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表明了什么道理

“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表明了什么道理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晴天 访问量:4305 更新时间:2024/1/27 0:00:35

“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是出自《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只要让百姓和帝王保持同样的意志,这样大家便能同生共死,而不惧怕危险。此言也是突出了展开教育的必要性,对君王和百姓来说都非常重要。当然这句话放到现代同样适用,而且在我们日常交际中也是可以用到的,如果扩散一下思维的话,《孙子兵法》中的这个理念或许能帮你提升人缘,那究竟要如何做呢?

一视同仁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是一本纯正兵书,揭示了军事管理方方面面的思想,其对军事文化道德教育的揭示对现代管理者如何做好自己,管理好企业和团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这就是孙子所说的“道”,可以理解为管理者人格魅力的塑造,但这是用国外管理学说来解释的,对于“道”的理解,应该是因而而异,对于不同文化和团体也都是不同的。一个“道”字,蕴含着太多理念和方法,正是孙子军事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生命体,是立道、立德、立天、立地、立军、立国的思想的本质。需要细细的参悟,学者追本溯源,在中华文明追寻“道”的本源。

隋朝末年,李渊在太原起兵,短短十余天就招募了一万多名将士。这些将士大多是民间百姓,但李渊从来不分贵贱,把这些将士一律称为义士。这使得起义军全体上下团结一致,打了许多胜仗。

但当时参军的大多是穷苦农民,他们冲锋陷阵、舍生忘死,如果不在评功时一视同仁,势必会对军心造成重大的打击。

于是,李渊说:“两军交战的时候,刀枪弓矢没有贫富贵贱之分,在论功行赏的时候,也应该一视同仁。”这句话,赢得了众多将士的拥护。

李渊此举,大大激发了军队的积极性,他们在交战时不顾个人安危,为李渊开创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孙子兵法》中的智慧

《孙子兵法》第一篇的第一部分,就概括“道、天、地、将、法”的整体关系,把“道”列为决定和判断胜败的五大因素之首:“一曰道,二日天,三日得,四日将,五日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这是讲的上下同心同德之道,最为根本的核心思想,这是现在所有管理者希望做到而做不到,也是管理学最难解决的命题。而对管理者则提出“智、信、仁、勇、严也”,这是讲的选才用人之道,也是管理者自我修习的主要方面。在《孙子兵法》看来:有道才会有将、有德才会有仁、有仁才会有义。“道”在军事上起着核心引领作用。

《尚书典》中出现了中国最早记录“俊德”思想的厚德理论:“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大意是:查考往事,帝尧名叫放勋,他治理天下政务勤劳开明,谋虑明达,诚信恭谨职守,推贤尚善,他的光辉普照四方,明于天地。他善于弘扬社会美德,使自己的氏族亲善;当自己的氏族亲善以后,又辨明部落联盟百官的优劣;百官的优劣辨明了,部落联盟的全体成员才能变得和睦相处。也就是说,在最早的中华文明,就强调领导人的内在“道”。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把伊尹和姜太公视为商周时期的道德楷模。《用间篇》》中说:“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解释为:夏末商初的伊尹五次投奔夏,却没有得到赏识,最终与商汤结合。吕尚三次投奔殷纣王,却没有得到赏识,最后与文王结合。姜尚三次辅殷,又三次辅周。姜太公在兴周、灭商的社会大变革中,从归周、辅周、兴周、建齐的人生实践中,确定了姜太公道德思想的社会基础。《六韬文韬》姜尚最早就提出了“德之所在,天下归之”的道德思想。最早建立了军事道德思想体系。姜太公说:有恩德的国家,天下人才会归附。

管子论政》说:齐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此四务者,安危之本也。”大意是:一是对于提倡道德而不真正做到仁的人,不可以授予国家大权;二是对于见到贤能而不让的人,不可以授予尊高爵位;三是对于掌握刑罚而躲避亲贵的人,不可以让他统帅军队;四是对于那种不重视农业,不注重地利,而轻易课取赋税的人,不可以让他做都邑的官。正式有管仲的见识和管理,齐国所建立的齐国道德军事体制,才使齐国在春秋时期成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胡说最开始是什么意思?出处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传统文化

    在说一个人说话是乱说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用到“胡说”“胡说八道”,而做事情不认真就是“胡乱”,说话不着边际就是“胡扯”,这些词都和“胡”有很大的关系。而胡在古代,指的又是一些其他国家

  • 七不出门八不归家什么意思,背后的出处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传统文化

    “七不出门,八不归家”是一句湘西民间的俗语,也是一种禁忌。当地人觉得,每月带七的日子不能出门,带八的日子不能回家,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里的“七”是指齐,“八”是指爬,所以有种暗示的寓意。当然,这在古代算是很迷信的说法,没有

  • 床前明月光的床指什么,究竟是窗还是胡床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传统文化

    李白的《静夜思》在国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语言虽然朴素,但让人感同身受。不过这首诗有很多细节,可能很多人都理解错了,例如第一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字,其实这里的“床“并不是指我们睡的床,而是&

  • 黄鹤楼古诗都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黄鹤楼想必大家也是清楚的,还是比较著名的一个地方了,在历史上黄鹤楼也是经常性的出现在了大家的视野里面,诗词里面也有,散文里面也有,小说里面也有,反正就是很多了,今天小编也给大家做一个盘点,看看这个黄鹤楼相关的古诗都有那些吧,感兴趣的一起来学习看看!《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题北榭碑》唐代:

  • 乡村四月古诗的意思什么?(含拼音、下一句)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了有一首叫这个《乡村四月》的古诗了,其实这一首古诗非常知名的,但是又少有人知道了,小编就不知道,第一次听说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乡村四月故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看看,看看意思是什么,还有这个拼音了,还有下一句了,感兴趣的别错过了!乡村四月古诗意思:山陵、原野间草木

  • 马诗的意思及诗意注释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马诗的意思是什么呢?这个马诗的诗意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吧,一起看看这个马诗的注释是什么吧,一起来学习学习经典的古诗词——马诗,感兴趣的别错过了!马诗的意思:在燕山大漠,明月如银钩,在月光照耀下,沙尘像雪片纷纷扬扬。何时能够骑上我的铁甲快马,在清秋时节

  • 九族五服什么意思,五服指的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传统文化

    “九族五服”是一个传统文化用语,在古代父系社会中,是以父宗为重。从高祖到玄孙,中间的九世被称为九族。而“五服”的含义更加复杂一些,一般是从两个角度来做解读。“五服论”是以天子为核心,根据亲疏和距离的不同,分别画出五个同心圆,简单

  • 管宁是一个怎样的人,管宁割席的典故是真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传统文化

    管宁是东汉末年隐士,在天下大乱之际,他选择到辽东隐居,此后专心研究学问,不在过问世事。当时有不少人和管宁抱着同样的想法,管宁便逐渐负责起教导的工作,因此深受人们的尊敬。在《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叫“管宁割席”,主要讲述了管宁和华歆绝交的原因。不过“管宁割

  • 鹿柴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鹿柴》这首古诗想必大家也都还是非常清楚的,但是说实话啊,小编竟然不知道这首诗,这个就显得十分的尴尬了,不过不要紧的,不知道的可以速度来学习学习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看看这个鹿柴古诗到底是什么意思吧,感兴趣的别错过了,一起看看!鹿柴古诗的意思: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

  • 流觞的觞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很多可能听说过这样一个词,“曲水流觞”,听起来非常的文雅,但同时也会让人不太理解,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人可能只是了解一部分,曲水流觞的大概意思,那你知道曲水流觞具体的含义是什么吗?曲水流觞这个词又是怎么来的,是什么人发明了这种文人之间的游戏呢?曲水流觞在历史上又有着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