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望梅止渴的故事是怎么样的?望梅止渴典故出处介绍

望梅止渴的故事是怎么样的?望梅止渴典故出处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173 更新时间:2024/1/19 10:13:41

望梅止渴这个成语我们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平时生活中见的应该也比较多,其实这个成语是根据一则三国时期的故事而来,后人就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了这个成语。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这则成语的典故到底是怎么样的,不过还有一个成语和望梅止渴的意思相近,也是由曹家人发明,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提起曹操,大多数人会不由自由的,为他贴上“奸诈”这一标签。虽然真实历史上的他,没有演义中那般令人生厌,但他的真实面目,也的确与“奸诈”二字,脱不了干系。抛开其他不谈,“望梅止渴”这一典故,相信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有一次他率军出征的时候,士兵都非常干渴,却一时找不到水源。为了安抚士兵,曹操谎称前面不远处,有一片梅林,并以此为动力,激励士兵继续前进,一直到找到水源。

这则记载于《傅子》中的小故事,被总结为了“望梅止渴”这一成语,现在一般用来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来安慰自己。这是广为人知的,不必过多赘述。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一个与“望梅止渴”,含义非常相近,且同样流传至今的成语,竟然出自曹操的孙子之口。这是怎么回事呢?

《三国志·卢毓传》记载:“时举中书郎,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耳。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意思是说,曹叡为帝期间,有一次需要选举中书郎,曹叡便下诏说,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担任这一职位,就看卢毓的了。为了让卢毓办好这件事,曹叡特意嘱咐道,不要选名声极大的人,虚名就像在地上画饼,不能充饥。后人根据他的这一句话,总结出了一个成语,即“画饼充饥”,现在一般用来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或欺骗别人。意思与“望梅止渴”相近。

那么,因为这一成语,曹叡改进了曹魏的选拔人才制度,又是怎么回事呢?众所周知,在汉朝,选拔人才主要靠举孝廉等方法,但是天下大乱之时,人口流动极大,这一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是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到了曹丕时期,则在陈群的建议之下,开始了“九品中正制”,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怪象。而曹叡在对卢毓说出,选拔人才若只重虚名,便如同画饼弃饥一言之后,卢毓又对选拔人才的方法与制度,提出了改进策略。

《三国志》记载:“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故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进退,故真伪浑杂,虚实相蒙。’帝纳其言,即诏作考课法。”

意思是说,卢毓认为,只凭借名声虽然选拔不到真正的奇才,却可以选拔到一般的人才。毕竟那些有名声的人,服从管理,素有善行,然后才得以扬名。因此他劝说曹叡,不要反感这一选拔制度。接着,他又提到,自己无法识别异才,只能凭名声选拔官员,然后看他们任职之后,是否合格。并提到,古代让官员自己述职,并凭借他们的政绩进行升降,现在这一考核制度早已被废除,除了依靠名声之外,没有其他办法,朝堂之中才会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曹叡听了之后,下令重新制考核官员之法,于是曹魏选拔人才的制度,更加完善。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魏明帝曹叡,虽然做过很多不靠谱的事情,但作为一个帝王,他大体是合格的,毕竟不是每一个皇帝,都能够清楚的看到朝堂上的弊端,并及时做出调整。而他创下了“画饼充饥”这一成语,比起其祖父曹操的“望梅止渴”,不但不逊色,反而寓意更妙,用法更广。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威震天下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传统文化

    在三国时期,曹操身边从来都不缺能人异士,而且更是有大把人挤破头都想帮曹操效力。一方面是因为曹操的确爱才,还有就是百姓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施展自己的抱负也就只有这一条路选择了。不过早期郭嘉还是曹操最信任的军师,郭嘉最遗憾的就是活的不长,但是郭嘉的能力绝对毋庸置疑,毕竟是能压制住司马懿的人,今天讲的这个

  •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介绍,端午节真的只是为了纪念屈原么?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传统文化

    还有几天就是端午节了,各位小伙伴是怎么安排这个小长假的呢?端午节也算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了,从第一次出现端午开始已经过去了千年。我们现在说到端午就会想到是纪念屈原,不过实际上端午节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有很多其他的风俗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让你对端午节有一个全

  • 中国传统节日为什么只有端午节是纪念人的?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马上就要到端午节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中国有很多已经传承千年的传统节日,但是好像只有端午节是用来纪念人的。说起端午我们都知道是为了纪念屈原,其实端午节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有伍子胥、曹娥也都是纪念对象。只是屈原最出名,而且死的太悲壮,所以后人对他的渲染要多出很多。“端午&rdquo

  • 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译文翻译,文中的绣衣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传统文化

    今年语文考高,有一道古诗词题目引起了一些讨论。题目是一首辛弃疾写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其中诗词里的“绣衣”给出的解释是官服,但有人认为这里的“绣衣”并不是指官服,而是李正之的提刑身份。那到底这里的“绣衣”应该怎么解释呢?下

  • 万世一时是什么意思?万世一时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传统文化

    三国时期,每一次战役最终的胜负都决定历史的走向,所以双方谁也不敢怠慢。当然最自信的肯定还是曹操,毕竟当时他还是最强的。所以对刘备和孙权来说就需要抓住万世一时的机会,才有可能占据上风。所以万世一时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会为大家介绍到,而且关于这个成语还有一个典故也很有意思,一起来看看吧。今天

  • 并日而食典故出处介绍,并日而食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传统文化

    诸葛亮可以说是我们家喻户晓的一位历史人物了,当然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对诸葛亮进行了很多神话。不过在正史中诸葛亮也是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功臣,他的精神起码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诸葛亮写的《出师表》我们在上学的时候都有学过,今天就和大家讲讲其中一个成语并日而食的故事,来看看并日而食到底是什么意思吧

  • 博览群书典故出处介绍,博览群书背景故事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传统文化

    博览群书这个成语应该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了,毕竟知道今天也还算是一个高频成语,那博览群书的历史典故到底是怎样的呢?今天就为大家做一个解答。这次的主人公是一位不太出名的人物,放在三国的历史当中你可能都没有听说过他,但是在古代能被称为博览群书的人应该也是相当的出名了。并古时候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多,一起来看看这

  • 闭门思愆典故出处介绍,闭门思愆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传统文化

    诸葛亮给我们的感觉似乎一直都是非常顺利,从出仕到最后病逝都是自带光环的人,如果说三国里被神化最高的人可能就是诸葛亮了。但是在正史中,诸葛亮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受刘备重视,也是从各种小事开始做起,毕竟刘备的起点也没曹操和孙权那么高。对于诸葛亮来说也是心中抱负满满,想要上位的人,所以对于一些传统的东西就需

  • 中国历史悠久的蹴鞠为什么被现代足球取代了?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世界杯我们继续来说说足球的事情吧,话说我们都知道了在上一期给大家介绍了现代足球就是中国古代历史非常悠久的蹴鞠演变而来的,这也不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自我陶醉,这是国际足联还有超多的人都是证明了的,那么小编就想问了,既然足球就是以前的蹴鞠,那么现在人为什么踢足球反而不踢蹴鞠了呢?下面我们就这这个问题一起

  • 秉国之钧典故出处介绍,秉国之钧释义解读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传统文化

    曹操挟汉献帝已令诸侯,也是让汉献帝每天都心惊胆战,生怕哪一天自己的性命不保。实际上曹操到死都没当皇帝也能看出曹傲心里还是有几分敬畏的,汉献帝当然也会给曹操很多好处,毕竟曹操整体来看能力还是没的说,就是性情让人捉摸不透。这次讲的成语秉国之钧就是曹操和汉献帝之间发生的故事,赶快来看看吧。今天的三国成语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