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古代猫奴如何养猫

古代猫奴如何养猫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095 更新时间:2024/1/4 19:12:32

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喜欢猫的朝代了,关于猫的诗宋朝就有很多。比如我们熟悉的陆游就是个大猫奴,他写了很多关于猫的诗,而从这些诗里,也能窥见几许宋朝人养猫的规矩和轶事。

比如这首《赠猫》:盐裹聘狸奴,常看戏座隅。时时醉薄荷,夜夜占氍毹。鼠穴功方列,鱼餐赏岂无。仍当立名字,唤作小於菟。

这首短短的五言诗里就包含了不少信息量。第一句“盐裹聘狸奴”,“狸奴”是宋朝人对猫的一种爱称。

宋朝人买猫不叫买猫,叫聘猫,在宋朝人的观念里买猫和纳妾差不多,还要给彩礼,下聘书,相当正式……

聘猫还要给彩礼

彩礼分两种,如果聘来的猫是家猫生的小猫,就要给主人家送盐(根据不同地区的习惯,也有送苎麻,糖、茶叶、芝麻、大枣、豆芽等等不同的物品),如果聘来的猫是野猫,则要给猫妈妈送一串小鱼。

黄庭坚也养猫,而且也写了关于猫的诗——《乞猫》秋来鼠辈欺猫死,窥瓮翻盆搅夜眠。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最后一句“买鱼穿柳聘衔蝉”,说的就是黄庭坚聘猫的方式:把鱼串成一串。黄庭坚是收留了一只野猫生的小猫。

陆游给的彩礼是盐,可见他养的猫是家猫的孩子。

聘猫要写聘书,还要选日子

宋朝人买卖牲畜都要签订契约,只有买猫的契约写的是聘书,猫在宋朝的地位是相当高的。而这聘书也是相当有讲究的。聘书主要的内容有聘猫的日期,猫的外貌特征,价格,以及主人对猫的要求:要好好抓老鼠,不要乱偷东西吃,不要到处乱跑等等。

聘猫要根据风水书选择良辰吉日,据说腊八是一个迎接猫咪来家的好日子,《礼记》有记载:腊日迎猫以食田鼠,谓迎猫之神而祭之。意思是说腊八这天养猫,还能顺便祭拜一下猫的神。古人不但会养猫还会训猫

从买猫这里就一堆讲究,养猫的讲究就更多了。买来猫以后,人们最担心的就是猫会逃跑,从聘猫的契约上就要“东公”“西王母”见证“见南不去,见北不游”。但这还不够,还要专门做个法,来保证猫不会逃跑。

有一篇《纳猫法》广为流传,讲的就是如让刚来家里的猫不会到处乱跑的方法。用斗或桶,盛以布袋,至家讨著一棍,和猫盛桶中携回。路遇沟缺,须填石以过,使不过家,从吉方归。取猫拜堂灶及犬毕,将箸横插于土堆上,令不在家撒屎,仍使上床睡,便不走徃。

意思是把猫装在斗或者桶里,外面再套一层布袋,还要找主人家要一双筷子,放在装猫的容器里。如果路上遇到沟壑,一定要用石头填平。到家以后,要带着猫咪去拜家里的神和狗,然后把筷子插在一个土堆里,猫咪就会把这个土堆当成自己上厕所的地方。

《纳猫法》不但解决了猫咪乱跑的问题,还顺便连猫上厕所的事也考虑周全了。除了把猫装在口袋里带回家,让它不能记得来时的路,防止它逃走之外,古人还有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来教育猫,不要随便离家出走。

方法是先把猫放在家里,喂猪肝给它吃;再把猫放在院子里,然后用细竹枝打它几下。再把猫放回家里,再给它吃猪肝,反复几次以后,猫就记住了,出门要挨打,乖乖待在家里有奖励……猫薄荷和绝育都不是现代人才懂的新鲜词汇。

古人甚至知道猫不爱吃虾和螃蟹,但是对猫薄荷很上瘾,《本草纲目》里说“薄荷,猫之酒也。”,意思是猫遇到猫薄荷就像人喝了酒一样。

《猫苑》一书中提到了要对猫做绝育手术:公猫必阉杀其雄气,化刚为柔,日见肥善。

公猫要做了绝育,脾气才会好,而且会逐渐吃得胖胖的。

最好笑的是古人还总结了一个非常刁钻的小窍门:给猫绝育要在室外,这样猫就会害怕往外跑。如果在室内给猫绝育,它吃了疼,以后就会不喜欢待在室内,一定会逃跑的。

猫身上会长跳蚤,现代人讨厌跳蚤,古代人当然也讨厌。《酉阳杂俎》上有这么一种说法:猫于黑暗中,逆循其,能出火星者为异,并不生蚤虱。

意思是说,在黑暗的地方,逆着摸猫毛,能看到猫毛中间产生火星的猫,就不会生跳蚤和虱子。爪爪想说,发明这个办法的人,你怕是没有被猫挠过……

当然这个说法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逆着摸猫毛摸出火星,不就是有静电嘛。猫毛能够摸出电火花,就说明猫毛很干燥,跳蚤和虱子都不喜欢太干燥的环境,自然就不会在这只猫的身上借住了……

猫的地位为何这么高?

养猫如同纳妾,聘书上甚至还提到了“东王公”“西王母”这样的大人物,请他们来见证猫咪的行为。中国古代买卖牲口都要写契约,但为什么在这么多种动物里,只有猫的待遇与众不同呢?传说中国以前是没有家猫的,中国的家猫是从天竺那边传过来的。有一本叫做《玉屑》的书,虽然作者年代不可考,但人们讲到中国猫咪的出处时,都会引用这本书里的记载:

“中国无猫,种出于西方天竺国,不受中国之气。释氏因鼠咬坏佛经,故畜之。唐三藏往西方取经带归养,乃遗种也。”这本书在元代以后颇为盛行,也可以认为从元代开始,才有了猫是从天竺引进的,用来保护佛经的普遍说法。

既然是保护佛经的动物,自然就和普通的牲畜地位不同了,这就是买猫被称为聘猫,还要下聘礼,搞这么多复杂手续的理由了。不过聘书流行在宋朝,到了清代,已经没人再给猫写聘书了,也许是古人经过这么久,终于发现猫想不想给主人抓老鼠,会不会逃跑,这些事猫咪自己就能下决定,神明也保不了啊!

标签: 聘猫

更多文章

  • 看唐朝诗人会炒作自己吗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文学也是一种传播,创作者有体会,发而为文字,继而分享。分享环节会影响诗人作家的创作激情,如果这个环节效果不理想,可能会打击文青们的创作积极性,岂不闻贾岛诗云“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急于取得传播效果的态度跃然纸上。古今人心一样,如今的人玩微信,玩公众号,讲究的是阅读量、粉丝量和点赞量,这和古代诗人

  • 晋代有人养老虎当宠物还上街遛虎吗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据《晋书》记载,晋代有个高人郭文,生性喜爱自然,十来岁的时候就喜欢游山玩水,很多天都不回家。父母去世后,他就游历天下名山去了。他先前住在华山上的石洞里,后来隐居在余杭天柱山。天柱山荒无人烟,他就把木头靠在树上,借树搭了个茅棚住,也没有围墙。郭文的家里时常有猛兽来光顾,他也不以为意。有一天,来了一只老

  • 古代人刷牙吗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漱口,牙膏,牙刷

    牙齿健康是很重要的,那么古代人刷牙吗?这个问题,有明确的回答:是刷牙的。那么古代人是怎么刷牙的呢?未发明牙刷之前,古人普遍采用漱口来护齿。另外古代其实已经有了牙膏牙刷的雏形了。《礼记》中即有“鸡初鸣,咸盥漱”的记载,表明古人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懂得了用漱口来护齿。不仅如此,古人还养成了早晚漱口的习

  • 清朝知府被杀强盗冒充为何无人察觉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清朝的杂史《清稗类钞》的盗贼卷,记载了这件奇案,1664年,康熙三年,在京候缺的郭世纯终于等到了一个外放做官的机会。而且还是安徽池州知府。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得到肥差的郭世纯,马上就收拾好自己在京城的家当,家眷和仆人六十多人,十几辆马车浩浩荡荡的赴任去了。一路上郭世纯的队伍衣着光鲜,辎重满

  • 古代人聘猫是什么意思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聘猫

    如今很多人都喜爱“吸猫”、“撸猫”、“云养猫”,但吸猫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代猫奴爱起猫来的疯狂劲儿,不亚于现代人。李商隐诗中曾写道“鸳鸯瓦上狸奴睡”。及至两宋,中国人对猫的喜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可你知道么,在古代,撸猫仪式可是特别多的!你,听说过“聘猫”吗?聘请里的这个聘字很有讲究,于国家而言,

  • 元宵和袁世凯的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元宵节,汤圆,袁世凯

    传说,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后,一心想复辟登基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在喊:“元——宵。”觉得“元宵”两字谐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然而,“元宵

  • 古代的蒙汗药的成分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古代的蒙汗药是一种带着神秘色彩的药物,它能让人在片刻之间失去知觉,任人摆布。其实,古代史籍中真的有许多关于蒙汗药的记载,而且史籍上还记载说,蒙汗药的主要成分应该是一种名为曼陀罗花的中药。相信大家一定都很好奇,蒙汗药到底是如何被人发现,并且广为流传的。大家都知道在古老的中国有一个邻居,那就是古印度,在

  • 清朝时期有谁能在故宫内骑马乘轿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清朝

    在清朝时期,紫禁城是皇帝们居住、办公的地方,也可以说是整个朝廷的心脏。在皇权至上的封建时期,皇帝是天下的主宰,因此在紫禁城并不是谁都可以骑马、乘轿的,只有经过皇帝批准的人,才能这么做!那么都有那么些人可以这样做呢?去过故宫的朋友,大概都注意到,故宫午门以及东华门、西华门的门外,都矗立着石碑,上面用满

  • 清朝秀女必经之路是哪里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故宫

    神武门,是紫禁城北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玄武门,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之意,后因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改名神武门。神武门内设钟鼓,与钟鼓楼相应,用以起更报时。但皇帝居宫中时,神武门上的钟不鸣。城台开有三门,帝后走中间正门,嫔妃、官吏、侍卫、太监及工匠等均由两侧的门出入。清代选

  • 明十三陵奇闻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明十三陵,万娘坟

    中国人讲究生前幸福安康,老后入土为安,古人们也相信人在去后还可以继续在阴曹地府中生活,享用后人们给他们烧来的钱财,以及他们放在陵墓中的陪葬品。当然,在现代人看来,这些都只是古人一厢情愿的迷信观念。虽然没有人再相信牛鬼蛇神,但留下来的传统还是会让人们保留一份对逝去的先祖敬畏之心。尤其对于守墓人来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