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习语“焚书坑儒”的影响,很多人认为焚书坑儒是一回事,其实是两件事,发生在两个时期。今天先说烧书。焚书是谁的主意?是秦始皇吗?不是这样的。
历史上有两个人倡导并最终促成了焚书。巧合的是,这两本书都是在秦国烧的。这在秦孝公时代是第一次。提议者是商鞅。秦孝公任命商鞅进行改革。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
其改革的内容之一是“焚诗明法”(韩非子)。但《韩非子》中的记载很简略,没有具体记载怎么烧,烧什么。
第二次发生在秦始皇时代。提议者是里斯。这个焚书在《史记·秦始皇本纪》和《李斯列传》中都有提及,相当详细。所以重点放在第二本烧上。
烧书的原因是一个论点。争论的主角一个是周,另一个是春。争论的焦点是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弊,以及秦朝应该实行哪种制度。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设宴款待群臣。在敬酒的过程中,周给秦始皇磕头,说陛下“平定海疆,流放蛮夷,日月照人。”
以诸侯为郡县,皆大欢喜,无战事,代代相传。自古不及陛下,涉”秦始皇听后非常高兴,称赞周。
这个时候,淳于越坐不住了。他站起来反对道:“现在陛下有海,你的孩子都是老百姓。一旦出事,谁来救你?”况且我以前没在一个县,也没听说过国家大政方针不学古能长久的。现在周又在抬举你,这说明他不是一个忠臣。"
分封制与郡县制孰优孰劣的争论,不是两人一时兴起。从六国统一的那一天起,争议就一直存在。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了六国。当所有官员都主张效法周实行分封制时,驳斥了舆论,主张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全国分为36郡。近十年过去了,大臣们还在争论这个问题,可见整个国家的意见还是有分歧,有分歧的。
秦始皇没有评判他们的争论,而是在宴会上把问题抛给别人,问:“你怎么看?”这时,宰相李斯站了出来。李斯一直主张郡县制。他信心满满,说出了那句经典台词:“五帝不聚,三代不攻,共治。不是相反,是随时间变化的。”
李斯说的确实有道理。事情能这样结束就好了。但这还没有结束。里斯具有敏锐的政治嗅觉,他从大臣们的议论中嗅到了国家分裂的危险。
他很清楚,要维护帝国的“大一统”,必须统一思想和文化。于是他抓住机会,提出了焚书的建议。秦始皇丝毫不犹豫,当场拍板,“就按你说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