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郑和七下西洋和建文帝有什么关系

郑和七下西洋和建文帝有什么关系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40 更新时间:2023/12/8 6:27:41

永乐皇帝一直是坐镇北方,稳居北京的,为什么会一反常态,突然间把目光转向了海洋呢?而又为什么在郑和六次下西洋后,就终止了这一行动,不再让他出使了?

对此,有研究者称,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大明朝的国威,招引各国前宋朝贡,同时也进行大量的贸易活动,从而促进中国同“西洋”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也有学者说,这其中暗含了一段不为人知的隐情,相传这是“靖难之变”之后,明成祖为了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皇帝所采取的行动之一,而与西洋进行交流只不过是个幌子而已。此话有可信之处,“靖难之变”是这样的:

明太祖朱元璋共有儿子26个,一直只钟爱长子朱标和第四子朱棣。在封建王朝中,皇权是以正统世袭的,因此朱标死后,朱标的儿子朱允文继承了皇位。明太祖1398年去世,朱充文即位,年号是“建文”。此时他年幼,各地藩王又都是皇帝的叔辈,拥有着军政大权,可以说是弱君在朝,而强藩在外。建文帝深感不安,就采纳黄子澄齐泰等人“削藩”的意见,想以此巩固自己的地位。

燕王朱棣起初并不敢轻举妄动,只是装疯卖傻的。后来发现建文帝相继削废了周王、齐王、代王和岷王,感到自己面临危机,可能很快被废,于是以“朝无正臣,内有奸恶”,“构为祸乱,危迫朕躬”为名义,起兵谋反,直逼南京,号称“靖难”。

内战相持4年。建文帝本性怯弱迂腐,不管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是敌不过叔父朱棣的,派出去征伐的兵将也都大败而回。终于建文四年,朱棣攻占了南京,建文帝从此下落不明。朱棣登上了皇位,将都城迁到北京,自称“明成祖”,改年号“永乐”。

叔父夺了侄儿的皇权,是要担当有“夺嫡”和“篡位”罪名的。名正言顺的皇帝在世并且出逃了,无疑对朱棣的帝位是个很大的威胁。一方面他为了安稳人心,发建文帝已死的诏书,另一方面暗地里根据传言中的蛛丝马迹去到处苦苦寻觅,于是就引出了很多明察暗访建文帝的故事。

例如“阖宫自焚”。《太宗实录》记载了,朱棣率兵到重川门时,诸王和文武大臣们都来朝见,建文帝本来是想出去迎接的,可是回望四周,人人皆散,只有几个内侍而已,叹息道:“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于是就关上了宫门,放火自焚。永乐年间的《实录》以及清代修编的《明史》也都重复了这种说法。

但《明史·恭闵帝本纪》中却记载:“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史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这让人怀疑:“不知所终”,又怎能辨认出那被火烧焦的尸体是否是建文帝呢?那正是烈日酷暑的时节,若能辨认尸体,为何还要停尸8日呢?若是辨认不了了,停尸那么多天又有什么用呢?

总之,建文帝没死的种种传说就这样传播开来了。有说法称他是从地道或御沟之中逃出去了;也有的说他削发扮成和尚模样,藏到了某个寺院中;还有的说法称,他化装后南逃,一直在海外飘流。

明成祖为寻找建文帝下了好大的大气力。他曾经派亲信拿着御制诏书,在寻访仙人张三丰的名义下,行遍天下州郡乡邑,21年暗地察访。他派太监郑和太监六下西洋寻找,也达28年之久,真可谓用心良苦。

真假建文帝

经查《国榷》、《明通鉴》、《罪惟录》、以及《建文朝野汇编》、《明史纪事本末》等书,后人找到了建文出亡的踪迹:他由松陵人滇南、后西游重庆、再转入祥符,侨居西粤几年,又到荆楚之乡,行程有数千余里之遥,可以说是“滇桂巴蜀黔,处处藏建文”。

但令人难解的是有些人还假冒过建文帝,更使得真相变得扑朔迷离、真假难辨啊。明王鳌《震泽纪闻》里就记载这么一段奇事:在正统年间,一御史外出巡察时,路上遇到一位老僧,他当道而立。不管左右怎么呵斥,他都稳然不动。御史不得不亲自询问,哪知他宣称自己是“建文帝”。

从成祖到英宗,历时已经三十几年,皇帝就换了3个,建文帝还能健在吗?有点不足为信。御史不敢贸然行事,禀报了朝廷,把他送到北京,老僧吟诗:

流落江南四十秋,归来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愁。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英宗把大臣招来,谁也无法说出他是真还是假。后来英宗又叫老太监吴亮来辨认,他曾伺候过建文帝,吴亮一露脸,老僧说:

“你不就是吴亮么?”

“我哪里是什么吴亮?”吴亮否认道。

老僧从容地笑说:“那一年我在便殿里吃仔鹅,把一块鹅肉掉到地上,你当时手提茶壶,趴在地上,用嘴把鹅肉叼起来,难道你忘了?还敢说你不是吴亮?”

话音刚落,吴亮扑通跪到老和尚膝前,泣不成声了。可是奇怪,当晚上吴亮回家,不声不响地上吊死了。是自缢,还是他杀?没有人能说不清楚。

可是这老僧却在宫里安然度过他最后的生命,死之后葬在了北京的西山,号称“天下大师”。传言有人曾经在颐和园后的红山上找到了“前明天下大师之墓”的墓碑,还有人发现在云南省武定的狮山佛寺塑造的“明天下大师像”的照片,图注:“天下大师者,明建文帝也”,仿佛真有其事。

曾有新闻“对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明建文帝的下落问题,上海史学工作者徐作生经过一年考证后认为,当年建文帝出亡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不久,转移到穹窿山皇驾庵直到1423年病殁于此,葬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

500多年来,一直悬而未决的建文帝失踪之谜,算是最终有了较准确的答案。同时,也为另一个谜团提供了答案即三保太监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后就停止了,因为明成祖知道建文帝已经死了,才放下心来。任何访察都没有必要了。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是宣德五年(1430)进行的,是在明成祖死后,已经不是明成祖的命令了。

郑和7次下西洋的原因终于明晓于众了。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自成兵败后死了吗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闯王出主张,吃他娘,穿他娘,吃穿不尽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这是在明末崇祯年间,各地百姓拥护“李闯王”传唱的歌谣。李闯王名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他虽然家境很贫寒,但是人大仁大义又有勇有谋。他做过驿卒,还做过边兵,还加入了农民起义军反明,还当了起义军的首领。起义军南

  • 崇祯太子最后的结局是怎么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644年3月18日,农民军兵在李自成的带领下,兵临城下。崇祯皇帝召见仨儿子,让他们换上百姓服装,在太监们的护送下逃出去,期望日后光复大明。李自成次日进城,崇祯帝在煤山自缢。太子朱慈炯从此下落不明。假太子事件清顺治、康熙年间自称为崇祯太子的人不断出现。号召人民起兵抗清的事在各地也很多,多是百姓因为不

  • 郭子章审猴是怎么一回事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朝有位知府,名叫郭子章,破案无数,其中最为匪夷所思的一个案子,当属审猴辨凶案。某年一日,建宁府知府郭子章新官上任,前往水西路。路过前桥,但见四周丛山峻岭,峰峦叠嶂,满目翠绿,令人赏心悦目。郭子章看到这满山景色,再联想起自己仕途得意,不由地心情舒畅,便令轿夫停轿,自己走下轿来安步当车,细细观赏沿途景

  • 熔锡灌喉案是什么样的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明朝,流传着这样一个奇案,是以熔锡灌喉杀人。明代广西新兴县,有位姓李的县令,深知民情,爱护百姓。一天他因公下乡,见山旁有一少妇,打扮得相当妖艳,在一座坟前哭泣。李某感到奇怪,问左右随从,随从们说:“是个穿丧服的妇人。”“服丧女人,岂能如此打扮?”李某越想越不对头,便叫衙役把她带回官署进行审问。少妇

  • 李自成荥阳之会真的发生过吗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官吏豪横,加之连年大旱,人民已是走投无路;而陕西灾尤为严重,饿殍遍地,人民已处水深火热之中。崇祯元年(1628)府谷县王嘉胤、安塞高迎祥、延安张献忠等人揭竿起义,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崇祯二年(1629),不堪忍受压迫欺榨的陕西米脂人李自成参加了王嘉胤的起义军,后又投“闯王”

  • 徐达为什么吃了烧鹅就死了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朱元璋以白丁之身,建立明朝政权,与他知人善用、赏罚分明是分不开。朱元璋身边有徐达、常遇春等名将,最终才能击败陈友谅夺得大统。可是贵为中山王的徐达,最终蹊跷而亡。不少历史爱好者都认为,徐达之死和朱元璋有脱不开的关系,那么,其中到底有何隐情?是否真的如这些朋友所想的那般?徐达出生于1332年,他和朱元璋

  • 隋炀帝杨广弑父篡位的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隋炀帝名字叫杨广,是隋文帝的第二个儿子。按中国封建王朝帝王选择的习惯,王位本不该由他来继承的,但杨广却能在隋文帝死后却能登上了皇位。这是为什么呢?有人推断是他杀了自己的父亲和兄长杨勇,从而篡权为君的,真的是这样吗?杨广其人杨广相貌英武,聪明伶俐,而且巧于辞令,因此很受父皇母后的喜爱。在13岁的时侯,

  • 光武帝刘秀是怎么笼络人心的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刘秀是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史称光武帝。历史上对于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的评价很高,说他上承天命,拨乱反正,使天下得以安定,并一心谋求国家振兴,是一位“中兴之主”。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评价光武帝“三代以下称盛治”,认为“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焉”,甚至认定在夏、商、周三代以后,“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 方孝孺被诛杀十族多的一族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方孝孺是一个忠臣的典范,因为拒绝帮助朱棣起草继位诏书,被燕王朱棣处以极刑,凌迟处死,不仅如此,方孝孺还被诛十族。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之前,招方孝孺辅助孙子朱允炆,任翰林院学士。朱元璋驾崩之后燕王朱棣就发动叛乱,企图夺取自己侄子的江山,朱允炆派兵抵挡,起草这个讨伐檄文的正是方孝孺。最终朱允炆不敌,自焚殉国

  • 苏武北海牧羊的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父亲苏建为国立功,而与兄弟们一起被任用为郎,苏武后来逐渐升迁为栘中厩监。当时汉朝不断讨伐匈奴,双方互相扣留了多批使者。天汉元年,且鞑侯单于刚刚即位,害怕汉朝袭击,于是说:“汉朝的皇帝是我的长辈。”把扣留的汉朝使者路充国等全部放还。汉武帝为了报答匈奴的善意,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