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字长,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20岁时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汉武帝周游列国,出使巴蜀。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父司马谈为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和皇家地图集。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罗、等人编撰了《太初历》,自秦以来取代了《颛顼历》。从此,司马迁开始写史书,不久就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被判入狱腐。出狱后,他担任刺史官,继续义愤填膺地书写历史,最终完成了不朽的《史记》。
司马迁的祖上做了几代官。这个位置不是很突出,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司马谈都以此为荣。为了让儿子尽快成才,继承他的地位,父亲在司马迁10岁的时候就指导他学习当时的古文。
司马迁稍大一点,就跟随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尚书》。后来在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指导下学习《春秋》。虽然司马迁的父亲地位很高,但是司马迁没有纨绔子弟的习惯。他刻苦学习,刻苦钻研,谦虚谨慎,深受人们的喜爱。司马迁不想做一个窗外什么都不听的书呆子。20岁时,他随朱夫人等人环游世界,开始了艰苦的旅行生活。
一天,司马迁来到会稽,参观了大禹的遗址。在那里,他一边看着大禹走过的山河,一边想象着大禹在雨中指挥大家清河堵决口的情景。一边向当地村民了解大禹治水的传说。一位老人告诉他,大禹接受治水任务时心理压力很大,独自去南岳恒山祭奠父亲。
他对着天空喊道:“上帝啊,你为什么不帮助我父亲成功地管理水呢!”!天啊,洪水什么时候才能回归大海!“他从衡山回来,沐浴斋戒,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苦苦思索父亲治水失败的原因,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疏浚河道来治水。听了老人的叙述,司马迁觉得史书上记载的大禹治水过于简单,只突出了他如何为治水做出巨大贡献,如何忽略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个人一面。
从会稽到姑苏,司马迁来到淮阴,淮阴侯韩信的故乡。他拜访了许多步兵和小贩。他想和他们聊聊韩信这位将军率领无敌大军的丰功伟绩,却听到了韩信年轻时的悲惨故事:韩信依附他人,被人看不起,被人抬腿羞辱。
司马迁深感震惊:我只知道韩信率领几十万大军纵横天下,可谁能想到他有如此凄惨的遭遇?离开淮阴后,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研究历史时实地考察的重要性。之后,他去了很多地方。广泛的游历开阔了司马迁的眼界空大大提高了见识。
看到儿子成长进步,司马迁的父亲非常高兴。公元前110年,司马谈病危。临死前,他拉着儿子的手,流着泪说:“我死后,你一定要继续做太史令。别忘了我想写一部通史的愿望。今天,随着汉朝的兴盛,中国出现了大一统,有贤明的君主,也有忠臣。
作为一个太史令,很遗憾我没能把它们写在一本直书上。你必须为我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父亲的嘱托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一个历史学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自己即将接手的担子有多重。司马迁热泪盈眶,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我的儿子虽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但他一定会完成你的心愿。"
父亲去世后,司马迁继承了太史令的位置,阅读了很多常人看不到的书籍和重要史料。这对一心想写通史巨著的司马迁来说,太重要了。然而,整理这些书籍和资料的工作是非常复杂的。当时的藏书和国家档案杂乱无章,连一个便于查阅的目录都没有。司马迁只好在山一样的竹简帛书中寻找线索,然后进行整理和考证。他多年来一直沉浸在这份极其枯燥乏味的工作中。
完成这项工作后,司马迁开始写伟大的著作《史记》。没想到,灾难从天而降。公元前99年,大将李陵攻打匈奴,被俘后向匈奴投降。汉武帝知道后非常生气。他问司马迁对此有何看法。司马迁客观评价李陵,说他战败被俘,投降匈奴,将来要找机会报答汉朝。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袒护李陵,把他关进监狱,视为死罪。
根据汉代刑法,犯了死刑的人可以用巨额金钱赎罪,也可以接受贪污。而司马迁根本无力支付赎罪的费用,只能选择贪污来避免死亡。当时,他的内心极其痛苦。但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他顽强地活了下来,最终完成了通史不朽巨著——《史记》。
成功的启示
性格单纯,敢说真话。
不要迷信书本,要亲自调查研究。
只有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才能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