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乾隆参加大臣葬礼,为什么把腰间的荷包留在大臣家?

乾隆参加大臣葬礼,为什么把腰间的荷包留在大臣家?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627 更新时间:2024/1/27 11:43:42

清朝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冬天的第一场雪如期而至,乾隆在用过午膳之后,带上几名侍卫从紫禁城的西华门匆匆出宫,径直往西城的前井胡同而去。一路上,乾隆的心情非常沉重,因为他是去参加一位大臣的葬礼。这位大臣名叫兆惠,时任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御前大臣。在乾隆一朝,兆惠立下赫赫战功,猝然病逝,乾隆十分伤心,决定亲自前去吊唁。乾隆来到兆惠家中时,留下一物,结果这场葬礼氛围变得诡异起来,等乾隆离去,兆惠的家人转悲为喜。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他在位期间,清朝的边疆并不宁静,乾隆一一平定,因此他自称有“十全武功”。正是因为乾隆朝边境战争频发,所以诞生许多能打仗的功臣。例如傅恒、阿桂海兰察、兆惠等。其中,兆惠一人,参与了“十全武功”中的四个,深得乾隆器重。

兆惠,原名乌雅·兆惠,来自满洲正黄旗乌雅氏。和雍正的生母德妃(孝恭仁皇后)是同族。按辈分,他是德妃的族孙,和乾隆同辈。德妃在嫁给康熙之前,是包衣出身,所以她的娘家身份并不显赫,直到雍正登基,乌雅氏一族才得到提拔。兆惠也是在这个时候,进入了官场的,最初只是户部的一个笔帖式,顶多算个跑腿的。后来雍正成立军机处,兆惠被调到军机处,在这里,兆惠了解了大量军事方面的知识,为以后的军事成就,打下了基础。

乾隆登基后,兆惠逐渐被重用,大小金川之战中,兆惠在后方保证粮草的供给,功劳很大。乾隆二十年,伊犁之战爆发,这张战争最初打的十分艰苦。兆惠本来是负责后方的粮草,可是前方的班第、鄂容安等主将纷纷殉国,形势转直下。乾隆把兆惠调到前线,兆惠力挽狂澜,稳住了形势。然后用了两年的时间,获得胜利,全部收复了天山北麓和南麓。

紧接着,回疆的大小和卓叛乱,清军节节败退,乾隆急调兆惠前去指挥,这一战,兆惠差点战死沙场,他身负重伤,战死了三匹战马,通过黑水营一战,瓦解敌军,取得胜利。兆惠通过伊犁之战、大小和卓之战立下不世功勋,其中,他收复了天山北麓和天山南簏,这1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清朝面积的五分之一)。兆惠班师回朝时,乾隆亲自为兆惠牵马。兆惠为清朝收复了大面积的国土,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功劳远远超出后来收复新疆的左宗棠

兆惠死于乾隆二十九年,年仅56岁。去世前,兆惠到南方治理水患、赈济灾民、疏通运河,最终病倒,回到京城后病逝,乾隆十分痛心,决定亲自去兆惠府中吊唁。当乾隆看到兆惠的丧仪现场十分混乱时,有些不解,最后了解才知道,原来兆惠唯一的儿子札兰泰年仅8岁,家中连个主心骨都没有。乾隆急忙命内阁重臣刘统勋来帮忙,并且赐银五千两。清朝一般只有亲王去世,朝廷才会赐银五千两,乾隆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兆惠功勋卓著,另一方面也是怜悯兆惠的家人。

在吊唁结束后,乾隆起身离去,兆惠的家人和众位大臣恭送乾隆离开。乾隆在出门之前,突然在脑海中浮现了一个想法,他转回头,来到祭奠兆惠的供桌前,从腰间解下自己的荷包,轻轻放在了供桌上。当时在场的所有人几乎都看到了这一幕,等乾隆离去,葬礼的氛围突然转变,兆惠家中的妇孺们突然转悲为喜,而官员们也纷纷对兆惠的儿子表示恭喜。

乾隆在供桌上放了一个荷包,为何会引起这种变化呢?因为按照满洲习俗,荷包是嫁女求亲的意思,乾隆在兆惠的供桌上放了一个荷包,相当于是乾隆在向兆惠家求亲,乾隆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兆惠的儿子。而当时,兆惠的儿子札兰泰仅有8岁,而乾隆要嫁的女儿是他的九格格、令妃所生的女儿、后来的和硕和恪公主,当时年仅7岁。也就是说,兆惠虽然去世了,他的儿子成为了额驸,变为皇亲国戚,兆惠一门,比过去更加荣光。

乾隆如此厚待兆惠,是因为兆惠的功勋值得他这么做。兆惠收复了整个新疆和西部大片国土,他是中国历史上收复国土最多的将领。就凭这点,兆惠之功,在清朝恐怕难有人与其并肩。

标签: 乾隆清朝乾隆野史秘闻

更多文章

  • 开国功臣兼五朝元老,申屠嘉为何被气死?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风云人物

    开国功臣兼五朝元老,申屠嘉为何被气死?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申屠嘉不姓申,而是姓申屠,他是睢阳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申屠嘉力气很大,能够拉开强弓硬弩,所以他以材官的身份跟随刘邦作战。由于在楚汉战争中立下战功,申屠嘉被提拔为队率。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叛乱,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申

  • 赵孟頫的书法到底怎么样,在书法史中有怎样的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赵孟頫,书法,文史百科

    赵孟頫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书法家,历史上诸家对赵孟頫的评价不一,错综复杂。那么赵孟頫的书法到底怎么样,在书法史中有怎样的意义,后世书家又是怎样来评价他的书法的,这是一个需要花费精力和判断力去整理分析的问题。前人多说赵孟頫的字俗气而无骨,写得太熟太圆滑,这些评价往往是因为他作为宋室后裔而仕元,

  • 孙膑被庞涓弄残双腿,他最后是如何复仇成功的?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史风云

    战国之时,各个学派纷纷涌现,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智慧搅动着整个中原大地,而其中最为神秘的大概就是鬼谷子了,他不愿意涉足庙堂,所以终其一生都隐居深山,只不过他的几个弟子都十分出色,所以才使得大家对他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然而,或许是这门学问着重于教导人们学习权谋、辩论,所以他教出的弟子往往互相争斗,往往是两败

  • 战国时期为何韩国总是被忽视呢 主要是因为两点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国,韩国,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经历了非常久远的历史,在这其中有许多时间处于纷争,尤其是战国时期中原地区一直处于纷争当中,群雄争霸,当时主要是战国七雄之间的纷争。而这些小国当中最后的赢家便是秦国,秦朝的崛起与商鞅变法关系非常大,秦王嬴政也因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而称为秦始皇。当时秦国已有崛起之势,那时候能与秦国抗衡一

  • 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阵亡,一具尸骨都没发现?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长平之战,战国,野史秘闻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大规模战役之一,长平之战让无数历史爱好者为之侧目,也让他们对长平之战的相关记载痴迷不已,毕竟,白起“杀神”之名就是凭借这一战名流千古,百世流芳。不过,话说回来。长平之战虽然是中国数千年来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但依旧还是有人质疑长平之战的真实性。比如说赵国凭什么养得起四十万大军?

  • 明朝官员朱赓简介: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风云人物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秦国最奇葩的法律,不许男人哭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世界上奇葩的法律有很多,其中有一条估计让现代男性很难接受,这条法律来源于冷酷的秦国,那就是,所有的成年男子不允许哭泣,一旦哭泣要受到重罚,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这一法律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无比的惊讶,在现代生活中,由于我们远离战争,享受着富裕的生活,所以,成年男子也经常会出

  • 刘裕击桓玄之战结果如何?又有哪些历史影响呢?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汉朝,刘裕,战史风云

    刘裕击桓玄之战,晋元兴三年(404年)三月至五月,东晋将领刘裕追击并击败把持朝政的桓玄的作战。桓玄是晋大司马桓温之子,袭父爵为南郡公,后为义兴太守。玄嫌官小位卑,遂弃官归荆楚。不久,夺取荆、江二州,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便不断要挟朝廷,先为楚王,进而篡夺晋帝位自立,国号楚,改元永始。刘裕最初仕于晋,

  • 项羽为什么不选择称帝 而是偏偏要称一个西楚霸王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项羽,西楚,历史解密

    确实很奇怪。如果当年项羽称帝了,可能情况会有很大的不同,他统一天下的可能性会大很多。但为什么他不称帝,要称一个什么西楚霸王呢?我觉得主要有这几个原因。(项羽)第一,项羽对秦始皇的帝制并没有充分的认识,也不认可。项羽是楚国贵族项燕的孙子,在他的思维里,并不认可秦始皇实现了统一,而只是认为秦始皇吞并了六

  • 宦官对宦官,为什么唐朝的宦官能左右皇帝明朝却不行?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朝,高力士,野史秘闻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宦官在史书上赫赫有名:比如汉朝的十常侍、唐朝的李辅国、鱼朝恩,宋朝的童贯,明朝的刘瑾、魏忠贤,清朝的李莲英、小德张等等。而这些宦官在历史上得以成名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弄权或者对历史产生了影响,而熟悉历史的朋友会发现,如果以宋朝作为分水岭,宋朝及以前的宦官,和明清时代的宦官,有很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