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始皇到秦二世,皇帝变了,但刘邦还是老样子,还是坚守他的老岗位,继续做他的小策展人。
只是时光荏苒,他已经不知不觉迎来了第三十八个春秋。都说十八岁如花,二十八岁正值壮年,三十八岁是成就事业、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现在很多人说,如果一个四十岁以下的人还没有什么成就,那么他注定要过平庸的一生。
当然,这种说法虽然有点偏颇,但多多少少还是反映了一个事实,想创业就要趁着年轻。当然,年近三十的刘邦确实不小了。好在这位红龙出身的人物今年终于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事情是这样的。今年秋天,沛县县令给了刘邦一个任务。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前半生喜欢打仗,后半生打下江山后却爱上了建筑业。先建万里长城,再建阿房宫。每个项目都令人叹为观止。但我也漏掉了一个很重要的项目——骊山陵。
这是我故意漏掉的。为了故事,这里比较合适。
秦始皇在不断寻找长生不老药的同时,也在考虑自己的未来。于是,在建造那两个大工程的同时,他又增加了一个超级工程,在骊山为自己建造一座豪华的陵墓。
如果是建将军陵,那没关系。问题是秦始皇有他自己的宏大构想。他想死后继续在冥界当皇帝,所以建一个巨大的地宫比建一个陵墓好。
今天我们从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可以看到,如此宏伟的工程,真不知道流下了多少农民工的血汗。据史料记载,光是修陵墓的就有一百多万人。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秦始皇没想到他会这么短命。工程还没完工,他就挥了挥袖子,向鬼王汇报。
胡亥上台后,继承并发扬了父亲的“革命精神”,誓将历山陵工程进行到底。结果,人们被迫在骊山服兵役。沛县也不例外。
又有一件苦差事,这时候刘邦出现了。
县令给刘邦的任务是带着几百个劳力和俘虏去历山服兵役。自从刘邦当了亭长,好事就没发生过,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屡见不鲜。既然是县长交代下来的,他自然不能推托,于是回家和父母妻儿告别。
顺便说一句,自从吕公的宝贝女儿嫁给刘邦后,她不得不带着妻子回老家和父母住在一起,因为刘邦身上没有瓦片。
从此,这个养尊处优的“乖乖女”摇身一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农村妇女”,养猪、喂鸡、插秧种地,样样都会,成了一个多才多艺的专家。
看来刘邦还真有点本事。他不仅把一个有钱人的女儿骗成了老婆,还把她驯服得那么听话,那么勤快。三个字:不简单。
一路上,刘邦对这群面黄肌瘦的俘虏感到同情。所以他的看护松懈了,就在这时,有人开始逃跑了。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没有对他们采取任何严厉的措施。对他来说,想到他离开时父母妻儿的悲伤,是很不愉快的。是的,甚至是我自己,那么这些被迫服役的家庭会怎么想?
接下来的事情很简单。几天下来,几百人几乎逃了一大半。
秦朝的规矩很严,不能留下一个人来服侍。少一个人就得想很多办法,花很多话“蒙混过关”。现在一下子少了几十个人,不但没办法区别,恐怕还得拿刀试试你有几个脑袋。
“你们都走吧。”刘邦说着对其余众人一挥手,然后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许久,当他睁开眼睛的时候,发现他们还没有离开。其实他很清楚,除了感谢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让人不走。如果他们想逃,也无处可逃。回去又会被抓去服役,这也会牵连到家人。世界那么大,没有一个地方可以隐藏自己的生活。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这样。
然而,现在已经没有回头路了。刘邦劝大家先躲起来。但是,即使躲,大家也是铁了心要和刘邦在一起的。就在他们躲起来之前,刘邦做了一件大事,就是斩杀了一条大白蛇。
有人说前方有一条大白蛇挡住了去路。见他大喝一声,提着三尺剑如此轻飘飘,那蛇也不动了。当他们再看时,那条蛇已经被切成了两半。
据说那天晚上,有人在蛇死的地方遇到一个老太太在哭,问是怎么回事。老太太说她的儿子是一个白帝,刚刚被赤帝切成两半。
这一集的真相是什么?马德勇的一段话就是很好的注解。
“既然天道与君王之间有心灵感应,心灵感应就应该有规律可循,于是古代圣贤或者闲人就开始琢磨。他们的原则是:理解这个规律,并将其理论化。如果没有这样的法律,那就发明一个……”
就这样,刘邦带领着他也就是我的兄弟一起躲进了深山老林,开始了他们的逃亡生活。即便如此,刘邦当时也没有任何反的想法。他当时的想法不过是“明哲保身”、“求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