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范成大:南宋名臣、文学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范成大:南宋名臣、文学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723 更新时间:2023/12/29 8:26:46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 (《宋史》等误作“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人。南宋名臣、文学家。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出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作为泛使出使金国,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争求改定受书之仪,不辱使命而还。乾道七年(1171年),自中书舍人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调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升任参知政事,此后相继知明州、建康府,颇著政绩。晚年退居石湖,并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逝世,年六十八。累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人物生平

早年仕途

范成大于宋钦宗靖康元年六月初四(1126年6月26日)生于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他幼年聪慧,十二岁时便遍读经史,十四岁时开始创作诗文。

绍兴十二年(1142年),宋高宗生母韦氏(显仁皇后)从金国回朝,范成大应试献赋颂,名列前茅。

绍兴十四年(1144年),在昆山坚严资福禅寺读书,十年不出。曾取唐人“只在此山中”句,自号此山居士。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除任徽州司户参军,于此年春季抵任。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前往临安,监管太平惠民和剂局。

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范成大任编类高宗圣政所检讨官,兼敕令所。

隆兴二年(1164年)二月,除任枢密院编修官。十二月,任秘书省正字。

乾道元年(1165年)三月,范成大被改授为校书郎。六月,兼国史院编修官。十一月,调任著作佐郎。次年二月,任尚书吏部员外郎。三月,被人诬陷逾越等级,遭罢职,旋即领宫祠官。

乾道三年(1167年)十二月,范成大被朝廷起用,出知处州。次年五月,入宫陛对,向宋孝宗“论力之所及者三”,分别为日力、国力、人力,他认为这三力如今都被不急之务空耗,孝宗予以嘉纳。七月,赴处州任,至八月抵达。范成大为处州创设义役。其法规定:民以都保为单位,据役户多少和职役情况,各家按贫富输钱买田称义田,以所收田谷助当役者,民户按次序轮流亢役。义役既行,公私都称便。

乾道五年(1169年)五月,朝廷召范成大为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乾道(1165年-1173年)年间,规定以绢统计赃物数量,估价低而定罪重,范成大上奏说:“承平之时绢每匹不到一千钱,而估的价超过几倍。绍兴初年绢价递增了五分,价钱有三千足够了。如今绢实在贵,应当比当时的价格翻一倍。”孝宗吃惊地说:“这是使百姓陷入困境的法令条文。”于是绢价增为四千,而刑罚减轻了。十二月,任起居舍人兼侍讲,仍兼实录院检讨官。

使不辱命

宋廷在与金国签订隆兴和议时,忘了议定接受国书的礼仪,孝宗曾为此感到后悔。乾道六年(1170年)五月,孝宗任命范成大为起居郎、代理资政殿大学士、左太中大夫、醴泉观使兼侍读,封丹阳郡开国公,充任祈请国信使,向金国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请更定受书之仪。范成大因所奉国书仅提及陵寝事,请一并写入受书一事,孝宗不许。临行前,孝宗对范成大说:“朕不败盟发兵,何至害卿!啮雪餐氊,理或有之。”左相陈俊卿因力主暂缓遣使而离任,吏部侍郎陈良祐因谏阻派遣泛使一事而被贬居筠州(今江西高安),大臣李焘畏惧而不敢受命出使。在此情况下,范成大慨然而行。当时金国负责迎接范成大的使者仰慕其名声,效仿他在头上戴巾帻,以示崇敬。

到燕山后,范成大秘密地草拟奏章,具体论述受书仪式,把它放入怀中。范成大首次呈进国书,言词慷慨,金国君臣正认真倾听时,范成大忽然上奏道:“两朝已经结为叔侄关系,而受书礼仪没有确定,我这里有奏章。”于是把插在腰上的手板拿出。金世宗大吃一惊,说:“这难道是献国书的地方?”金朝群臣用手板击他要他起来,范成大跪立不动,一定要把国书送上。不久,回到住所,完颜雍派伴使宣旨听候处理。范成大一直跪着要献上国书,金国朝臣议论纷纷,太子甚至想杀死范成大,经越王阻止才作罢。最终,范成大得以保全气节而归。

同年九月,范成大返宋。金世宗复书拒宋所请,只许南宋方面奉迁陵寝,同意归还宋钦宗梓宫。范成大回国后,写成使金日记《揽辔录》。

南宅交广

范成大归国后,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最初,孝宗亲笔抄写东汉崔寔的《政论》赐给辅臣,范成大上奏认为:“御笔书《政论》,本意在于严格法纪,整顿积弊。而近日大理寺议定刑罚,顺次加重一级,这不是以严刑换取太平,而是残酷。”孝宗称赞他的建议为“知言”(明智的话)。宠臣张说被任命为签书枢密院事,范成大起草制书,扣留命令七天不下达,又上疏劝告,最终阻止了任命,但他也因此遭外调。

乾道七年(1171年),范成大以集英殿修撰出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兼广西经略安抚使,此即为“南宅交广”之行。

乾道八年(1172年)腊月七日,范成大从家乡吴郡(今江苏苏州)出发,南经湖州、余杭,至富阳而入富春江,随后经桐庐、兰溪入衢江,又经信州(今江西上饶)、贵溪、余干而到南昌,再入赣江。

乾道九年(1173年)元月十二日,范成大至临江军(今江西樟树),十四日游芗林和盘园,给范成大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几棵大梅、古梅,晚年隐居石湖后,他就全力经营石湖的范村,“以其地三分之一与梅”,并专门著有《梅谱》一卷。范成大后即入赣江支流袁水,过袁州(宜春)、萍乡进入湖南境内。泛湘江南下,至衡山,并陆行经永州、全州。三月十日,范成大入桂林。此次水陆路程共三千里,历时三月,著游记一卷,取韩愈咏桂林的“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诗意,取名为《骖鸾录》。

当时,广西贫乏,专靠盐利,漕臣又把盐利全部取走,于是所属县邑有增加盐价抑配卖给百姓的弊病,赵昚下诏恢复钞盐,漕司拘留钞钱平均分给所属各部,但钱没按时到。范成大到广西后,说:“有比这更至关重要的利害吗?”上疏赵昚说:“可以强制减去漕司强取的数目,以给各郡县使之宽裕,那么科卖抑配可以被禁止。”赵昚采纳了他的意见。几年后,广州盐商上书,乞求恢复客商贩盐,宰相同意他们的意见,拿出大量的银钱帮助他们。人们多认为不好,这个意见发给有关部门讨论,最终没能改变范成大的方法。旧法规定政府所买之马以四尺三寸为限度,赵昚下诏加到四寸以上,范成大说互市四十年,不应该突然改变。

西入巴蜀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受任为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途中他上疏说:“吐蕃、青羌两次侵犯黎州,而奴儿结、蕃列等尤其狡黠,轻视中国。臣应当教练将兵,外修堡寨,还要讲明训练团结的方法,使人人能够作战,这三方面没有钱不行。”孝宗赐给度牒钱四十万缗。范成大还未就任,其四川制置使之官便被改为管内(成都路)制置使。

范成大就职后,认为黎州为西南边境要地,应该增补能战士卒五千人,并请设置路分都监;在吐蕃入侵的十八条路线上,均修筑栅栏,分别派兵戍守。奴儿结侵入安静寨,派飞山军一千人前往阻击,估计他们三天就会逃跑,后果如所料。白水砦守将王文才私娶蛮族之女,常常带人攻打边境,范成大以重赏使蛮人互相猜忌,不久,王文才被俘获送到治所,范成大立即将其斩杀。蜀北边境过去有义士三万,是本地的民兵,被监司、郡守私自役使,都统司又让他们与大军轮流戍边,范成大极力将此事阻拦。蜀地名士孙松寿、樊汉广都不愿出来做官,范成大表彰他们的气节。凡是可用的人才,范成大全部招到幕下,用其所长,不拘于小节,其优秀突出的上书推荐,往往扬名于朝廷,位至二府。

范成大在四川,与诗人陆游以文会友,渐成莫逆之交。

淳熙四年(1177年),范成大离任,五月底从成都万里桥出发,十月进入吴郡盘门。此行沿岷江入长江,然后一路过三峡,经湖北、江西入江苏,从镇江转常州、苏州。留游记二卷,取杜甫“门泊东吴万里船”意命名为《吴船录》。

东薄邓海

淳熙四年(1177年)春,范成大卧病,请求奉祠。五月二十九日,离开成都。十月,返回临安召对,赵昚命他权任礼部尚书。

淳熙五年(1178年)正月,以礼部尚书知贡举。四月,以中大夫拜官参知政事兼权监修《国史》、《日历》。六月,遭谏官弹劾罢免,奉命主管祠观。

淳熙七年(1180年),范成大被起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他奏请罢除进献海物及前任赵恺移用的数万缗钱,以宽简民力。获朝廷允准。

淳熙八年(1181年)二月,孝宗因范成大“治郡有劳”,任命其为端明殿学士。三月,改知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四月,范成大到任。在建康任上,他上奏调军队储蓄的二十万石米以赈饥民,并请减去租米五万石。

淳熙九年(1182年)八月,因范成大应对旱灾、赈济饥民有功,朝廷“转其一官”以奖赏。十一月,特授太中大夫。[5]水盗徐五暗中兴事,号称“静江大将军”,范成大将其抓获诛杀。

淳熙十年(1183年),范成大除奏请开仓赈济饥民外,还下令境内驱捕飞蝗。因苦于风眩,从夏至秋,五次请求致仕,于同年八月被任命为资政殿学士,再次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退隐闲逸

范成大致仕后,在石湖度过了长达十年较为闲适而优裕的晚年生活,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写下了最后的名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并于绍熙三年(1192年)左右为家乡撰写了《吴郡志》。

淳熙十五年(1188年)十一月,孝宗起用范成大知福州。范成大多次请辞,均未获允,只得入朝召对,获孝宗慰劳,并赐丹砂及手书的苏轼诗两首,太子赵惇(即后来的宋光宗)也赐“寿栎堂”三大字。其后又于延和殿论事。

淳熙十六年(1189年),赴福州任,行至婺州(今浙江金华),称病坚请奉祠,获朝廷允准。其后向新即位的光宗上陈“当世要务”。同年,封吴郡开国侯。

绍熙三年(1192年),朝廷加范成大为资政殿大学士,起知太平州。范成大多次请辞未获准,只得于五月就任。六月,因次女逝世,范成大因而辞官回乡。

绍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于病中自编的诗文全集完成,命其子范莘向杨万里求《序》。秋季,范成大病重,上疏请求致仕。九月五日(10月1日),范成大逝世,享年六十八岁。朝命特赠五官。十二月十三日,归葬吴县至德乡上沙的赤山旁。[5][5]后累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

标签: 范成大南宋

更多文章

  • 司马懿都没有怕曹丕 司马懿为何更加畏惧曹睿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曹睿,司马懿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睿作为曹丕的儿子,为何司马懿更加惧怕曹睿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在热播的《军师联盟》中,曹睿即位后,司马懿很惧怕魏明帝,时刻担心着惹怒曹睿而小命不保。而曹丕继位后,想着要励精图治,无奈英年早逝,司马懿帮助曹丕有功,又辅佐过曹丕,地位

  • 杨修被杀司马懿却能平稳过渡 两人差异在什么地方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杨修,曹操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杨修被曹操所杀,而司马懿则平稳过渡,他们两人的差异在哪里?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杨修和司马懿属于不同类型的两种人,杨修是一个自负的文人,而司马懿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杨修之死的两种说法杨修之死,历来有两种说法:其

  • 上官仪被杀与武则天被废有何联系?真相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上官仪,唐朝

    上官仪被杀与武则天被废有何联系?真相是什么?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公元665年,唐高宗麟德二年,此前被逮捕的唐高宗宠臣、宰相上官仪和儿子上官庭芝在狱中被处死,家眷成为奴仆,对他出手的是皇后武则天。宰相被处死当然是要有莫大的罪名才行,可起因却是上官仪帮老板唐高宗李治

  • 司马攸如果能成功继位,八王之乱还会发生吗?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司马攸,晋朝

    司马攸如果能成功继位,八王之乱还会发生吗?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篡夺了曹魏大权,司马懿死前,让长子司马师继位,司马师杀伐果断,然而,却没有儿子,司马师便过继弟弟司马昭的次子司马攸为养子。司马师死时,司马

  • 隋朝大臣李谔简介 李谔是怎么死的?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隋朝,李谔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谔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李谔,字士恢,赵郡南和(今河北南和县)人。北朝到隋朝大臣。初仕北齐,为中书舍人。进入北周,拜天官都上士。隋朝成立,历比部、考功二曹侍郎,封南和伯。迁治书侍御史,出为通州刺史。人物生平李谔,字士恢,赵郡人。学问广博,能写文

  • 陈武帝陈霸先明明有儿子,为什么要传位给侄子?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陈霸先,南北朝

    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陈霸先,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陈武帝陈霸先是中国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也是南北朝时期难得一见的治世明君。当时中国南方因为侯景之乱而内部遭受重创,外部还要面临北齐和北周的进攻,汉人最后的江山社稷岌岌可危,是陈武帝力挽狂澜,挽救了汉人最后的江山社稷。

  • 慈圣皇太后为什么没有把明神宗培养成为一代明君?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慈圣皇太后,明朝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慈圣皇太后的故事。子女的教育是古往今来人们都比较关心的问题。古代的帝王之家尤其如此。对于儿子的教育甚至被看作是王朝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为教育后代创作了《皇明祖训》,制定了一系列针对

  • 卫瓘是什么人?三国中被忽视的小人物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卫瓘,三国

    大家好,说起卫瓘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三国时期,闻名遐迩的枭雄曹操、刘备以及吕布、关羽等人,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当然除了这些武将以及一代首领之外,不乏有类似于荀彧、诸葛亮以及司马懿这样的谋略之人。而恰恰有一类人却被很多人遗忘,但是却对后世影响深远。那就是大名鼎鼎、功不可没的大文学家兼书法家的卫瓘

  • 蓝玉为什么要强占北元妃子?跟他的死有什么关系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蓝玉,明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蓝玉之死和他强占北元妃子有多大关系?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说起明朝的早期将领之一蓝玉,很多人应该都知道他的名字,他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常遇春又是太子朱标的老丈人,所以蓝玉就是太子的舅父了。这个人在明朝的中国开国将领中并不算最能打的几位,但实力也很

  • 李隆基: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李隆基,唐朝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