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袁崇焕究竟是怎么死的

袁崇焕究竟是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314 更新时间:2024/1/20 23:16:43

袁崇焕作为一代忠于国家的名将,却被奸党和昏君害死,他是被冤死的。

中国古代那些军事大家之所以能立功疆场,最终拜相封侯,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遇上了明君,如果遇上昏君,不要说立功,能保住脑袋已属万幸。而明思宗朱由检就是一个昏君。史书上说他:“有志振社稷,又素自用,生性多疑。”不信人,又好自负,喜臣子阿谀奉承他,这样的君主很容易被臣子所骗而上当。因此,像袁崇焕这种性率直又忠耿的大将是很难与朱由检这样的皇帝同在一条船上的,悲剧的发生只是时间问题。

后金首领努尔哈赤中了袁崇焕的大炮而死,死前对儿子皇太极说:“袁崇焕乃吾之劲敌,尔当慎之。”也确实如此,自从袁崇焕镇守辽东山海关后,北方相安无事,后金虽发动过几次攻势,也未占到便宜。因此,袁崇焕对于皇太极来说,是一颗卡在喉咙里的硬核。皇太极见攻不下袁崇焕的防线,就想诱降,答应事成之后,许以高官厚禄。

袁崇焕一见后金使者,大怒:“尔金狗敢诱降?我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鬼。”要杀后金使者,部下劝他,说两国相争,不斩来使。袁崇焕道:“斩使以示威。”说完,把后金使者的人头砍下,悬挂在城墙上。皇太极得知后,大恨之,并死了诱降之心。皇太极见从山海关的正面攻不破明军的防线,就采取大迂回的战略,避开山海关,绕道千里蒙古大草原,从喜峰口南下,直扑北京,即使不推翻明王朝,也要从心理上给对方以雷霆般的打击。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皇太极亲率后金军数十万之众,绕道古北口袭入长城内,进占遵化等地,然后越蓟州而西,骚扰通化,进围北京。此时的明王朝已成为一个空壳,主力部队不是被调去打李自成,就是调入辽东防守后金。在后金的强大攻势下,巡抚王元雅、总兵朱国彦战死,形势万分危急。

这时,朱由检只好命令在辽东的袁崇焕火速回京护驾。袁崇焕接诏后,星夜率军驰入京城,与皇太极大战十几场。皇太极不支,只好北撤蒙古。走时,沿途放火烧了一些民房,抢掠了一些物资,并掳走了一些明太监及宫女。

皇太极在北京又遇上了劲敌袁崇焕,心里很不舒服:“好个袁崇焕,又使我功亏一篑。”这时,他的军师范文程对他说:“陛下勿忧,杀袁崇焕只在眼前。”并在皇太极耳边嘀咕半天,要他如此如此,皇太极一听,面露喜色,不住地点头。

于是,皇太极把抓到的两个明朝宦官各押一处,有意放松看管。同时,让手下人故意议论袁崇焕很快就要投降后金的情况。一个叫杨春的宦官听到此事后,不知是计,喜不自禁,以为可以立一大功了。他连夜逃回北京,向崇祯皇帝报告了袁崇焕将要与后金作城下之盟的重要情报。

这本是皇太极的反间计,想借崇祯皇帝之手除掉自己的劲敌,而且实施得也非常蹩脚,稍有头脑的人一眼就可瞧穿。但就是这么一个圈套却在明王朝内部掀起轩然大波。魏忠贤的余党王永杰、高捷等人乘机向皇帝告了袁崇焕两条大罪:里通外国和目无君上,擅杀大将以立威,别有图谋。并且为了加重告状的说服力和可信程度,还把袁崇焕向皇帝的上疏和工作上的某些失误也拿来作为证据。

事情是这样的:明熹宗时,袁崇焕刚接手辽东防务。针对敌我双方情况,金军没有大举进攻,而明军也需要时间调整战略,加强防务。此时如果后金想议和,明军可以与后金谈判以争取时间,加强防务,为大战作好准备。主意已定,袁崇焕就上书明熹宗。可此奏一出,朝中哗然。尤其是魏忠贤的阉党更是攻击迭起,说袁崇焕里通外国,想与后金作城下之盟,是投敌,要弹劾他。可明熹宗保了他:“和与战,是将军份内事,他能与朕坦明心迹,忠殊可佳,何来的投敌?”说明明熹宗的头脑还是清醒的。

其次是关于擅杀大将以立威的罪名。朱由检上台后,为了鼓励袁崇焕,让他放手去干,就特赐尚方宝剑,遇事可先斩后奏。其实,这是一种荣誉,不是权力。可袁崇焕不这么想,他认为既是皇上赐的特权,为了国家就应大胆使用。有一次,袁崇焕获悉据兵镇守渤海东江岛上的总兵毛文龙贪污军饷、广招商贾、贩卖鸦片、强占民女,致使部队战斗力下降,屡败于金兵,民愤很大。

袁崇焕为了整肃军纪,提高战斗力,在东江岛视察时,就把毛文龙抓起来,宣布了十二条大罪,然后抽出尚方宝剑,把毛文龙当众砍了。事后,袁崇焕上报朝廷,自请处理,崇祯帝心里想:这小子真敢干,要他先斩后奏,果然有恃无恐。但人已死了,只好表面上安慰袁崇焕几句,但心里已对他很不满意。袁崇焕的这种做法与崇祯帝刚愎自用的个性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他认为袁崇焕这样做是逆君行为。

果然,朱由检听了宦官的情况汇报,看了魏党的上疏,认为此事不简单,事出必有因。同时,他把袁崇焕前后所作所为连贯起来分析,认为这种可能性并不是没有,而且明朝多难,后金势大,人都想求富贵。因此,不趁早下手,就悔之晚矣。

于是,朱由检下诏要袁崇焕进京朝见,然后趁机把他打入大牢。其实,魏党构陷袁崇焕的这两条罪都不能成立:上疏与后金议和是袁崇焕作为边关大将向皇帝汇报工作和提建议,是正常的组织程序,何来的投敌?其次,袁崇焕斩杀毛文龙从程序上说确是有失误,斩杀将军之事权应由皇帝决定。

可毛文龙并不是没有可杀之罪,而且朱由检又给了袁崇焕这个权力,为了军情的需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袁崇焕也无可厚非。但是,袁崇焕是与昏君共事,是为垂死的王朝出力,一切都在不正常的关系下运作,所以,他越忠直,给人抓的把柄就越多,罪恶就越大。

按《大明律》:通敌与逆君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到此时,袁崇焕就是浑身是嘴也不能分辩了,结果他被昏君及奸党送上了断头台。临刑那天,袁崇焕痛呼冤枉。刽子手见他说话,就用刀在他嘴里一剜,顿时鲜血直喷。然后,刽子手根据崇祯帝的命令,对袁崇焕实施磔刑,一代忠于国家的战将就这样悲惨地五马分尸了。

袁崇焕死后,辽东再也没有人能抵挡皇太极的进攻了。

可以这样假设:如果不杀袁崇焕,那么山海关可以固若金汤,明王朝则可集中全力打击李自成。同时也就不会有李自成进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之举了。所以,《明史·袁崇焕传》里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一直到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由清王朝内务府公布的皇太极的反间计真相,天下人才知道袁崇焕是冤死。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郑和七下西洋和建文帝有什么关系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永乐皇帝一直是坐镇北方,稳居北京的,为什么会一反常态,突然间把目光转向了海洋呢?而又为什么在郑和六次下西洋后,就终止了这一行动,不再让他出使了?对此,有研究者称,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大明朝的国威,招引各国前宋朝贡,同时也进行大量的贸易活动,从而促进中国同“西洋”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也有学者说,这其

  • 李自成兵败后死了吗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闯王出主张,吃他娘,穿他娘,吃穿不尽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这是在明末崇祯年间,各地百姓拥护“李闯王”传唱的歌谣。李闯王名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他虽然家境很贫寒,但是人大仁大义又有勇有谋。他做过驿卒,还做过边兵,还加入了农民起义军反明,还当了起义军的首领。起义军南

  • 崇祯太子最后的结局是怎么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644年3月18日,农民军兵在李自成的带领下,兵临城下。崇祯皇帝召见仨儿子,让他们换上百姓服装,在太监们的护送下逃出去,期望日后光复大明。李自成次日进城,崇祯帝在煤山自缢。太子朱慈炯从此下落不明。假太子事件清顺治、康熙年间自称为崇祯太子的人不断出现。号召人民起兵抗清的事在各地也很多,多是百姓因为不

  • 郭子章审猴是怎么一回事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朝有位知府,名叫郭子章,破案无数,其中最为匪夷所思的一个案子,当属审猴辨凶案。某年一日,建宁府知府郭子章新官上任,前往水西路。路过前桥,但见四周丛山峻岭,峰峦叠嶂,满目翠绿,令人赏心悦目。郭子章看到这满山景色,再联想起自己仕途得意,不由地心情舒畅,便令轿夫停轿,自己走下轿来安步当车,细细观赏沿途景

  • 熔锡灌喉案是什么样的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明朝,流传着这样一个奇案,是以熔锡灌喉杀人。明代广西新兴县,有位姓李的县令,深知民情,爱护百姓。一天他因公下乡,见山旁有一少妇,打扮得相当妖艳,在一座坟前哭泣。李某感到奇怪,问左右随从,随从们说:“是个穿丧服的妇人。”“服丧女人,岂能如此打扮?”李某越想越不对头,便叫衙役把她带回官署进行审问。少妇

  • 李自成荥阳之会真的发生过吗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官吏豪横,加之连年大旱,人民已是走投无路;而陕西灾尤为严重,饿殍遍地,人民已处水深火热之中。崇祯元年(1628)府谷县王嘉胤、安塞高迎祥、延安张献忠等人揭竿起义,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崇祯二年(1629),不堪忍受压迫欺榨的陕西米脂人李自成参加了王嘉胤的起义军,后又投“闯王”

  • 徐达为什么吃了烧鹅就死了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朱元璋以白丁之身,建立明朝政权,与他知人善用、赏罚分明是分不开。朱元璋身边有徐达、常遇春等名将,最终才能击败陈友谅夺得大统。可是贵为中山王的徐达,最终蹊跷而亡。不少历史爱好者都认为,徐达之死和朱元璋有脱不开的关系,那么,其中到底有何隐情?是否真的如这些朋友所想的那般?徐达出生于1332年,他和朱元璋

  • 隋炀帝杨广弑父篡位的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隋炀帝名字叫杨广,是隋文帝的第二个儿子。按中国封建王朝帝王选择的习惯,王位本不该由他来继承的,但杨广却能在隋文帝死后却能登上了皇位。这是为什么呢?有人推断是他杀了自己的父亲和兄长杨勇,从而篡权为君的,真的是这样吗?杨广其人杨广相貌英武,聪明伶俐,而且巧于辞令,因此很受父皇母后的喜爱。在13岁的时侯,

  • 光武帝刘秀是怎么笼络人心的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刘秀是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史称光武帝。历史上对于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的评价很高,说他上承天命,拨乱反正,使天下得以安定,并一心谋求国家振兴,是一位“中兴之主”。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评价光武帝“三代以下称盛治”,认为“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焉”,甚至认定在夏、商、周三代以后,“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 方孝孺被诛杀十族多的一族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方孝孺是一个忠臣的典范,因为拒绝帮助朱棣起草继位诏书,被燕王朱棣处以极刑,凌迟处死,不仅如此,方孝孺还被诛十族。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之前,招方孝孺辅助孙子朱允炆,任翰林院学士。朱元璋驾崩之后燕王朱棣就发动叛乱,企图夺取自己侄子的江山,朱允炆派兵抵挡,起草这个讨伐檄文的正是方孝孺。最终朱允炆不敌,自焚殉国