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有名最有同情心的将军是谁?李玲
李陵的爷爷是李广,也是一个悲剧英雄。孙子李陵也继承了祖父的勇敢和悲壮色彩。天汉二年,李陵与二师大将李广利一起向酒泉进发,深化稷山之战。李陵的五千多人的军队被单于的三万多人包围。后来,可汗召集了八万多士兵来骑马。
经过十几天不对等的战斗,匈奴兵还是处于劣势。后来可汗抓到俘虏后,情况就变了;李陵奋力反击了一天一夜,最后还是输了。李陵难过得“羞于启奏陛下!”投降吧。400多名士兵逃到了边境。
本来五千到十万人打几天仗,战败投降是很正常的,但是是时候追究整个行军计划的漏洞和援军迟迟不能到达的责任了。然而汉武帝却不这么认为。当李陵拼死一战时,汉武帝曾把李陵的妻子和母亲作为人质。听说李陵投降,武帝气得连为他辩护的司马迁都被阉了。
后来,武帝也有点后悔。一年多后,他派公孙敖深入匈奴与李陵会合。公孙敖的军队一无所获。为了怕汉武帝生气,他报告说,被俘的当地人说,李陵是正统,可汗受训防备汉军。武帝二话没说,灭了醴陵三族。
李陵非常难过,因为教可汗训练的不是他,而是另一位将军,长城外的一位上尉徐莉。无处申诉的李陵杀死了徐莉。可汗为了保护李陵,把他藏在北方,把女儿许配给他,立李陵为右校王。
李陵即使受到单于的器重,也很少带兵,不愿意为匈奴打汉人。
后来,中国使者来找苏武,不屈不挠,不愿投降的苏武骂魏律(中国投降派)是狗血,而对于李陵,只能悲叹。至少,苏武不原谅魏律,但他能理解和体谅家人被无辜杀害的李陵。健康也是如此,道德和道义还是有区别的。
其实李陵前后投降匈奴的名将也不少。比如说,徐莉,一个西堠城的长城队长。被匈奴攻击后,不得不投降,担任匈奴训练司令。我不知道具体的职位,但是徐莉的工资很高,比李玲高,而且他很受阏氏的欢迎。
与李陵一道,魏律称王。魏律原为会稽人,成长于汉朝,被李延年推荐为出使匈奴的使者。李延年被奴役后,吕薇从汉朝逃到匈奴。可汗立他为定陵王,一直在身边,经常商量事情。这位魏律如鱼得水,愉快地介入了匈奴的政治斗争,成为匈奴一代权臣,在匈奴历史上也是值得书写的。
匈奴第二个国王赵信一次次倒下。他曾经是匈奴的小王,后来战败投降汉朝,改名赵信,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元朔五年攻打匈奴时,三千多骑几乎全军覆没,只好投降匈奴,被封为二王,并娶了伊志燮可汗的妹妹为妻。
后来汉匈战争,赵信献计,匈奴在漠北设精兵,以待之——但后来还是败了。
而李陵二师大将李光礼就倒霉了。他虽然大权在握,但却碌碌无为,无能为力,他看到了很多失败。后来,远离匈奴的李广利不得不投降匈奴,李氏家族由武帝统治。可汗把女儿许配给他,立他为王,等级在魏律之上。不久,他死于魏律的谗言。
投降是绝对可耻的吗?不一定。清初,我们熟悉的是深入人心、清朝后裔的明官。他们都被学者认为是可耻的。即使是朝廷给了他们荣华富贵,但也不能忘记在精神上羞辱他们。但在西汉忠君思想还未深入人心的年代,边境连年战乱,将领相互投降,即使不是常事,也不是什么大恶。
你看,李陵投降后,武帝还派将领欢迎他回来。“贞操”没那么重要。还有,金日磾本来就是匈奴的太子休屠,武帝很爱他。他还被列为新皇帝(赵涵)的四大亲信之一,这至少说明汉武帝并不认为降王有道德问题。
我觉得对历史还是应该有理解同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