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谁说林黛玉尖酸刻薄情商低的?

谁说林黛玉尖酸刻薄情商低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820 更新时间:2023/12/21 8:34:50

读红楼,我是一开始就取中黛玉的,但据说很多人读红楼,都是喜欢宝钗的。无论放在那个封建时代,还是放在我们今天,宝钗都是一位非常标准的女性,成熟稳重,行为端庄,大方得体,是最易为世俗所认可和接受的。相比之下,黛玉在很多人的眼里,则是小性儿,尖酸刻薄,很难被接受的。

甚至还有人说林黛玉不食人间烟火,不懂人情世故,其实,这是因为没有读懂黛玉,很多人都误会了林黛玉。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分析过黛玉的为人处事,其实黛玉不仅仅有过人的诗才,在理家才能上,也不输王熙凤、探春和宝钗,只是因为体弱多病,又是寄居贾府,不便理家罢了。

林黛玉

从黛玉因为宫花一事怼周瑞家的,在薛姨妈家吃酒怼宝玉奶妈李嬷嬷这些事来看,不少人都以为,这是黛玉性格中的缺陷,小性儿,总是得罪人,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情商不高,不像宝钗,为人八面玲珑(褒义词),很会做人,获得贾府上下交口称赞。

其实黛玉根本不是这样的,我们知道曹公写人,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每个人都是真实的,没有脸谱化,一个人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呢,比如贾琏,他虽然花心,但却又不失善良,办事也跟干练;比如王熙凤,虽然爱钱,手段狠毒,但对秦可卿,对邢岫烟都很不错……这才是一个立体化的人物。

所以,我们看林黛玉这样一个女主角,更不能片面地去理解,因为她的一句话,就认为她情商低,不会做人,实际上,从别的一些小事上,我们却能看出黛玉其实是很会做人的,她的情商一点也不低。

原文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这一回,黛玉和宝钗倾心相交,成为真正毫无芥蒂和隔膜的姐妹,因黛玉之病,需常年服药,宝钗于是派一个老婆子给黛玉送燕窝来。

原文:……就有蘅芜苑的一个婆子,也打着伞提着灯,送了一大包上等燕窝来,还有一包子洁粉梅片雪花洋糖。……黛玉道:“回去说‘费心’。”命他外头坐了吃茶。婆子笑道:“不吃茶了,我还有事呢。”黛玉笑道:“我也知道你们忙。如今天又凉,夜又长,越发该会个夜局,痛赌两场了。”婆子笑道:“不瞒姑娘说,今年我大沾光儿了。横竖每夜各处有几个上夜的人,误了更也不好,不如会个夜局,又坐了更,又解闷儿。今儿又是我的头家,如今园门关了,就该上场了。”黛玉听说笑道:“难为你。误了你发财,冒雨送来。”命人给他几百钱,打些酒吃,避避雨气。那婆子笑道:“又破费姑娘赏酒吃。”说着,磕了一个头,外面接了钱,打伞去了。

这虽然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却足以看出黛玉之为人。虽然来送药的是个老婆子,是宝玉平素最厌恶的一类人,但因为她是来送燕窝给黛玉,且是宝钗派来的,自然不能怠慢,这是起码的礼节,黛玉做到了,此其一。

婆子冒雨来送药,按理紫鹃接过来就行,但黛玉却亲自过问,还与老婆子有一段对话,且从言语中我们知道,她还深知老婆子们深夜赌博之事,如果不是平日细心观察,时时留意,黛玉一个姑娘家,如何知道这些?可见她素日留心了,此其二。

婆子既要赌博,却又被派了差事,心里自然不能说什么,但黛玉早已看到这些,她以为这是别人牺牲了下班后的时间,牺牲了赌博挣钱的机会,将药冒雨送来的,这个很不容易,聪明的人不仅说好话,还会有所表示,于是我们看到黛玉先是说了客气话,接着让人拿了一些钱给婆子,如果没有过人的情商,黛玉如何想到这些?此其三。

黛玉听闻婆子为了送药暂时没有去赌钱,就赏了婆子几百钱,但这钱黛玉并没有说让她去赌,而是让她去打酒吃,避避雨气。我们知道这婆子得了钱,一定是直接拿了去赌的,但黛玉偏没有这么说,因为这么说的话,倒成了好像她支持赌博似的,这自然不是闺阁小姐该有的姿态,且后文贾母抓赌,那时我们会如何看黛玉呢?只这一点,足见其情商过人,此其四。

说到这,我想起一个笑话,有个人在佛祖前抽烟,方丈说不可在拜佛的时候抽烟。于是那人说,那我在抽烟的时候拜佛可以吗?方丈欣然同意。其实很多时候,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表达方式各异,而表达方式最好给人感觉最舒服的那个,无疑也是情商最高的那个,这一点,黛玉就做到了。

一个婆子冒雨送药来,黛玉先是让她带话给宝钗,然后让她坐下来吃茶,接着又为婆子着想,知道婆子夜赌,就又用别的名头赏了钱,且给的几百钱,这几乎是一个小丫鬟一个月的月钱,这一点也足见黛玉大方。整件事,不过三言五语,并无新奇之处,但却处处都可见黛玉之为人处事的成熟稳重和机敏智慧,情商之高,令人钦佩。

单从这件事看,林黛玉的情商不输宝钗,不输任何人。只是她素日多病,又是客居,许多事都不往心里去,都不太去计较过问罢了。

标签: 黛玉情商没有我们知道一个宝钗婆子

更多文章

  • “庙号”与“谥号”的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第二,第一,唐朝,这样的,皇帝,褒贬,后人,称为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里立室祭祀时由大臣们商议定的名号。一般地说,都是把当朝的第一个皇帝称为高祖、世祖或太祖;把第二个皇帝称为某宗。唐朝之前的皇帝,不全都有庙号。唐朝至清朝的皇帝多数都有庙号。谥号是皇帝、王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了后。朝廷或后人按其生前的功绩,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谥号起于周朝末年,东

  • 五首诗词写尽苏轼悲欢愁苦离别情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地方,后来,弟弟,西湖,一生,杭州,苏轼,写下

    苏轼青少年时期可谓顺风顺水,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公元1056年3月,21岁的苏轼上京考取功名,轻而易举的征服了各位考官,连主考官欧阳修都说: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考试通过后,苏轼被派往凤翔府(宝鸡市下属县)上任,弟弟苏辙来送行,二人路经渑池这个地方,想当年他们赴京赶考时也曾经过此地,当时是

  • 暗度陈仓的故事是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韩信,项羽,咸阳,栈道,刘邦,行动,暗渡陈仓,关中

    “暗渡陈仓”的故事主人公是韩信,表面上韩信命人修建栈道,而暗地里却派人抄小路,很快攻下咸阳,占领关中,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暗渡陈仓的故事。本计全称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末农民起义后,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天下,进行了为期四年地“楚汉战争”。刘邦首先攻入咸阳,自立为关中王

  • 颐和园东宫门牌楼上的“涵虚”“罨秀”匾额有何寓意?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乾隆,匾额,宫门,题写,东宫,皇帝,颐和园,牌楼

    “罨秀”“涵虚”为何被调换了前后位置?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外的涵虚牌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据《颐和园志》及《颐和园史话》记载: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修建清漪园时,在大宫门(今称东宫门)外,修建了一座四柱三间三楼木质牌楼。牌楼东西两侧各嵌有一块匾额,东侧为“罨秀”,西侧为“涵虚”。这座牌楼被视为颐和

  •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分别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不合,河内,竹林,态度,朝廷,最后,自然,司马

    竹林七贤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活动区域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西北一带。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

  • 中国古代帝都如今竟变成了纪念街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因为,第一,鼓楼,朱元璋,历史,北京,西安,中国

    中国古都有说五个也有说六七个八个的,我认为是八个,但是不管几个,里面都有西安。长安是西安的古称,也是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市,意为义长治久安,是古都之首,古代朝野更替,风云变幻,西安为何没能成为当今国都?若首都迁到西安,现如今会是怎样的一番现象?话说自明朝开始,北京一直被作为中国的首都,延续

  • 为什么叫“尚方宝剑”?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皇帝,所用,供应,一个,有没有,是不,宝剑

    “尚方宝剑”(或称“尚方剑”),就是“尚方”铸的宝剑,“尚方”是掌管供应制造帝王所用刀剑等器物的一个部门。秦朝始设置。“尚方宝剑”是指皇帝所用的剑,是一种最高权力的象征。它究竟有没有“先斩后奏”之权呢?从历史的记载来看,皇帝是不大把这样大的权交给别人的。

  • 《红楼梦》中的这些丫鬟因何被改名字?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名字,改名,宝玉,丫头,一个,这个,黛玉,原因

    红楼丫头改名的有: 花袭人、香菱、四儿、紫鹃、小红几个。究其改名的原因,竟各不相同,当然这与她们主子的性情也有着必然的联系。首先说袭人和四儿吧。她们都是宝玉的丫头,袭人原名珍珠,改名的原因是“宝玉因知他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更名“袭人”。花袭人相比之外,四儿却有点不

  • 古人看似随意的小名背后大有深意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于是,小名,使用,意思,女性,等等,女儿,排行

    所谓“小名”,就是指在儿时所起用的名字。一般只在家庭和亲朋好友之间使用。从古至今,取小名也是民俗文化的一种,有以下三个原因:首先,借用身边周围的金石、花鸟、鱼虫,甚至是禽兽之名,随口叫成,容易朗朗上口,好记好叫。如顾恺之小名“虎头”,陶渊明小名“溪狗”,王安石小名“獾郎”,郭沫若小名“文豹”等。其二

  • 元朝真的把人分成四个等级吗?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没有,蒙古,民族,元朝,汉人,蒙古人,元代,四等

    “元朝统治带有一些消极落后的因素,突出表现在蒙古贵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把各族人分为四等。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第一类是蒙古人,地位最高。第二类是色目人,包括西夏人、回回人和畏兀尔人等;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每一个在中国接受中学历史教育的八〇后对以上这段话都不会陌生。“元朝民族地位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