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唐诗、金字、国文”,意思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非凡的艺术,如果说艺术活动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顶峰,那么这三种艺术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精华。然而这些精华都是由特定的历史人物创造出来的。唐诗、金字、汉文与李白、王羲之、司马虎关系密切。
司马迁是中国史学之父。他一生致力于撰写《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司马迁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以杰出的艺术才华,开辟了中国新一代的传记文学。司马迁也是一位博学的思想家。在《史记》中,他把笔触延伸到政治、法律、哲学、美学、伦理、司法、地理等领域。《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司马迁是西汉夏阳人,出身于一个仁厚的家庭。我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在天文学、哲学、百家思想史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司马迁从小跟着父亲学习经史,学习非常刻苦。(他10岁开始学文言文,到20岁时已经博览群书,知识面很广。
公元前126年春,二十岁的司马迁在父亲的安排下,开始周游列国,接触现实,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结交朋友。此行后不久,司马迁被选为朝廷大夫,在宫中侍奉武帝,多次随武帝外出祭拜山川。他从未忘记学习历史。所到之处,他都认真收集当地的史料。公元前111年,他奉命派遣使节“南下巴蜀、邛崃、昆明”,将少数民族政权带回中国,汉朝扩大了统治区域。次年,汉武帝举行大撤退。他的父亲司马谈陪武帝登泰山。他在路上生病了,留在了洛阳。
这时,正巧司马迁西征凯旋而归。听到这个消息后,他急得像火烧一样,于是日夜兼程赶往洛阳。父子相见,百感交集。司马谈拉着他的手痛哭流涕,恳切地劝道:“如果我死了,你一定可以做官。你必须继承我未竟的事业!”司马迁垂手而立,热泪盈眶,说:我一定遵照您的指示,不敢违背。“他今年二十九岁。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业,出任太史令。参照周兰的《石室金匮》一书,他开始整理、收集撰写《史记》的文史资料。不久,他被任命主持历法改革。制作一个新日历,叫做“太初日历”。《太初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历法,也是历史上的一大变革。它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此后,司马迁潜心撰写史记。
公元前98年,司马迁为被俘投降的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按照汉朝的法律,被捕的人可以出钱赎罪,但是司马迁家境贫寒,没有人愿意帮助他,所以被囚禁起来。出狱后,他订购了一本书。因为在狱中受到折磨和侮辱,他一度想自杀。为了完成他不朽的作品,他在死后的余生中,忍受艰辛,坚持以全部精力撰写史记。大约在公元前91年,也就是他55岁的时候,经过10年的艰苦准备,终于完成了著名的历史巨著《史记》。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名著。这本书,从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时代,总结了我们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共150本,其中传记12本,表10本,书8本,世家30户,传记70本。在《史记》中,司马迁现实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他的传记写了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各种人物,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系统的史料。在《史记》中,他勇于“执笔盲从”,“不空美,不藏恶”,“是非对古人颇荒诞”,一直为进步史家所称道,称他为“善史之才”。
尤为可贵的是,《史记》在关注历代政治盛衰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社会经济。《货殖传》详细记录了汉武帝时期全国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平怀书》揭露了汉初统治者对人民的切割和掠夺。司马江指出“礼兴于有,废于无”,反映了作者初步认识到经济基础在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中的作用。
《史记》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试想,谁能像司马虎那样有广博的知识,深邃的眼光,丰富的阅历,恢弘的气魄?我想问一下,有谁像司马迁一样有很多的同情心,还具有如此强大的讽刺力,用最具雕塑感的史诗风格,用被压抑的情感的洪流来表达抒情诗的旋律?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第二个人。
从庸人传奇到明清文言短篇小说,在人物塑造、描写手法、情节安排、语言运用上都有《史记》影响的痕迹。《史记》中许多动人的戏剧故事,成为后来许多戏曲的题材。《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巨大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绝唱,离骚无韵”,实在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