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揭秘:为何说宋仁宗时代是"最好的四十年"?

揭秘:为何说宋仁宗时代是"最好的四十年"?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731 更新时间:2023/12/23 5:55:54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宋仁宗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大宋枢密副使富弼,这位当年怒怼辽皇,刀兵加身都不变色的硬汉,却突然告诉宋仁宗“自己很害怕”。他害怕什么呢?因为这几年,北宋三四十个州都闹“盗贼”。而且这些盗贼绝不小偷小摸,通常是大白天得意洋洋杀进州城,把府库抢个精光。如此“敞亮”景象,怎能不叫这位大宋高官惶恐不已,以至于“每念及此,不寒而战”。富弼“很害怕”的这个时代,是北宋仁君宋仁宗在位的庆历年间。这个时代,乃至宋仁宗执政的四十年,至今常被大唱赞歌,甚至还被冠以“最好的四十年”之类的荣耀光环。这么一个好时代,真有富弼说的那样一塌糊涂?

对于大多数臣子来说,宋仁宗确实是个好皇帝,这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每天都是一贯的好脾气。朝堂上被包拯喷了满脸唾沫,照样是强撑着不生气。在他手下为官,不但不用提心吊胆,官做到富弼那种级别的,都是“工资基本不动”,领福利到手软。普通的文官,也是混满三年日子就升官,开开心心升职加薪,如何不是好时代?

对于文人们来说,这当然更是个好时代:官员“编制”比宋初暴涨了一万多人,安安心心享受有钱有闲的官场生活。既然有钱有闲,当然就少不得吟风弄月,于是大宋的诗词书画等各门类艺术,也是井喷般发展。两宋文化史上最拿得出手的英才,几乎全云集在这四十年。以这繁华景象是,也确实是“最好的四十年”。

但是,这个时代呕心沥血一辈子的富弼,却以他的这声惶恐,戳破了这个“最好四十年”的遮羞布。以富弼的叹息说:“非盗贼果能强盛,自是朝廷只守弊法,不肯更张”。说白了,大宋发展到宋仁宗年间,就到了这种“揭不开锅”的地步了。有多“揭不开锅”?先看一个基本问题:宋仁宗年间,官员的工资福利一涨再涨,“馈赠”给辽国西夏的“岁币”也是一加再加。可这繁华究竟是谁来买单?野史里的大清官,正史里的大宋直臣包拯一语道破:“重率暴敛,日甚一日”。就是靠横征暴敛,从苦老百姓手里刮钱。被“刮”的尤其狠的,就是农民。

有多狠?先看田赋。北宋的田赋,承袭自唐代两税法,理论上税率比唐朝低,操作起来却是另一样,首先是附加税极多,基本是隔些年就要加,以宋仁宗年间名臣韩琦的统计说,当时北宋农民要交的附加税“杂钱”,有牛皮、农具、盐、鞋等十多种名目,五代时的“身丁钱”等苛政,也被北宋“完美继承”下来。连精于算计的北宋大科学家沈括都说,北宋农民要交的苛捐杂税,简直是“名件繁琐”。

比田赋更坑的,还有北宋的劳役。北宋的劳役十分繁重,而且由于北宋劳役制度繁琐,可钻的空子也就多。有钱人往往能巧立名目,把本该负担的劳役,统统甩锅给苦老百姓。家里稍有点钱的普通百姓,往往被强制充任“衙前”,负担相关差役,而且最忙的劳役,通常都是农忙时节,服一次役就倾家荡产。所以,为了逃避劳役,宋仁宗年间的农民们,也是“智如泉涌”。有的“孀母改嫁”,有的“亲族分居”,甚至不敢“多种一桑”“多置一牛”。别看后世历史票友常调侃“宋朝自耕农富裕”。但在宋仁宗年间,敢说哪家农户是“富户”?那简直比要他家命还恐怖——就是这要命的劳役闹的。

农民如此悲催,村里的有钱人,难道不能先献爱心?同样是宋仁宗年间,还是愤怒青年的司马光,就曾愤怒抨击:北宋农村的有钱人,别说纳税服役,还经常把上门的里长打出去。简直是“税不可督”,然后“所差户长辄逃去”。

而以北宋中期名臣吴充的叹息,北宋农民为躲赋役逃亡,早已是见怪不怪的现象。好些人更是“不得已而为盗贼”。那些纵横各州,让硬汉富弼都感到害怕的“盗贼”,都是这么来的。盗贼如此猖獗,那大宋的军队呢?在宋仁宗“最好的四十年”里,这事更是无比怪异:除了与西夏的短期战争外,宋仁宗年间大多数时候还算太平,可国家“重率暴敛”搂来的钱,除了养官就是养兵,明明和平年代,宋仁宗之前,大宋禁军不过90万人,到了这“最好的四十年”,一口气暴涨到125万。

养了这么多兵,那么“盗贼”大白天流窜时,怎么还用不上?宋仁宗年间名臣欧阳修说,单是百万宋军用的兵器,百分之八十都不合格。尤其是地方州郡的武器,以同时期张方平的话说,那更是“实皆滥恶”。比这更不靠谱的是兵,宋仁宗时代另一名臣田况,曾生动描述大宋士兵的操练现场:最精锐的大宋骑兵,不过能骑马开五六斗弓,发射出来的箭,放出去就掉身边。这样的废物兵,上去基本送死。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最好的四十年”里,会有富弼“不寒而战”的景象:盗贼四处横行,官府官兵纷纷躲猫猫。雷景象的背后,是一个繁华表象下,正在悄然腐朽的大宋朝。甚至“靖康之耻”的很多大坑,也都是从此挖下。

如果要回看宋仁宗“最好的四十年”,这触目惊心的教训,比多少风花雪月的宋词,都更有价值。

标签: 野史秘闻

更多文章

  • 古代的"午门斩首""秋后问斩"都是什么意思?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野史秘闻

    古代犯人往往都逃不过一番惩罚,严重者都需要被问斩,当着百姓的面,即有着惩罚犯人的作用,也有威慑百姓的效果。那为什么要选择午时三刻呢?犯人往往犯下不可饶恕的罪名,并且人人憎恶,不容于世,就会被处以午时三刻问斩,午时三刻在古人眼里,是一天阳气最重,阴气最弱之时,被问斩之人往往魂飞魄散,再难转世祸害于人。

  • 皇帝故事:嘉靖与海瑞下棋,喊天下钱粮减三分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野史秘闻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

  • 朱元璋临死前为什么连说三遍"燕王来否?"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野史秘闻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元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有很多因为皇位的争夺导致父子兄弟都反目成仇的事情发生,那么在位的皇帝对于继承者是谁的话也很头疼,因为儿子要是不聪明又不好把江山交给他管理,可是儿子太聪明了又不知道该选择哪个,就像是康熙的儿子每个都那么优秀

  • "文青"是什么?为什么说魏晋时期的文青是文青中的战斗机?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野史秘闻

    “文青”是什么?为什么说魏晋时期的文青是文青中的战斗机?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文青”圈子指的应该是魏晋时期的知识分子圈子,那么首先明确一下,这个圈子应该有两种,一种是走传统的“入仕”,通过做官进入魏晋官场圈,真正进入上流社会。不过魏晋时期施行的九品中正制到后期形成了“上品无寒门,

  • 为什么有句话叫"少不读水浒"?水浒传里有什么不适合青少年的?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野史秘闻

    为什么有句话叫“少不读水浒”?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少不读水浒”这句话有道理吗?“少不读水浒”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第一,《水浒传》中杀气太重,容易误导年轻人;第二,《水浒传》中好汉喜欢冲动,容易误导年轻人;第三,《水浒传》中算计太多,容易误导年轻人。第一,《水浒传》中杀气太

  • 皇帝故事:春秋时期,楚庄王酷爱的鱼糕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野史秘闻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

  • 曹氏只是刘邦的"外妇",刘邦怎知刘肥是自己亲生儿子?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野史秘闻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很多人并不知道,被刘邦立为太子并在刘邦死后继承了皇位的刘盈并不是刘邦的长子。虽然刘盈是刘邦正妻吕雉所生的唯一嫡子,但在刘盈之前,刘邦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叫刘肥,刘肥是刘邦的长子。据记载,刘肥的生母姓曹,史称曹氏。曹氏是刘邦的“外

  • 揭秘:古代"四大丑女"排名第一的是谁?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野史秘闻

    大家好,我是历史故事网小编,说起嫫母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黄帝的第四位妻子叫做嫫母,嫫母没有母仪天下的嫘祖那样幸运,她不仅没有子孙做过帝王,而且长得奇丑无比,丑到什么程度呢?见过她的人是这样形容的:她的额头像大大的锤子,她的鼻子像高高的山丘,虎背熊腰,皮肤黝(yǒu)黑。威武的黄帝为什么会娶如

  • 河曲战败后,为何晋国无法阻止"晋益孤"的趋势?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野史秘闻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晋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对于晋国来说,他们在“河曲之战”中本应取胜,但最终还是以微弱的劣势失败了。在赵盾的召集之下,晋国六卿齐聚于诸浮,他们的目的就是针对此战出现的问题,作出一番总结和检讨。他们的重点有两个:一是设法避免范武子全心归附秦国,应当早些

  • 歌女渴望从良求苏轼出面求情,苏轼一首诗开启"藏头诗"先河!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野史秘闻

    歌女渴望从良求苏轼出面求情,苏轼一首诗开启“藏头诗”先河!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现在许多人看来匪夷所思的过程。我们并不能以当前的观点来苛求古人,这就是历史辩证观。比如说官员和歌女,应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人,但在唐宋时期,他们的关系却非常紧密,超出了一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