时期,高句丽攻占了乐浪县。据报道,与方同居并取二郡的,因不忍与高句丽、百济长期孤军作战,遂率千余户迁往辽西投靠慕容垂。慕容垂后来在辽西为华侨设立了乐浪县(《资同治鉴》卷八十八,建兴元年)。
随着辽西乐浪郡的海外定居,统治朝鲜半岛的汉朝四郡灭亡了。然而,方俊,前范缜县,被孤立,因为它成为中原王朝的飞地。公元4世纪,它与乐浪的故乡一起,成为高句丽和百济争夺霸权的地方。
设定在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兵水陆夹击,灭了盘踞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尉氏朝鲜。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统一旧疆域后,在那里划分地方行政区,设立乐浪郡(约在今朝鲜平安南道,朝鲜县城为旧尉氏朝鲜首都王显成,位于今平壤大同江南岸)、玄土郡(约在今朝鲜咸镜道)、范缜郡(约在朝鲜黄海道和京畿道各一处)和林屯郡(约在今
四县下辖几个县,县领导都是汉人中央派来的汉人。显然,“汉四郡”的建立表明汉武帝已将朝鲜半岛北部纳入汉帝国的统治。
然而,汉朝的四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同时存在的。公元前82年,汉朝将临洮、范缜两县合并为乐浪、宣土两县。乐浪郡府仍在今朝鲜平壤;宣土县衙起初由夫差租用(今朝鲜咸兴),后因甄反抗,迁至辽东高句丽县(今辽宁新宾)。
汉魏晋时期,乐浪县和宣土县的地区和县域不断发生变化。东汉末年,辽东太守公孙康统治县,割据南部,设岱坊县。
再说了。汉魏时期,在朝鲜半岛南部,居住着三支朝鲜人,即马汉、陈晗和韩歌。历史上有54个国家超过10万户。陈晗和韩歌分别有20个国家。总共78个国家。共20万户,约一百万人。
以及高句丽的历史变迁
高句丽起源于中国东北,是中国的一个地方政府。其中以秽、扶余、汉族为主,少数鲜卑族已汉化。
控制权所有权
高句丽是中国的一个地方政权。高句丽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政权,主体是中国东北的一些民族,包括秽、扶余等。
1.朝鲜是由姬子建立的,在商朝贵族姬子的率领下,东移至朝鲜半岛北部。
2.箕子朝鲜被魏满朝鲜所灭,而魏满是燕国大将,所以魏满朝鲜可以看作是地方政权的一次“改朝换代”。
3.魏满朝鲜被汉朝灭,地区被汉朝吞并,建立“汉四郡”。这一事件可以看作是中央政府对朝鲜半岛的控制从囚禁到直接统治的转折点。
前燕慕容氏是最后一个给予高句丽伟大创造的封建政权。公元342年冬,慕容穆灭了高句丽都城丸,但中央政府大乱,无法恢复汉朝以后中国对朝鲜半岛北部的控制,只好接受高句丽的臣服。《资治通鉴》卷九十七载旧国前王前燕攻高句丽后一年,“送其弟为诸侯于燕入朝,贡品珍宝数千不等”。在颜倩的军事压力下,高句丽迁都平壤。
371年,当时的百济太子率领三万大军攻占乐浪,杀死了前朝高句丽国王,百济在短时间内赢得了乐浪。高句丽国王太昊和王长寿多次击败百济,百济军队被驱逐出乐浪郡。大约在公元427年,百济继续争夺乐浪和岱坊县的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