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简单来说,就是国王把诸侯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建立在一个封建地区。这是古代战胜部落统治战败土地和人口的一种方式。可见,所谓的封建主义,从部落战争开始就已经成型了。然而,封建主义是什么时候正式起源的呢?现代学者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始于西周。
西周第一次封建化有三个原因:一是安抚殷民,同时又对殷民进行监控;其次,是进行武装移民以扩大势力;还有就是笼络人心巩固周朝的统治。
第一次封建主义
封建主义实际上是对诸侯的分封,也就是把土地分给诸侯以确立自己的管辖权。周初第一次封建化的过程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周武王灭商朝后,自动退出殷都,任命纣王之子武庚继续管理商朝遗民。
近殷,分封其三弟、蔡叔、霍叔,目的是监视武庚,史称“三监”;
周武王定都濠江,然后分封亲族和豪杰为诸侯。这些分封地大多集中在黄河南岸。
周公讨伐东方之乱
周武王在西周建立两年后去世。他的儿子周成王年纪轻轻就继承了王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公爵担任政治事务代理人。这种做法被称为“摄政”。三监军不满,就散布谣言说周公会不利于成王,鼓动武庚一起造反,史称“三监军造反”。
周公亲自领兵东去处理三狱,用了三年时间才平定乱局。后来在洛邑(今河南洛阳)建东都,将参加武庚叛乱的“殷顽民”迁到那里,并派驻重兵监管,以洛邑为政治军事中心,统治东部地区。此外,周公制定礼乐,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秩序。
第二次封建主义
第二次封建主义的原因
周公平定三狱叛乱,实行第二次封建。目的有三:分化殷遗民,防止殷人再次造反;巩固周朝作为皇族的屏藩统治;扩大治理范围,加强地方控制。
第二种封建情况
周初第二次封建的内容主要包括:为便于统治,将殷人故地划分为宋魏国;大丰的亲人和英雄,作为皇族的荧幕诸侯;周公为了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包围殷人的封建国家,防止他们再次造反,故意把第一次的封建国家一部分移到东方,一部分进一步移到东方海边。
周代封建制度的瓦解
周地位的变化是其封建制度瓦解的主要原因。封建主义是以皇帝为首的自上而下的制度。自东迁后,由于其杀父嫌疑和群臣的支持,地位日益下降,最终“王命落空”。正是诸侯崛起,霸权时代开始的时候。为了满足需要,郡县萌芽,天下昌盛,上下阶级破裂,平民地位上升,经济教育权力下放。
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法制度逐渐消失,封建制度面临崩溃。到了三族分晋,战国开始,上述情况发展得更加蓬勃,迫切需要改变趋势。“周初有八千八百国,春秋初只剩一百二十四国。春秋时期的国家吞并弱国,一般以其地为郡。因灭国,特设郡,因郡,官任。封建制逐渐变为郡县制。”秦灭六国,废封建,立郡县,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