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古代人夏天的穿衣

古代人夏天的穿衣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567 更新时间:2023/12/18 17:20:24

夏季烈日炎炎,很多城市的气温甚至超过了40度,有人即便是光着膀子还是会喊热,幸亏现代社会有空调可以制冷,有冰箱可以放置冷饮,使人们少受了暑热之苦。可是,在古代社会没有空调和冰箱,传统礼仪又要求人们穿得里三层外三层,夏天这样穿,人们真的不热吗?

实际上,炎热的夏季,古人在非礼仪场合也会尽可能穿得少,甚至是有些贵族女子在私人场合,也可能只会穿抹胸、纱裙,再罩一件纱罗的衫子。更不用说底层的劳动人民,在公开场合男女都会露胳膊露腿,这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除了这些情况,对于受制于礼教的人物,在公共场合还是会遵循制度穿衣。但我们看一下他们所穿衣服的款式和面料,或许就能知道这些人在夏天既不伤大雅又不至于中暑的诀窍了。

首先,古人的衣服多为宽松的长袍大袖。虽然中国古代各朝各代的衣服款式不尽相同,但跟现代服装相比,都显得非常宽松。赤身裸体与宽袍大袖,哪个更凉快?科学证明,在气温接近或超过37℃时,皮肤不但散热功能减弱,反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也就是说,天气炎热时一味通过减少衣量并不能有效降温,反而衣物的防晒和通风功能对于防暑的意义更大。所以,古人衣服宽松,对其防暑有很大的作用。这也是现代人在夏天要穿长袖防晒衣的原因。

其次,古人夏天所穿衣服的面料多为丝、棉、麻等天然纤维,比较透气舒适。中国很早就能生产出了“至轻至薄至透”的纱类衣物。长沙马堆出土的汉代素纱襌衣,重量不到一两。至于纱衣薄透的程度,我国也有献记载:“一位阿拉伯商人看到一个穿着纱衣的唐朝官员,透过衣服还能看见胸口的黑痣,就惊叹地说,‘您胸口上的痣,怎么透过两层衣服还能看见?’官员哈哈大笑,请他靠近再观察,原来他身上穿了五层之多。”由于纱薄而疏,重量轻,造型美观,透气性好,古时应用较广,是各个时期夏季服装的流行用料。丝绸是纱的一种,为贵族所喜好。

普通百姓穿不起昂贵的丝绸,夏衣就以葛布等材质代替。自先秦时代开始中国人就开始依靠葛布度夏,制作葛布的原材料是植物葛的茎纤维。这种纤维制成的布料质地细薄,穿在身上轻薄飘逸。除了可用来做衣服之外,魏晋时,人们还喜欢用它来做头巾。杜甫曾在《端午日赐衣》中描述过葛布的清凉,“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白居易在《夏日作》中写道“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一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止于便吾体,必被罗纨”,认为一件葛衣便可度夏。

除了葛布之外,以苎麻制成的夏布,芭蕉皮织成的蕉纱,竹皮、木芙蓉皮纤维织成的竹布、慕容纱等等,都适合在夏天暑热的时候穿。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蕉布行》里写道“竹与芙蓉亦为布,蝉翼霏霏若烟雾”,也是说这些面料都能达到轻薄透凉的效果。

除了这些,古人生活的环境与现在也有很大不同。古代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热岛效应,没有气候变暖,再加上中国传统建筑又有着冬暖夏凉的特点,古人对夏季的感觉可能跟现在有很大不同。总之,长衫衣裙的古人,在夏季不全是汗流浃背的狼狈形象,他们用无穷的智慧缓解了大自然的炎热。

标签: 古代

更多文章

  • 古代各种奇葩税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古代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税收一直是各朝各代的经济命脉,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在现代中国已经免除了的农业税,这个农业税一开始是直接征收粮食,一直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朝时期才实行了货币化纳税。除了朝廷征收的正税以外,也会出现一些其他的税项,通常税项的多少和国家的整体实力成反比。例如个别贪官污吏巧立名目设置

  • 古代太子被废后的结局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太子被废,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古代太子被废之后,他们的结局是什么?他们最后的结局会很凄凉吗?能够翻身的太子又有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世事变化无常,没有谁能够保证自己永远不会发生意外,连皇帝也不能。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如果皇帝突然发生意外,自然是立刻就需要人来继承皇

  • 颐和园八大不可思议看不见的警戒线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文昌阁旁边最美丽的风景,莫过于宽阔的昆明湖。早在明朝的时候,这里就是北京地区最有名的风景区了,每年三四月,到这里来踏春已经成为当地百姓的风俗。后来,乾隆看上这块风水宝地,修了皇家园林,那就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来的了。可要是派重兵把守呢,又破坏了这里的景致。据说,有人就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修了一条看不

  • 清朝为什么避免皇帝沉迷美色选秀的标准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朝

    后宫争斗剧特别是清朝后宫剧的泛滥,让我们直观的见识了清朝后宫的争奇斗艳和妃嫔争宠,同时也给我们造成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皇帝的后宫一定是美女如云的。其实,在清朝之前,皇帝选妃的标准主要依皇帝个人喜好,多数情况下姿色的确是第一位。但是清朝却不同,在清朝为了避免皇帝沉迷美色,选秀往往不看姿色,那么清朝选秀

  • 颐和园八大不可思议曾经高楼林立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从照片中不难看出来,当年的文昌阁与今天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当年的文昌阁是三层建筑,而且旁边小亭子有两层檐。原始的文昌阁比现存的文昌阁高出一大截,而且装饰更为精美,上面还有一座西洋大钟。可以看出在清漪园时代的文昌阁整个建筑都是比较独特的。现在我们看到的颐和园是慈禧重修后的景象,因为当时的财政原因,将三层

  • 颐和园八大不可思议为什么说颐和园会长高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其实这颐和园重修后也不是所有的建筑都变矮了,也有增高的,德和园大戏台就是增高的一个。颐和园中大戏台这个地方,原来在清漪园的时候,是一个四合院,是一层的戏台,它名字叫怡春堂。但到慈禧的时候,乐寿堂这儿是慈禧的寝宫。慈禧喜欢看戏,不仅是喜欢看戏,而且还喜欢编戏。所以说,就在离这个乐寿堂不远的地方修了这么

  • 古代升堂喊威武的原因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古代

    在各种古装影视作品当中,我们会经常看到衙门审案时,官老爷落座,左右衙役高喊“威武”,这是什么操作?喊“威武”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不喊其他词?下面就来揭秘一下,古代衙门审案时鲜为人知的“堂威”原理。所谓“堂威”,指的就是公堂之上的威严。不管古代还是现代,公堂之上“官老爷们”都要有威严,不然朝廷制定的各

  • 罚俸一年官员的经济来源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官员

    罚俸一年对古代的官员基本没用影响,可以说除了惹皇帝不喜,没有其他不利,可以说是古代最轻松的惩罚。这是因为古代的官员,捞钱的方法真的不要太多。对于地方官来说,官,和吏,有不同的捞钱方法,当然了,无论怎么捞,终究都是刮老百姓。吏的捞钱手段粗暴一点,在明朝张居正改革之前,国家收税是收实物税的,也就是说对于

  • 古人喜欢养的鸟类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古人

    在中国古代,鸟被赋予很多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象征,进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鸟文化”。除了喜欢用鸿鹄代表志存高远外,古人喜欢的鸟还有很多。比如,鹤在古人眼里被视为“一品鸟”;孔雀“开屏”被看成是祥瑞之兆;鸳鸯是代表夫妻情侣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的“爱情鸟”;喜鹊则是一种“闻鹊声,皆为喜兆”的灵鹊……南朝

  • 民间的传说中韩琦死后为什么会成为阴间阎罗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明人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提到:“人有死而为阎罗王者,如韩擒虎、蔡襄、范仲淹、韩琦等,皆屡见传记。”民间传说、故事以及相关的民间信仰,定然包含百姓的价值与情感诉求,民间的阎王信仰以及包公等清官为阎王的传说,除了表现出百姓对清官的肯定与敬仰,以至崇拜,显然还表现了百姓对彼时人间的官僚体制,对贪官横行,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